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挑战,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大数据背景下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讨论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企业参考。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大数据;意义;问题与对策
目前,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很多的内部不可控因素,尽早察觉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危机,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消除危机能够帮助企业长久的发展。企业风险有多种划分方式,目前主流的划分方法是按照风险是否能够被分散将企业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属于企业可控非系统风险的范畴,虽然企业的非系统风险不只有财务风险,但是企业的绝大多数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并且随着大数据被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由此基于大数据背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
1.增强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迅速发展,经济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面临着更多不可预估的风险,为了更好地立足于市场,企业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大数据应用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中,可以使企业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去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更好地保护股东权益
目前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公司制,公司制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使公司制存在着其自身固有的局限,在该制度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当两者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代理问题,经营者可能会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来谋取利益而损害股东的权益。在大数据时代里,真实准确有效的企业数据对股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股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桥梁,能够帮助股东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更好地保护股东权益。
3.提高企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管理者更好地做出决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有助于打造稳定的内部环境。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不断拓展市场的基础,也是企业立足于多变市场环境中的基石。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問题
1.企业风险管理思维落后,不能正确认识并利用大数据
我国企业基本都以利益为导向、风险管理思维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不能及时地发现潜在风险,在风险发生时也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很短,在《我国企业的寿命及影响因素分析》中也表示我国的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为7~8年,中小企业仅3~4年,远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寿命。
大数据时代能够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带来高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提前预知风险,更好地化解风险,但是大部分企业不能正确地认识并利用大数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漠视,为了企业眼前利益只关注可以直接变现的实物资产,忽视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利用,导致企业发展能力不足,被大数据时代淘汰。二是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但只注重数据信息的挖掘,而不注重审查和清洗数据信息。互联网为企业在各种渠道收取所需要的大量数据提供了便利,但是正因为大量的数据信息,所以企业往往为了减少成本而不进行数据有效性和准确性的预判与审查,导致有害信息还会威胁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三是企业只注重运用财务信息来进行风险管理,忽视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但是财务信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不完全性。而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企业所处市场的发展趋势、企业研究开发的创新能力、企业员工的能力等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都起着很大作用,一味地注重财务信息而忽视非财务信息只会使企业被动地进行风险管理,无法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2.企业风险预警意识不足,缺乏适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良好的风险预警意识能够使企业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很多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预警意识都比较淡漠,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因此很容易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将企业置身于风险中。
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全面信息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大势所趋,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很难在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变之地。财务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虽然来源于西方,但是近几年我国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模型等。其中,宋彪等人在《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财务预警研究》中引入非财务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判别准确率高达80%以上。但是引进这些研究成果的企业很少,能够被个性化,成为自身独有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发挥作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其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企业中主要问题是机制很难发挥其作用,在面对多变的环境时,机制常常失效。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化为己用,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不适用于自身,导致企业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不能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
3.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及执行力度弱,信息流动性差
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企业管理有序地进行,企业基本都有内部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的内部制度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同时有些企业的内部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很差,导致企业各部门效率低下,内部的管理混乱,也会使风险预警系统难以有效地运行。
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依赖,但大部分信息都停留在各部门内部,当各部门之间需要获取信息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沟通,还可能会导致信息扭曲失真等情况。最终企业各部门之间所有的信息都要汇集在财务部门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呈现,因此内部信息不通畅不仅会使企业运作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时还会严重影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效力。
4.企业人员配置不足,缺乏具备多元化能力的财务人员
大数据时代使企业各部门的分工更加精细化,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上至管理人员下至部门员工的配置都不足,或是企业不能形成优良的人力资源结构,白白浪费人才资源。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中枢部门,控制着企业资金的运转,把控着企业风险管理的命脉,财务人员是财务部门的运行者,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情况。大数据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融合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企业财务高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决策能力必须提高,例如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搭建中关键的一环就是风险临界值的确定,财务高管需要具备优秀的风险意识以及决策能力,能够确定准确的风险临界值,使企业不会因为临界值过低而陷入困境,也不会因为临界值定得过高而错失好的投资机会。企业财务部门普通员工的风险意识、数据分析能力、职业道德等也有待提高,否则基于大数据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将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企业缺少独立的监督部门,信息的效用性和准确性差
