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1-05-28 14:14周双双
商场现代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周双双

摘 要:本文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解读三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下的优势与局限性。着眼当前货币体系,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牙买加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探索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不断完善国内经济体制,适应世界经济节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引言:伴随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世界货币体系自国际金本位制发展至今,经历诸多变革。货币体系不断调整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现实例证,印证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凭借美元世界货币的身份通过量化宽松等手段缓解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出现了“新特里芬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今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已经难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全球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全新国际货币体系。

不同学者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及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看法。朱风根(2012)从实力、流动性和不对称性三个方面论述了货币体系发展的内在机理。关于货币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是当前的合理性选择(如翁冬玲,2016)。陆前进(2010)等分析其合理性认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形成若干相互竞争的国际区域货币,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此外,陶瑜(2016)等认为SDR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提供一条思路,但建立具有扎实信用基础的超主权国际货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发林(2019)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有所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的作用更加凸显,推动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弥补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即“特里芬难题”。

本文意在理清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脉络,分析不同货币体系的特征,探索当前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人民币在全球经济领域话语权逐渐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与日俱增,我们应审慎思考人民币国际化将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17世纪,国际贸易广泛发展,国家经济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并不断变革。国际货币的确立一般具有三个基本因素,国际货币的种类、汇率制度的规则以及相应调节机制的制定。历史上依次出现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三大国际货币体系,每个体系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交易形式的不断创新,交易要求的提高,每个国际货币体系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1.国际金本位制

17世纪末,英国由金银复本位制过渡至金本位制。1819 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金本位制开始在英国实行。18世纪,英国凭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870年始,欧洲等国家及日本纷纷效仿英国,逐渐采用金本位制,1880年代世界主要贸易国加入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此成为国际货币制度。

由于战争等原因,金本位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古典金本位制

1870年,古典金本位制诞生,也称金币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终止。古典金本位制最本质的特征为,主权国家货币发行量与黄金挂钩,货币与黄金直接兑换。古典金本位制遵循“三自由原则”,即金币自由铸造、金币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入输出。金币自由铸造能够调节流通中的貨币供应量,从而保持国内物价稳定;黄金自由汇兑,保证了金属铸币和代表黄金流通的纸币能够保持币值的稳定;黄金自由输入输出,使得各国货币之间比价保持稳定,也就是汇率较为稳定。

古典金本位制主要优点在于:“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货币机制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也即金本位制下的货币能够发挥“蓄水池”的作用,有效实现贮藏手段这一货币职能。这一机制以两个充分弹性为前提,即价格和进出口商品充分弹性。开放经济中,自动物价调节的功能能够稳定国际贸易:世界范围内,当一国出现国际贸易逆差,意味着黄金净流出,黄金量的减少导致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国内物价水平回落,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外国对本国(贸易逆差国)商品的需求增加,贸易逆差的情况将会被改善。

(2)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金铸币流通基础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到战前的金币本位制。此时各国对金币本位制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新,创立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实质上,这两种本位制都是不完整的金本位制。两种本位制下,国家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含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

1922年,世界各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金汇兑制。将黄金集中于世界金融中心,银行券不兑换黄金,只规定与其他国家的汇率,银行券先兑换成“黄金外汇”,再以外汇兑换成黄金。金汇兑制一定程度上维持金币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突出优点在于解决了黄金需求短缺的问题。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的显著差别在于,银行券可以在国内以一定比例兑换黄金,但有数额及用途上的限制。

后期发展中,这两种本位制的弊端逐渐显现。由于黄金兑换的限制,国家对于国内黄金的“保护”,国际间资本流动受到极大阻碍,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自动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对货币当局来说,金本位制有着固有的缺陷,金本位制要求货币与黄金挂钩,货币发行量有严格的限制:大多数国家对黄金与发行货币比例设有法定最低值,或其他类似限制,故而央行难以实行货币政策以调控经济。1929年-1933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金本位制难以维系,至此金本位制瓦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为恢复国际经济秩序,于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国际经济组织成立,形成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本位制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双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汇率制度上,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各国货币按比价钉住美元,汇率波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上下限为1%;当汇率极不合理时,可以向IMF申请调整汇率,幅度在10%以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欧盟及第三世界国家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与日俱增,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相较之下,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平缓,美国贸易逆差愈加严重,人们对于美元这一国际中心货币信心逐渐下降。世界各国向美国兑换美元,美元大量外流,美元储备减少且在海外大量沉淀。美元危机频发,最终于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 “新经济政策”,停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义务。1973年2月国际汇率市场再度爆发美元危机,《史密森协议》终止,废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特里芬难题”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有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与储备货币,使得美元在其他国家不断积累;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应当保持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单一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固有缺陷,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应考虑特里芬难题,避免出现单一货币主导的情形。

