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

2021-05-28 01:10徐建波倪雪妍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率约束要素

徐建波 倪雪妍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一、引言

众所周知,以GDP指标衡量我国经济增长容易诱发经济粗放式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常用指标。然而,TFP指标只关注剔除要素投入后由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带来的经济增长质量,却忽视了环境代价。随着环境生态问题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掣肘日趋严重,学者开始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效率测算框架考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涂正革等(2009)基于环境生产前沿函数模型,发现考虑环境污染的GTFP增长率与传统TFP相比从12%下降到8%。陈诗一(2010)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分为不予考虑、作为投入要素、作为期望产出以及作为非期望产出四种情况分别处理,我国GTFP测算结果显示,传统TFP年均增长5.45%,GTFP则下降到2.29%。汤杰新等(2016)、王冰等(2019)、蔺鹏等(2020)的研究均支持GTFP增长率要低于传统TFP增长率。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出如下改进:(1)通过对煤炭、原油、天然气消耗量加总,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出GTFP,避免单一排污指标的片面性;(2)将研究样本期延展至2019年,有助于判断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续影响。

二、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1.测度方法

本文根据Tone(2003)提出的SBM模型,参考陈诗一(2010)、王冰等(2019)的研究测算GTFP。

(1)SBM模型如下。

s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量,λ为权重向量,目标函数ρ*关于s-、sg、sb严格递减,且0≤ρ*≤1。对某一特定决策单元,当且仅当ρ*=1,即s-、sg、sb均等于0时是有效的,ρ*<1则表明决策单元是无效的,投入和产出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2)Malmquist(M)指数和Malmqulist-Luenberger(ML)指数。M指数描述的是t期到t+1期的生产率指标相对变化值,当指数值大于1时,说明经济增长效率呈向好趋势,反之则退化。ML指数是在M指数基础上,将环境污染因素纳入测度框架内,以t期为基期的t+1期的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表示为:

ML指数可以分解为反映环境绩效效率变化的EFFCH指数和反映环境绩效技术变化的TECH指数:

EFFCH指数和TECH指数大于(小于)1,分别表示效率改善(恶化)和技术进步(退化)。

2.标选择

本文以2006年~2019年我国28个省份(西藏、重庆、贵州数据缺失较多删除)作为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平滑指数法补全。

(1)“好”产出。“好”产出用以1992年为基年的可比价平减的各省份实际GDP表示。

(2)“坏”产出。“坏”产出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排放源,同时也是经济高质量的重要调控对象。因此,本文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方法,以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三类能源估算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坏”产出。

(3)投入要素。本文选择劳动、资本和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要素。相关研究多用 “年末(均)从业人员数”表示劳动投入,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体现劳动力素质的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王小鲁等,2009)。因此,本文参照陈钊等(2004)的方法,选择人力资本存量表示劳动投入。物质资本存量参照张军(2004)的做法,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

三、GTFP测量结果及分解

结合省级2006年~2019年投入产出数据,在可变规模及非期望产出弱可处置性条件下,利用DEA-SOLVER软件计算出全国GTFP-ML指数,并将该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为说明二氧化碳排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同时计算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M指数及其分解的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见表1)。

表1 2006年~2019年全国M生产率指数与ML生产率指数

1.碳排放约束下的ML指数小于M指数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06年~2019年期间,不考虑碳排放约束时的全国TFP(M指数)平均增长11.5%,其中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9.4%。考虑碳排放约束后,全国GTFP(ML指数)平均增长-5.2%,其中技术效率为0.4%,技术进步为-5.6%,ML退化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的退化。ML指数小于M指数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因为不考虑环境污染时,可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增加环境约束后,会消耗部分资源用于防范和治理污染,影响经济产出效率,即忽略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会倾向于高估经济效率。

