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宣传的误区和写好教育新闻的路径

2021-05-27 14:44郭靖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5期
关键词:媒体新闻教育

郭靖宇

【摘要】教育事关国运兴衰,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类新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寫好教育新闻,值得所有媒体人和教育人深思。

【关键词】教育;新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5.087

近年来,教育受关注的程度与日俱增,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了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扬子晚报》是一家省级晚报,笔者作为教育条线记者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学校需要媒体宣传,媒体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新闻。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笔者也发现,教育新闻的采编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1. 学校对教育新闻认识尚存误区

1.1 单纯追求数量

“质”“量”之辩,古已有之。有人认为,“质优”出于“量大”,“质优”是“量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质”与“量”是相互分离的两个不同概念,“量大”未必必然导致“质优”,“质优”的基础也不是“量大”。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教育新闻同样落入了“质量之辩”的怪圈。

有人认为,只要是正面宣传,数量越多越好,新闻报道中,学校、老师的形象越正面、越高大就越好。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学校进行宣传,将媒体刊发新闻数量的多少细化成考核中的分数,量多则分数高,反之亦然。

有了这样的考核标准,各级学校丝毫不敢懈怠,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甚至和个人、部门的绩效挂钩。笔者发现,这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学校在向新闻媒体投稿、报送新闻线索时,将数量放在了第一位。对“质”的要求不够高,勉强做到“文通句顺,没有错字病句”。

2. ”调门”过高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对于一些非热点学校来说,新闻资源十分有限,这表现在,受到的媒体关注少与值得进行新闻报道的事情少的情况同时存在。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一些学校投稿时,将小事写成大事,添加了不合理的想象,对相关人物的道德品质、活动的教育作用、工作做法的先进程度等属性进行无限拔高。这样的稿件在阅读时,常常会让读者感到反感,因为这样的文章内在逻辑难以自洽,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形。

3. 挖掘深度不足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平年代,普罗大众,想要感触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并不容易。但是,这并不妨碍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伟大的贡献,也不影响通过新闻宣传普通人身上的各种闪光点。笔者注意到,一些值得深挖的好新闻被简单处理,本可以写成通讯的大文章,成了一条数百字的小消息,着实有些可惜。

4. 策划仍有提升空间

学校的工作离不开计划,宣传报道离不开策划。笔者发现,同样一个校园活动或是某一工作做法,在宣传报道前是否进行过详细策划,效果相去甚远。往往,提前策划好宣传的由头,报道后的传播效果呈现指数级增长,称得上事半功倍。反言之,如果没有提前策划,活动平平无奇,工作乏善可陈,报道时就会发现“新闻点”捉襟见肘,投稿成功率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学校老师大多数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会认为校内的各种会议、校级和班级活动等才能成为新闻的来源。殊不知,老师布置的一次有意义的作业,学生一次大胆的尝试,家长某一暖心的做法,都可能成就一篇好新闻。

4.1 写好教育新闻的路径

作为一名在省级晚报教育条线工作多年的记者,笔者认为,要写好教育新闻应该遵循以下条路径:

4.2 提高思想站位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每一篇文章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即便是以客观中立著称的新闻作品,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价值导向。因此,要写出一篇好新闻,首先要求作者能够提高思想站位。

在分析某一问题、报道某一现象、宣传某一学校时,提高思想站位,能够有效增加媒体观察的深度,传递出媒体人性的温度,表达出媒体内容的厚度。

提高站位表现在,拥有过硬的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技能修养。有助于新闻记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务真求实,服务人民。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新闻记者发扬优良作风,坚持人道主义精神,抵御不良风气侵蚀,并接受社会监督。拥有深厚的语言修养有助于新闻记者用最贴切、顺畅、通俗的语言表述新闻信息。拥有扎实的技能修养有助于新闻记者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善于利用专业技能为媒体搜集信息、发布新闻,做到客观、公正。

4.3 教育科学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结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实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在教育新闻中,教育科学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才能写出好的教育新闻作品。如果一篇新闻作品仅有新闻性、故事性、服务性,但是报道的内容不符合教育科学理论,那么至少不能定义为一篇好的教育新闻。与此同时,如果一篇新闻对教育科学理论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但是在媒体端呈现时,不符合新闻传播理论的相关要求,也一定不会成为一篇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

教育条线的记者需要着重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不同的理论流派。新闻工作者应具有起码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在采写教育新闻时,能够理解采访对象表达的教育理念。惟其如此,才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准确。

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理论同样重要。离开传播谈新闻,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新闻,没有人看,没有人转,也毫无意义。掌握了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原理,在策划、撰写教育新闻时,都能够尊重传播的客观规律,利用新技术所支持的各种有效手段,让新闻传播的速度更换,范围更广。

4.4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归根结底,教育新闻还是需要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事业,往大了说事关国运兴衰、民族未来,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学生。在今日之中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得到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序推进,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事业正朝着人民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

教育新闻理应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也就要求,在采写教育新闻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该贯穿全流程。首先,在选材上,不应过分求新求异,对“真善美”和“假丑惡”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为了流量而去采写一些突破道德底线、有悖人伦规范的选题。其次,在创作过程中,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讲好故事,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褒奖和批判都应有理有据。

4.5 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

脱离了真实性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新闻的采写同样要求守住真实性的底线。有人认为,教育新闻大多数都不是报道突发事件的社会新闻,为了保证故事性、时效性,对时间、地点、过程等细节进行一定程度的创作无伤大雅。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教育新闻也是新闻,和其他类型的新闻一样,都要守住真实性这条红线、底线、生命线。

在保证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4.6 创新教育新闻表现手法

与其他新闻相比,教育新闻的阅读群体既有广泛性,又有特殊性。例如,对于教育政策的解读,往往是受影响或将受到影响的群体较为关注。对于学校活动的报道,往往是学生家长、同行业人员较为关注。对于热点学校的报道,除了相关家长、师生之外,全社会都会比较关注。因此,教育新闻因其报道内容的差别,有的会引起全社会关注,有的只会引起某一特定群体的关注。同时,不同群体在关注同一教育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有所不同。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同的人因为其知识背景、社会地位、认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一篇教育新闻会做出不同方向、程度的解读。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今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同样拥有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微博、微信、短视频App账号一应俱全。在采写教育新闻时,要考虑到如今的新技术、新手段,多渠道、立体式的报道成为了主流的新闻传播形式,针对不同群里,使用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而实现全网流量分发。

4.7 主动回应舆情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手段日渐丰富,自媒体账号、网络平台发声越来越普遍。然而,有赞扬的声音,就会有批评的声音。众所周知,因为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水平制约,学校工作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全民点赞。在学校出现舆情的时候,学校应当主动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回应。

笔者注意到,舆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确有差错。(2)误解。(3)造谣。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工作中确实出现了差错,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和道歉,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用诚意和执行力争取大众的原谅。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提出批评的人对学校的某项工作产生了误解,那么学校的积极回应不仅可以让对方弄清真相,也回应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够提升学校的正面形象。

5.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批评源于造谣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质疑者追求的并不是事情的解决,而是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流量。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学校理应在第一时间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也应该进行正面回应,让社会各界弄清楚世界的真相,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媒体新闻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