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晋国霸业

2021-05-28 16:34白英
旅游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博物院晋国展厅

白英

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作为中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山西地上地下的古代遗珍灿若星辰。而山西博物院,正是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使山西博物院独具魅力的,不仅仅是独特新颖的建筑造型,更是众多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从史前文明到明清书画,从夏商战火到晋朝风云,山西博物院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晋国霸业展厅

如斗似鼎 气势如虹

走过漪汾桥,远远地就看到位于滨河西路的山西博物院,这是一组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建筑,造型独特,雄伟庄严。总平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构图手法,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共同拱卫衬托着位于主次轴线交会处的主馆,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主馆的造型如斗似鼎,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表达了“和平发展”的象征意义和美好祝愿。这座气势如虹的建筑,默默地伫立在汾河西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走进宽敞明亮的圆形中央大厅,正中是金光璀璨的“山西博物院”标识,内部空间设计仿自应县木塔造型,大厅上方的采光顶呈八角状逐渐向内收拢,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 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 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展厅一直借用太原文庙,2004 年新馆落成后,正式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占地168 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珍贵藏品约50 万件(截止2020 年)。

作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 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 个艺术专题构成,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个性的陈列格。山西博物院总投资近4 亿元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藏品众多,年代跨度大,种类也很丰富:从距今180 万年的兽类头骨化石,到距今1.8 万年的人体骨骼,“原生态”的文物诉说着大地的古老;从商周古拙的青铜大鼎到明清精美的各类瓷器,祖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艺术珍品灿烂辉煌;从形态生动的汉魏陶俑到内容丰富的北齐壁画,古人的日常生活处处洋溢着情趣和美感;从华丽炫目的琉璃构件,到结构巧妙的木构建筑,巧夺天工的匠心之作生动地讲述着过去殷实繁华的岁月……风雨沧桑,铅华落尽,一件件文物正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沟通着今人与古人的心灵。沉浸其中,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

青铜时代 晋国霸业

博物院里来参观的人比想象中多,但却异常安静,也许是因为其中的氛围让人敬仰。二楼的的晋国霸业展厅,展品以王公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为主,辅以玉器等其它贵族用品,生动地展示出晋地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的由来。山西简称“晋”,这是因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块土地上曾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国。晋国时期为春秋时期,正是青铜器时代,晋建于周初,称霸于春秋,结束于三家分晋,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

“晋国霸业”展厅分“河汾骄子”“晋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再现了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河汾骄子”单元中,造型别致“鸟盖人足盉”,精美异常的“猪尊”,构思奇特“晋侯鸟尊”等展品,均出土于晋南曲沃和翼城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其中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震动学界,出土文物上万件,其中有铭青铜器上百件。通过对这些铭文的研究,确认了西周时期从燮父至文侯的9 代晋侯,证明“天马—曲村遗址”就是晋国早期都城所在。在展厅显要位置陈列的“鸟尊”,为山西博物院标志,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墓葬,其铭曰:“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颈、腹、背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饰云纹,翼、盖间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地,尾饰华丽的羽翎纹。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鸟与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

“晋霸春秋”单元展示了“变形兽体纹方壶”“编钟”“晋叔家父盘”等青铜器用品,为公元前770 年,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晋国跻身诸侯大国,文公称霸纵横中原,九合诸侯,成就百年霸业的实物写照。“余烈三晋”单元展示的是春秋中后期,晋国大权旁落,公室衰落,六卿专权,韩、赵、魏变法图强,称雄战国,战火烽烟之际,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孕育的过程,“夔凤纹鑑”“三环盖绳索纹环耳分裆鼎”“镬鼎”等青铜器用品,充分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们的生活,也体现在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晋国从立国到称霸一方,直到走向没落,最终三家分晋的历史发展过程。

透过玻璃,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兽形觥”“龙形觥”以精美复杂的纹饰向我们展示着商代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西周的“晋侯鸟尊”让我在感叹古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同时,也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还有“刖人守囿青铜挽车”,它融美感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文物中难得的上品……透过这些满是铜锈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礼器,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青铜铸就的伟大时代,流水的时光虽然洗尽了昔日的浮华与艳丽,留下锈迹斑斑的铜铸躯体,但沉淀的却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民族熔炉 历史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 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使山西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当年的北魏平城(今大同)、北齐晋阳(今太原),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民族熔炉”展厅里,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北魏· 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色彩浓艳,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绘有非常精彩的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的“胡傅酒樽”(西汉·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出土地正是当匈奴与汉族杂居区域,酒樽通体鎏金彩绘,中原器形与草原装饰浑然一体,技法十分罕见;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的彩绘杂技陶俑(北魏,公元386-534 年),有深目高鼻的胡人,伫立仰首,额正中有圆孔为顶橦者,两童子在橦杆上做惊险表演,其余6 人环绕着表演者,或聚精会神地观赏,或鼓掌喝彩,生动而逼真;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的虞弘墓石椁(隋·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 年),其上浮雕画面施彩并局部描金,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和行旅等,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以及鲜明的祆教性质,展现了墓主不同寻常的外来文化背景,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

跟随博物院里的語音讲解指示,依次参观了各个主题展馆。《佛风遗韵》展厅内,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主要题材的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让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处处洋溢着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戏曲故乡》展厅内,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董明墓的“戏台及杂剧俑”,戏台上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等五个彩色戏俑,表明中国戏曲艺术正走向成熟。舞台上,礼天祭地、驱鬼避疫、欢呼胜利、喜庆丰收、丧礼悲歌、男女欢愉……人们把对自然的恐惧,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寄托于歌舞。《明清晋商》展厅通过票据、模型展示了明清时代山西商人跟随装载着粮盐的北行车轮,繁荣边镇经济,南下淮扬商埠,开拓更大市场,为适应商业活动中商品流转和资金调拨结算的需要,创建票号,构建海内外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掌中国金融界的牛耳达百余年的辉煌历史。

山西博物院如时间老人,讲述着晋地人类的由来、文明的起源,三代的辉煌,五霸的雄奇,以及中外交流的史证,晋商崛起的奥秘。斗转星移,日月山川依旧壮丽;物是人非,歌舞升平早已不再,眼前的每件实物,都如时空隧道里的通衢,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古人和今人。这近在咫尺的一件件国之瑰宝,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黄土地下沉睡了千年后,依然传递着来自那个久远年代不可名状的幽深气息,呈现着真实可感的历史,残酷无情的岁月以及王朝更替的兴衰,静心细品,历史艺术之美沁人心脾。

猜你喜欢
博物院晋国展厅
博物院寻兔记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师旷劝学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翳桑之报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