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俯察,居微见著
——汤山矿坑公园游客服务中心设计

2021-05-28 09:05韩冬青顾震弘
建筑技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矿坑服务中心景观

韩冬青 顾震弘

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南京汤山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冬青

设计团队:韩冬青、顾震弘、孙世浩、王子睿

建筑面积:894m2

设计时间:2018

建成时间:2020

1 释题

汤山矿坑地处宁镇山脉的汤山段落,原是当地已被废弃的采石场。历经地质变迁、石矿开采和农种牧养,青山黛色、矿坑宕壁、湖塘农场在此交织缠绕,自然的温婉与生态的沧桑并行呈现,演化成一种后工业时代的特殊地景。汤山矿坑公园并非一般的景观公园,而是在“城市双修”背景下,基于对废弃石材开采场地的生态修复、结合观览休闲和儿童游乐等功能而建设的开放性市郊主题公园。位于公园南部入口区域的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停车、游客导引、接待、茶饮配套等设施,是公园必备的服务设施之一。

游客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通常包含信息咨询、旅游小商品零售、咖啡茶座、医务室、公共卫生间、管理办公等。从游览行为和心理需求看,除了必备的配套服务内容外,最重要的内涵在于如何使游客在入园前获得对园区信息及其特质的前导性认识,常见的手段是通过导览手册、模型、视频等介质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景区信息。但是除此之外,是否存在其他更具体验感的方式,能够使游览者在起步前就通过对象本体的呈现,获得对园区风景的概览,从而激发探游的动力?这正是该项目能引起设计创作兴趣的要害所在。

2 相地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临近入口的缓坡之上,西侧为公园游客的停车场,东、南两侧滨临湖塘,北侧切入山坡密林。设计之初,为使建筑能够小心避让山坡汇水谷线和既有林木,建筑师指导并参与了详细的地形地貌勘查与测绘工作,对场地周边树干直径达10cm及以上的临近树木都进行了准确测绘和记录。在尊重公园规划的基础上,从三个层级分析了游客中心的地形处境:一是建筑与其立足的基地之间的关系,一面和缓山坡,两面自然水塘;二是与公园游览步道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及建筑与附近同时建设的茶室、餐厅、廊桥之间的犄角相望之势;三是与公园北部视线距离约500m的宕口景观的对视关系(图1)。

从竖向高程看这三个层级的相关要素,除临近的水塘外,游客中心相对地势最低。由于游客中心自身并非是公园游览活动的主题性场所,而是配套服务设施,如何与这些地貌地景和人造建筑形成一种和谐得体的张力并构成恰当的观与被观的关系,这是设计试图着力探寻的基本主题。项目总建筑面积仅894m2,但设计直接触及的环境要素却超过500m半径。笔墨少,而铺陈大,正可谓“居微见著”。

3 赋形

空间形体布局是实现建筑功能的基本载体,体量则通过几何格局和尺度经营而获取。自然风景中的建筑形体不仅取决于功能需求,还需将其置于地景环境的系统之中谨慎判断。矿坑公园的山体景观并非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而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姿态,地貌温和而敏感。建筑作为景观的尺度参照,其小则景大,其大则景小,一切都在比较中存在。

游客中心用地临近公园主入口,地势低缓。因此设计伊始就决定不设楼层,以免喧宾夺主或遮挡山体和林木景观。方案设计根据功能需求的相关性,将所有使用功能分别纳入四个体量,并依循建筑与景观资源的方位关系,形成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打开的枝杈形态,由此最大程度地化解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尺度冲突。在此基础上,主形体的屋盖取缓坡顶,一则加强建筑形体与山水景观的动态穿插关系,再则呼应地形起伏节奏(图2)。入口门厅向西面向游客停车场,向东连接滨水步道,并与对岸茶舍通过桥堤连通,使游客中心成为各个方向游客动线的集散枢纽,具备公共客厅的功能及意象。

1 游客中心与周边建筑、景点及主题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2 建筑形体生成解析

4 览胜

景观包含了“景”与“观”两面,前者是客观,后者是主观。因此,景观的创造不仅包含对景象本体的利用和塑造,也包含了对人与景之间“观”法的经营。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足不同,则景色殊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下仰上,谓之高远;自前探后,谓之深远;由近望远,谓之平远。画法的背后是观法的心得。从景观学的角度看,建筑是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观景的有效媒介。景观建筑通过各种形态要素的组织,可以选择和调度观景的路径与场所,其实质是通过建筑语言构建人与风景之间的视觉联系。