我国企业的监督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由外部独立的监督人员进行监督,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意识不足,主要是以内部监督为主,及时聘用外部监督人员也无法实现实时监督,大多都是以一年的频次进行财务审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风险。这一现象尤其发生在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目前是我国经济市场的中流砥柱,且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形式,以人脉关系维系,缺乏监督意识,在企业运营中避免不了与内部人员利益的联系,很容易使财务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石,如果没有独立的监督部门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进行监督,那该机制就如同虚设,最终致使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破坏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对策
1.正确认识大数据概念,建立与大数据相融合的财务管理思维
大数据对我国企业管理者来说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想要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服务,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打消不信任的态度,积极学习树立大数据对企业管理的应用,将大数据融入企业文化里,带领企业全员形成热爱数据挖掘、处理与使用的氛围,其次要转变传统财务管理中只重视会计信息的思维,要注重对非财务信息的利用,将半结构化与结构化转换为可以量化的数据信息,例如在全民上网的时代,企业的舆情风向对上市企业的股票走势以及非上市企业的筹资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管理者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常常会忽略这些信息,或者由于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而放弃收集与分析,大数据时代为企业提供了数据获取的便利条件,所以企业应利用大数据对传统财务管理思维进行创新,使企业能够随时准确了解自身在市场中的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要正确认识大数据,不能盲目依赖、信赖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鱼龙混杂,企业一定要加大对信息的审核力度,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使大数据为企业财务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用。
2.提高风险预警意识,建立全面、多维、高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在企业运作中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重视风险防控工作,及时地发现风险的萌芽并将其遏制在摇篮里。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工作,企业需要依托大数据,建立全面、多维、高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考虑与企业业务流程的适用性,预警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对风险进行判断、出具判断报告和预警机制反馈,在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部分需要关注数据的可靠性与适用性,以财务指标为主,其他数据信息为辅,在选取财务指标时一定要結合企业的性质与所处的行业,这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起点;在风险判断部分企业需要选取合适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和确定预警值范围。在出具报告部分应根据不同的使用者出具不同的报告,部门层面的一般性风险就只需向部门负责人出具报告,企业层面的重大风险就需要向高管出具报告;预警机制反馈部分需要对之前的报告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机制对风险的灵敏度以及预警值的精确度,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机制运行的有效性,所以企业要保证每个部分准确高效的运行,才能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安全管理,防止系统被恶意入侵导致的数据丢失或者扭曲,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发挥大数据在风险预警中的最大效用。
3.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性与共享性
内部制度是对企业各部门的运行规范,为了实现高效管理。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内部制度的重要性,要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例如企业在面对大数据时代时,应该及时推陈出新,基于大数据建立信息化的内部制度,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消除上下级之间信息传达不一致的情况,提高企业内部运行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其次,要加大内部制度的执行落实工作,企业需要通过大众媒介对新制度的宣传,以及组织各部门对新制度进行学习,确保全部员工都能够按照制度行事。最后,收集新制度执行后的反馈,建立健全内部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断的反馈评价才能不断地进行优化。
4.提升企业软实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
人才是一个企业经营长久的根本,企业应重视人员的胜任能力,对财务人员以及信息管理人员进行胜任能力的测评以及培训。首先是打造专业的团队,企业可以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员工培训来实现。通过聘用外部专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加快员工对大数据时代的适应,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企业在引进人才时不应只局限于财务专业出身的人员,在数据分析、计算机等方面突出的人才也应该引进,引进后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定向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其次,企业一定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意识等“软件”的情况,在引进人才时职业道德应放在第一位,其他“软件”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企业还需要通过合适的绩效考核标准保证员工持续的专业能力,杜绝“严进宽管”。企业高质量的专业化团队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保证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运转的有效性。
5.完善监督机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信息的准确性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企业就必须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首先,需要增强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健全适用的内部制度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预警机制的第一步,那么执行与落实才能发挥其该有的效用,为了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尽量不偏离规范要求,使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基于大数据建立自动化与人工混合制的内控制度。建立自动化控制可以处理大量的交易或者数据,能够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可获得性及准确性,降低控制被规避的风险,但自动化控制也存在着数据丢失或无法访问等风险。因此也不能完全依赖自动化控制,还需结合人工控制,去监督自动化控制的有效性等。其次,企业应引进独立的外部监督部门,增加外部监督的频次,因为独立的外部监督部门不会与企业的利益挂钩,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独立性。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专业的改正建议。通过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财务预警机制高效运转,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想要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需要管理者转变传统思维,正确认识并利用大数据资源;建设融入大数据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息化的内部制度;培养综合型人才;完善监督机制,让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掌控风险,让企业不断地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津怡.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学习,2018(21):15-16.
[2]蔡立新,李嘉欢.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路径探究[J].财会月刊,2018(15):38-43.
[3]宋彪,朱建明,李煦.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6):55-64.
[4]周颖杰.我国企业的寿命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0):16-17.
作者简介:赵艺怡(2000.12- ),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南民族大学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