2.技术进步的变化对GTFP具有决定性作用

分时段看,2006年~2019年GTFP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2010年上升阶段,GTFP从-9.5%上升到1.4%,其中技术效率从0.4%上升到0.6%,技术进步从-9.9%上升到0.8%,后者是促使GTFP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2011年~2014年的下降阶段,GTFP从1.4%下降至-7.8%,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从0.8%下降到-8%;第三阶段是2015年~2019年的上升阶段,期间GTFP从-7.8%上升到-1.7%,同样是得益于技术进步的上升。

3.GTFP的变化显著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GTFP在样本期内因次贷危机出现下滑,反映我国政府在经济状况平稳时会关注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追求经济有质量的增长,当面临发展困境或突发经济危机时,通常会主动或被动地忽略环境保护,发展优先,稳定优先,以求顺利度过经济难关。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很多年,但总会出现反复,效果一直不尽人意。这种事实上经济增长优先于环境保护的态度,预示了我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仍会面临考验。

四、GTFP的区域差异及演变

我国各地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发展过程中环境损耗和能源消耗情况同样表现出显著区域性差别。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环境污染问题。那么,从环境角度考量三大区域经济增长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值得关注。

1.省级低碳经济增长绩效

表2 2006年~2019年省级平均低碳经济增长绩效

碳约束对省级经济增长绩效排名影响显著(见表2)。不考虑碳排放约束时TFP前五位是广西、内蒙古、吉林、福建、河南,其中,中西部地区独占四席;考虑碳排放约束后,这五个省份无一进入前五名,取而代之的是北京、新疆、贵州、浙江、广东五省,中西部地区也由四席减少为两席。从下降幅度看,降幅前五的依次是福建(28%)、广西(27%)、黑龙江(26%)、辽宁(25%)、江西(24%),四个省份来自中部地区。

按照各省ML指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即不考虑碳排放约束时TFP较高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后,其效率反而较低,反之则反。这表明在2006年~2019年期间,取得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省份并非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而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换取,因此造成一些省份的TFP对污染排放的敏感度较高。

2.分区域经济增长绩效

表2最后三行列示了东中西部的区域低碳经济增长绩效。在不考虑碳排放情况下,TFP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10.8%)、东部(10.2%)和西部(8.6%)。在考虑碳排放因素后,三大区域GTFP由高到低排名变为东部(-5.5%)、西部(-6.3%)和中部(-7.8%)。三大区域的效率均出现下降,但幅度各有不同,东、中、西部分别为14.2%、16.7%和13.7%。

碳约束的区域影响差异显著。降幅最大的是中部地区,不考虑碳排放时TFP排名第一,考虑后则是第三。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但仍没有摆脱技术层次低、投入消耗高的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反观东部地区,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更加注重转型经济结构、控制环境污染,因此扣除污染因素后的GTFP最高;西部地区的TFP处于落后位置,但相对于不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考虑污染排放后效率值超过了中部地区。可能的原因除了比中部地区更早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效果开始显现外,本文认为另一个因素是西部省份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受国家有区别的开发政策约束,很多地区被列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较大,保护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其经济增长的环境污染效应较弱。

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质量,生产率增长差异呈加速扩大的趋势。这意味着,目前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不是由于生产率提高,而是依赖于投资推动。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持续增长只有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唯一途径。因此,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从依赖量的增加转到依靠生产率的提高上来。

五、结语

第一,全国层面上,考虑和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结果表明,后者高估了我国经济增长效率。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重目标,建立在高投入、高排放基础上的高增长,随着环境破坏效应的积累,长期内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寻找合理的方式,将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两个目标由矛盾转化为统一,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第二,分省、分区域层面分析表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距在缩小,而GTFP差距在扩大,说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随之呈加速度增加,中西部地区正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亟须提高。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缩小区域间差距,是今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三,环境保护受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样本区间内GTFP下降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经济增长面临下滑威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现象表明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出现矛盾时,我国仍是将经济增长目标置于环境保护之上,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摆脱“发展→污染→治理→发展→再污染……”的恶性循环泥潭。我国地方政府要克服短视行为,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率约束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马和骑师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