游客中心充分利用单层枝杈形体的条件,构建出两个高程、多种动线的立体观景系统。室内茶室(附设室外敞厅)、活动室、接待室分散在各个单元中,以低平的视线接纳湖塘秀色,是一种常见的静观姿态(图3);游客在东西向从门厅横穿服务中心,随建筑空间界面的纵横收放而扬抑相间,是一种借鉴深远法的步移景异的动观方式(图4);游客经东西两侧公园步道,通过室外楼梯登临屋顶,在三个彼此连通又相对独立的高架平台上移步游览,既可俯瞰湖塘廊桥,亦可远仰宕口山色,是最具动感的观览路径。在这个屋顶平台上环视周遭旷野,矿坑公园的各处景点、建筑和主题活动区都得以远观(图5)。这种可自由浸入的“实体版导览图”,一则使游客直观明了地知晓公园的设施概览及方位,再则易于激发游客探寻公园的主动性。即便在游客中心闭馆时段,屋顶平台也同样向公众开放,兼备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职能,是与自然对话的适宜场所。

3 望向水面的茶室

4 东西向穿越建筑的景观

5 营造

建筑营造取决于其自身的技术逻辑,但技术策略的选择则更多来自于空间使用的需求和对地域特性的理解。汤山地质遗迹丰富,现场随处可见的原石多样性见证了其特色地质肌理。矿坑公园一方面具有宁镇山脉一带温婉起伏的丘陵地貌品质,另一方面又因采石遗留下的宕口直壁而呈现出一种沧桑感。游客服务中心与周边其他建筑相比,不宜过度彰显自身的存在感,因此其建筑气质选择了一种粗犷的“拙”感。

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结构,短肢剪力墙支撑无梁屋面(图6)。水平的架空地面使建筑形体脱开起伏的缓坡地表,以此表达对丘陵地貌的尊重;室内混凝土墙体与室外景观垂直布置,且采用清水做法,以最大程度强化自然主题;室内天棚不设吊顶,直接呈现清水混凝土屋盖,有“洞天”意趣,同时也将结构和设备管线所占高度压缩到最小,以尽力控制建筑的总高度。为达到设计的原始意图,电缆管线需要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预埋,空调机位被精心设置,从而避免管线布置对主要室内空间的负面影响(图7)。在废弃矿坑宕口残存有大量石材废料,这些石料五彩斑斓、独具特色。游客服务中心的外墙便就地取材,以砌筑毛石墙作为建筑最主要的外围护墙,一方面解决了保温层的保护问题,另一方面景观特质与公园主题保持一致(图8)。在游客中心北翼面向树林一侧,独立布置了供景区游客使用的5A级公共卫生间。公厕设计采用开敞式,不设封闭门窗,尤其在洗手台和便斗前的墙面,在充分避免视线干扰的前提下,设置了开缝构造洞口,既利于通风,也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景观体验(图9)。

5 自屋顶平台远眺宕口景观

6 结构轴测分解(黄色墙体为混凝土结构墙体)

7 儿童活动区室内空间,通过隐藏的管线实现纯粹的建筑空间

6 结语

汤山矿坑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是游客观览流程中的前导性小型服务设施,项目设计在理解公园主题的前提下,试图以一种朴拙低调的姿态使建筑融入既有的地景环境。设计的主要着力点在于通过形体空间的调度和动线的立体组织,在人与景之间构建起多种“观”的路径和场所,从而恰当地担负起游览开篇序言的角色。

8 采用本地废弃石料的毛石墙,与宕口颜色协调一致

9 公共卫生间景观

图片来源

图1,3,4,7~9为侯博文摄影;图2,6为孙世浩绘制;图5为黄瑞摄影。

猜你喜欢
矿坑服务中心景观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股东大会知多少
尼泊尔首家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纠纷调解知多少
矿坑地区景观修复改造模式与技术研究
《景观平面图》
访小龙潭煤矿
矿坑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矿坑边坡支护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