3.牙买加体系

1976年1月,各国于牙买加签署《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次修正案,标志着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该体系一直延续至今。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黄金非货币化,各国货币不再以黄金定值,黄金不能用于国际间官方贸易清算;取消固定汇率制的强制性,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各国可以自行选择适合本国的汇率制度。IMF仍然承担监督作用,以保证国际汇率和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需要说明的是:牙买加体系仍然主要以美元为本位货币。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根据IMF公布数据库,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比最高,超过50%,欧元位居其次。可见,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以美元为主导,不过相较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更加多元。

牙买加体系规避了历史上其他货币体系出现的弊端,但规定都没有硬性要求,是一种适应性的体系,只能作为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其主要优点有: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给予货币流通量一定的变动空间,货币当局可以调整货币量以调控经济;汇率制度更加多元,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定位策略自行调整汇率制度;国际本位货币更加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更加稳定。二战之后,西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经济体系更加多元化,丰富了国际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降低了货币体系的风险指数。

然而,牙买加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多样,各国操控汇率保护本国利益,致使汇率战争不断爆发,国际汇率变动更加频繁,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本质上,没有改变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面,各国仍主要使用美元作为国际经济往来清算的工具,美元波动会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极大影响。牙买加体系的“不强制性”给各国带来货币制度可调节的空间,但同时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稳定。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更易被强国操控,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经济贸易一体化加大国家间实力差距。

牙买加体系下,各国国际资产主要以美元计价,对于美元的依赖程度极高,但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逐渐加深,美国财政负债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失去对美元的信心。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爆发,美国采用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应对危机,美元大幅贬值,金融危机转嫁至全球。各国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牙买加体系出现了“新特里芬难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特里芬难题,货币体系风险高,难以稳定运行。因而,各国学者纷纷提出改良国际货币体系,对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为解决牙买加体系下的问题,探索国际货币体系未来走向,各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一是建立“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是实行“新金本位制”;三是创立独立的超主权货币;四是设立若干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五是建立多元化的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六是实行货币发行权的自由竞争,取消政府货币发行垄断权。

笔者认为可行性较高,值得讨论的是创立超主权货币,擴大特别提款权的功能和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的经济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人民币将如何发挥中国效应值得深思。

1.特别提款权(SDR)

特别提款权将是超主权货币的典型代表。1969年,IMF为解决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流动性不足和不对称性问题创立SDR,亦称“纸黄金”,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SDR定价由几种货币加权平均得到,每五年调整一次,对于不同币种的比重进行重新认定。

特别提款权解决了单一本位货币制的问题:风险扩散有所改善;资产储备保值作用加强,不受单个主权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然而,目前特别提款权在国际上使用较少,并没有实现它的价值。2015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2.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欧元、日元、人民币次之的货币体系,三种货币三足鼎立的多元货币体系将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最优路径。虽然当前货币体系币种多元,但多极化程度较低。

推进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应增加更多币种进入国际货币储备,以保持世界资产的价值稳定。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理想状态是,将经济最为强盛的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并要求几种货币实力相当。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将是大势所趋。首先,中国经济实力充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将稳固世界货币市场,降低世界资本市场的风险,维持世界大宗商品物价稳定。其次,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信用逐渐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提供信用保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经济融合的利益共同体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中国国际信用的提高将推进更多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缩短人民币国际化的适应过程。

参考文献:

[1]朱丰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路径与动因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11):13-15.

[2]房鑫桐.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变革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翁东玲.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与人民币的国际化[J].经济学家,2016(12):45-51.

[4]陶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论坛,2016,18(02):51-57+81.

[5]张发林.全球货币治理的中国效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08):96-126+158-159.

[6]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08):31-46.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发挥离岸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升级推动作用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论述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