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街道的空间营造*
——南京湖滨路街道更新设计

2021-05-28 09:06陈泳严婷
建筑技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步行活力街道

陈泳 严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基于存量优化与品质提升的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规划与设计工作。近年来在市场与经济动能的助力下,一些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品质明显提升,但是由于多年来机动车规划优先的影响,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的街道空间品质却不升反降,与其相伴相生的街道生活日益缺失,乃至基本消失[1]。

近些年,国内及国际社会正在重新发现街道空间的价值,并充分认识到小汽车的过度发展对城市经济活力、社会公平、环境与资源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了街道空间的转型发展,新的街道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如关注街道公共活动的活力街道、协调多种交通模式的完整街道、整合街道空间的街道瘦身运动和强调街道社区价值的环境协调性设计等[2]。其中,活力街道旨在提供开放、舒适与便捷的公共空间体验,增进市民交流交往,提升社区生活体验[3],日益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与推崇,以此为主题的街道改造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城市更新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1 活力街道概念

“活力”一词源于生物学和生态学概念,一指旺盛的生命力,二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4]。对于城市空间的活力,《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认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活力,而城市活力很大程度上源自街道的活力[5];《建筑环境共鸣设计》提出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用途、给使用者提供多样选择机会的环境活力特征,强调公共生活交往和社会活动多样性[6]。可见,“活力街道”并不等同于空间使用者数量多的街道,区别于公共交通站点、医院、学校等周边区域由于功能吸引而带来人群聚集的街道,“活力街道”更强调街道空间对于人的吸引力。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7]中提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街道活力应该是以街道空间的必要性活动作为先决条件,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衡量因素[8]。维卡斯·梅塔(Vikas Mehta)将“活力街道”定义为“长期较为稳定地存在丰富的公共活动的街道”,特别是社会性活动丰富的街道[9],这与扬·盖尔的研究不谋而合。

因此,街道活力主要体现了城市建成环境对多样化步行活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程度,街道空间宜步行程度和步行活动丰富度成为很多城市营造活力街道的重要标准。从纽约的《活力设计:塑造步道体验》、伦敦的《步行环境改善计划》,到《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国内外多个城市都将提升街道步行空间品质、丰富公共活动作为城市街道发展的核心目标,对街道环境建设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

2 活力街道设计

基于活力街道的内涵,可以发现打造活力街道的要点在于创建有吸引力的、能激发多样化公共生活的宜步行街道,具体包含以下两点:一是创建人性化的街道场所,即营造活动的“容器”;二是保证容器中活动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增强非物质要素对于人群活动的支持和引导。

一方面,街道的人性化设计应注重功能复合、步行优先、设施完善、空间宜人与特色塑造等内容,激发并支持多样化的步行活动。1)功能复合:增强沿街建筑的功能复合,首层设置积极多样的业态,形成相对连续的活力界面[5];2)步行优先:借助交通稳静化与车行空间紧凑化设计,扩大步行活动空间,人车交通和谐共处[10];3)设施完善: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服务设施,合理设置商业外摆,吸引步行者驻足停留[11];4)空间宜人:街道空间尺度宜人、界面有序、视觉丰富,重点设计近人尺度的临街空间,加强建筑前区与步行通行区的协调与互动[12];5)特色塑造:充分考虑水绿资源、公共艺术、历史文脉等区域特色,强化场所特征[13]。

另一方面,街道运营管理者可组织主题性活动或为自发的集体性公共活动提供组织平台,通过预先策划的街道活动介入街道空间,提升街道公共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戴维·恩格威特(David Engwicht)提出“用活动促进街道重生”,指出街道上发生的有趣而不确定的活动有利于增强街道活力[14]。已建成的活力街道,如上海大学路[15]、百老汇大街[2]和樱桃溪北商业街[16]等案例充分印证了公共活动对营造街道活力的贡献——在有关管理部门与活动组织者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下,周末创意集市、街头空间艺术实验和户外美食节等有组织的临时性公共活动,在促进人与人多样化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创建了独特的街道文化和场所精神,彰显了街道空间使用的巨大潜力(图1)。

