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子/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塑造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劳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和存在方式,推动人们不断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推动着社会历史不断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劳动观的探索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如下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萌发时期,从马克思在中学时期所做出的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和劳动观萌芽时期到1842年《莱茵报》时期对当时贫困的农民所涉及到的经济利益进行关注和辩护。第二个时期是形成时期,从1842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现实的人”的存在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到1849年批判性地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性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转向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劳动这个人的本质活动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及其引起的人的异化进行科学批判。这两个时期都是马克思在探索劳动观的过程。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本质属性时运用了“美的规律”这个概念,充分体现出在劳动过程中“美”这个规律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与动物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特性是有所不同的,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对象和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是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将自身看作为人拥有的自我意识而进行的活动。劳动作为生产和生活中必需具备的一个基本技能,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创造来实现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发展自己的生产活动,所以整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在这个过程中是不需要有很明确的分工的,但是每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家庭的生活都要有能够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所以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但是这种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生产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剖析,整个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发展是劳动生产力的变革发展所促成的,这种变革发展推动了劳动的阶级性变革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性改变,在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得自己演化成自然人,再进一步的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劳动就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劳动工具的变革发展为标志的劳动生产力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劳动形态的变革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还创造了美的事物。同时,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各种事物,人把自然界不仅作为实践对象,而且也作为审美改造的对象,在改造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一国民经济事实出发,揭露了资本家的无情剥削,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道路”,劳动解放的道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出来的。劳动解放人而且也解放了人的社会关系,它促使了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创造使人始终作为劳动的主体,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现实性的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人类自由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得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正是这种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才得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句话充分表明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始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直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劳动不仅是人的自然需求,更是人的社会需求,即人需要在劳动中自由创造、自我实现,对劳动成果的认可与成就感是人对自我本质的印证,是审美愉悦的来源。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的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创造。
马克思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加强劳动教育学习优秀的劳动楷模、劳动精神促使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它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用劳动教育弘扬这种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坚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深入学习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劳动楷模,特别是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一线劳动者,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良好风尚。不断的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伟大事业。
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美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室外的绿化的优美环境,它们都是一批批劳动者用他们的劳动为我们创造出的审美愉悦,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唤起人对美的感觉、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还能让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与思考体会美的规律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离开劳动实践,缺少应有的感性认识,就会缺乏对这种规律和美感的认识。劳动教育观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正确认识,还可以在认识美的事物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是个人联结社会的中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把握好劳动教育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基本特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一直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的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性,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年龄以及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劳动教育中的过程中,但也应遵循劳动教育的规律,促使他们自觉的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都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将每一个人的小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不畏艰难险阻,用崇高的理想与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在课堂与课外实践中不断的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劳动的辛苦的过程中塑造出坚强的心理素质,在劳动的过程中挥洒出自己的汗水磨练出坚强的意志,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念与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通过劳动这一实践活动,个人的价值才能不断的展现出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劳动技能的教育也是每一个学校智育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同向发展,既可以增强对劳动者自身能力的加强,也为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劳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注重塑造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同时,还要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锤炼学生的道德品格,对提升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审美情趣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传播劳模精神的先进事例,促进学生用先进的事例践行自己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促使他们全面发展,不断的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