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十六育: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研究

2021-05-27 15:41徐礼诚
考试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语文

徐礼诚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涉及“五观十六育”,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阶级观、国家观和法治观为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的文化观教育,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

关键词:语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实现高中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是新时代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而探索二者的融合内容,是实现有效融合教学的关键前提。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教学”需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或注重思想的引导,或注重感情的熏陶,在“五观十六育”分别确定教学重心。

一、 世界观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很多语文课文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能够增进学生智慧。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介绍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艰难历程,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经典论断相冲突,但是袁隆平坚信观察到的事实。第二,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饥荒让袁隆平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梦想,这种梦想鞭策他不断实践。第三,坚持普遍联系。在第一代饱满稻种并没能产生理想的后代后,他意识到第一代稻种并非纯种,从而试图发挥杂种优势。他努力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方向运行。第四,清楚质量关系。袁隆平相信在中国漫长的水稻种植的量变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他所需要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涉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篇目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总规律,准确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如马克思的讲稿《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重申了他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文章首先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接着指出工业发展使社会出现衰颓的征兆,当前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对抗形成了现代冲突。只有当代表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會力量认识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必然性,找到变革生产关系的现实途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作者因而强调,无产阶级作为代表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要勇于担当灭亡资产阶级和旧贵族们的历史任务。

二、 人生观教育

(一)人生理想教育

阅读他人的人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启示,人生理想的教育是阅读文本天然具备的铸魂育人价值。如曹操的《短歌行》,前八句感叹人生短暂,寓有及时建功立业之志;中间十六句反复申述思慕贤才之心;后八句表明广揽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面对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曹操叹息人生不能延长、贤才不易招致,但他表示将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及早建功立业。这首抒发远大志向的言志之作能够给予学生人生理想方面的教育。

(二)人生价值教育

在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中国社会的当代,语文教学中更需要下大力气进行人生价值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学生认清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个体对社会的劳动和贡献。闻一多的《红烛》把牺牲自我的举动视为人生的安慰和快乐,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可贵认识。最后一节更是卒章显志,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红烛自许,为当代青少年认清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人生态度教育

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篇目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生态度,用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存与发展。《沁园春·长沙》一词表现了昂扬奋发的青春激情,上阕在壮美景象中渗透激昂情绪,下阕由眼前景联想到过往的人事。毛泽东在长沙度过了革命生涯早期的重要时光,特别是该词创作的前几年,毛泽东在湖南先后领导、参与了多次工人罢工,筹建、领导了湖南全省工人的统一组织,对反动政府开展斗争,展现出峥嵘岁月中的积极态度。

(四)人生道路教育

为实现人生的目标,人们总是需要选择相应的人生道路,而这种人生道路必须与人民需求、国家发展相统一。语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能在相应的背景、情境下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铁凝写于1982年的《哦,香雪》,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火车的开通给偏僻山村的姑娘们带来的心灵触动。现代城市生活所代表的文明、文化在小说中呈现出巨大的魅力,它们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并将继续吸引着人们改变生活轨迹不断向其靠拢。

三、 政治观教育

(一)阶级观教育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如果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存在着清晰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不能忽视阶级分析的方法。如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个人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美好个体生命的迫害。窦娥的悲剧并非由个别恶人导致的偶然事件,罪魁祸首张驴儿和谋财害命的赛卢医、草菅人命的楚州州官等人同是封建社会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得利者。剧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解剖刀对准了万恶的封建等级社会,批评其对良善人民的严重迫害。

(二)国家观教育

家国情怀不是空喊爱国口号就能培养出来的,而需要具体到对祖国日渐丰富的认识、对国体日益深刻的理解上。这些内容贯穿于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构建着学生的国家观念。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散文以伤感沉抑的笔调,着意展现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作品急就成章的1934年,中国内忧外患,局部战争不断,北方大量国土沦陷,它与郁达夫的许多游记、写景状物散文一样,在生动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同时,抒发了对动乱现实的忧愤,体现出作者对国家深挚的热爱。

(三)法治观教育

法治观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守法用法的习惯,让他们深入领会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费孝通的《礼治秩序》对乡土中国的礼治与法治作了精准分析,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乡土传统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问题。文章首先否定了“人治”与“法治”概念的对立,亦即否认了传统中国是完全依照统治者个人意愿而治理的浅陋见解;进而提出与“法治”相对的概念“礼治”,明确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经验是维持礼的力量;接着论述传统经验有利于生活,以及礼重在个体主动服从;然后,作者特别指出,快速变迁的时代就亟须建立法治社会。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