1 活力街道案例

3 湖滨路更新设计研究

湖滨路是南京江宁区百家湖北侧的一条生活性街道,全长约1km,所处的百家湖商圈功能高度复合、商业业态丰富,是南京市的区域中心与副都市核心商圈。但随着百家湖商圈的日渐繁盛,紧邻百家湖的湖滨路却存在车行速度过快、步行空间狭窄、空间要素割裂与建筑前区消极等问题,其空间环境品质很难适应城市活力的发展和社区生活的需求。

3.1 环境分析

把握环境资源是实现街道更新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塑造地区场所特色的基础(图2)。湖滨路南侧的百家湖是此地区的景观与活动中心,如何增强湖滨路与百家湖的连接,为街道带来特色与活力,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基地周边的住宅小区、商务办公、购物百货与宾馆酒店以及沿街的网红餐厅会带来多样化的活动人群,如何面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营造具有功能丰富性与空间包容性的公共活动场景,是街道更新设计的重点。另外,湖滨路两端的地铁站点提升了街道在城市范围的可达性,构成地区发展的交通保障,如何增强湖滨路东西入口空间的标示性和引导性,也是本次更新设计所关注的。

3.2 目标设定

综合分析基地现状问题、环境资源及上位规划,确定湖滨路的更新目标是聚焦休闲社交和风景慢行两大核心功能,综合考虑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建筑界面与水绿景观等环境设计要素,提升街道活力,使之成为融时尚消费、休闲观光与品质生活为一体的滨水特色街道。

3.3 策略研究

3.3.1 组织水绿网络,打通观水视廊

生态水绿资源不仅是城市绿肺,也是吸引居民休闲步行、塑造场所特色的重要环境因素。百家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积仅次于玄武湖,是江宁区第一大湖。湖滨路距离百家湖北端仅60m,但由于临水侧的住宅小区“围湖造房”导致“近水不见水”,更新中对能够直通湖面的两个节点分别进行了改造(图3)。在A处建设通向湖面的林荫路,促进百家湖水绿资源向湖滨路乃至北侧城市腹地辐射与渗透,并拓宽桥两侧人行道,将混凝土栏杆替换为通透的玻璃材质,赋予这座以机动交通为主导的车行桥以慢行观景功能。在B处打造无边界水池及亲水平台,将水湾和湖滨公园的绿化联系起来,打通湖滨路的观水视廊,并提供大量外摆空间,布置叠水景观,将开阔优美的百家湖水景引入湖滨路,实现街道景观、公园绿地与湖光水色的有机整合,凸显街道空间的滨湖特色优势。

3.3.2 丰富功能业态,营造街道生活

沿街建筑多种积极业态的有机混合,可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集中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地,进而提高步行出行机会与步行活动强度。湖滨路北侧的沿街底层建筑有些自发生长的商业店铺与网红餐厅,品质良莠不齐。设计结合不同的节点空间特征和场所氛围对沿街建筑业态进行升级:西入口广场餐饮建筑停业倒闭,设计考虑地铁站的上下班人流,将其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内设自助超市、棋牌茶室、图书阅览与社区食堂等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服务与交流场所;在街道其他重要节点设置时尚简餐和休闲清吧等特色人气业态,以点带面激发街道消费活动;另外,对街道中段的商业经营不佳、店前空间使用不当的业态进行引导,分段间隔布置需要外摆空间的休闲餐饮业态与不需要外摆空间的零售购物业态,采用“大混合、小聚集”的功能组合模式,打造差异化的消费体验场所(图4)。

3.3.3 打造慢行街区,人车和谐共生

创建步行优先的慢行街区不仅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还可优化以休闲、零售为主的微经济运营环境。湖滨路目前为双向二车道,道路笔直且交叉口少,导致车速过快。设计采用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抬升两端交叉口过街横道与设置石砌车道减速带等交通稳静化措施,使步行环境更为安全;调整路边停车方式,将局部停车位移至北侧,在方便不同方向车流停车的同时偏移车道中心线,使驾驶员放缓车速。对于人行道,通过改造前区绿化带和树池盖板,拓宽人行道净宽;车行出入口处延续人行道的石材铺地,增强步行连续性。另外,建议周末和假日将街道中段封闭,作为全步行区域,为居民举办节庆表演、文化展览与文创市集等社区活动提供临时性的公共舞台,并鼓励街道管理者加强对公共空间活动的组织运营,充分发挥街道的社会功能(图5)。

3.3.4 优化街道界面,凸显文化品位

2 基地区位分析

3 构建水绿网络

4 业态调整规划

5 打造慢行街道

沿街界面是行人可近距离感知的环境要素,直接影响步行过程中的视觉体验和互动行为,是街道活力塑造的重要内容。湖滨路的底层沿街界面可以分为商业店面、独立院落和围墙三种类型。其中,沿街底层商业通过设置统一的挑檐雨棚营造商店入口灰空间、整合商铺店招与增强界面连续性;调整不合理的绿化植栽布局,在零售商铺集中的街段结合树木设置休闲座椅,在休闲餐饮集中的街段布置商业外摆,增强街道空间的驻留性(图6)。独立院落提供灵活的边界限定方式,使消费空间与街道空间交融渗透;置换临街车库功能为时尚的精品店铺,丰富沿街消费行为;增设楼上住户的出入口大门与信报箱,提升街道景观品质(图7)。围墙立面设计根据不同主体建筑的功能属性、立面材质及风格特征提出个性化方案,改变原有简单划一的标准化做法,并尽量采用自然材质,体现轻松愉悦的休闲街道氛围(图8)。

3.3.5 强化门户特征,彰显入口形象

街道的两端是街道形象展示的门户,其空间标示性和引导性是营造特色和吸引人群的关键。湖滨路的东入口道路对面是皇冠假日酒店及国外人员办事联络中心,为了吸引酒店住客与外宾人群进入湖滨路,设计利用街角湖滨公园的草坡地形,在面向湖滨路一侧嵌入覆土咖啡馆打造绿地氧吧,并在广场上增加灵活座椅、餐桌及太阳伞,为街道东端主入口空间营造商业活力氛围。湖滨路的西入口为胜太西路地铁站广场,设计将现状遮挡进出站人流的绿化景观与停车位移除,重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区,以充满动感的流线铺地图案将出站人流引向湖滨路。广场内增设休闲座椅和娱乐秋千架,以富有互动性的休闲设施吸引步行者在此驻留、游戏与交往,使不同活动在这里交织与叠合(图9)。

6 沿街底商前区

7 独立院落界面

8 围墙立面景观

9 塑造门户特征

4 结语

随着国内城市逐步进入修补型发展阶段,以活力场所营造为核心的街道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将从城市细节入手,改进人居环境的空间品质与生活质量,修复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真实的城市生活品质。南京湖滨路更新结合现有环境状况开展人车交通、消费行为与休闲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设计,不仅涉及街道空间内的交通、建筑、景观及市政等要素的精细化设计,而且结合周边资源对点、线、面要素组成的整体街道环境更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场所活力塑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然而,活力街道的营造不仅需在设计和建设之初注重人性化,还需政府管理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只有各方坚持“以人为本”,以承载并激发多样丰富的步行化公共生活为目标,贯彻活力街道设计原则,在各个阶段精心打造与有效管理,促进街道空间与公共生活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推动城市街道的转型和发展[3]。

图片来源

图1来源于网络;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猜你喜欢
步行活力街道
魔方小区
热闹的街道
活力
街道生活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