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永平
摘要:语文是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的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条件,对于学生的身心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初中语文中,一方面可体现出语文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因此文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教学素养不足的现状和渗透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深入剖析教材中富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引言
语文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几千年一直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需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初中階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对于成才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下,传统文化渗透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对文化的弘扬、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针对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策略是当下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在传统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是老师先纠正发音,再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最后通文翻译,表达古诗中心,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不能很好地锻炼其独立自学能力,更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古诗文字词的讲解,从而忽视了文章和作者的背景。从而使学生只能获得碎片化、零散的知识点,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和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因此传统教师片面传递教学形式和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古诗文以及传统文化学习。
(二)教师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字词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从而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对于部分古诗词并不能透彻的领悟,从而给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对于语文古诗文课程的讲解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字词的讲解,需要对那些作品进行整体理解。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关键时期,适当进行文化教育可增强主体性、民族自豪感。首先,语文学习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发扬,可促进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美德、文学典籍的理解认同,进而提高学科素养。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用古人的案例,从而为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榜样,陶冶思想情操,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其次,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孟母三迁、凿壁偷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塑造学生人格,使学生领悟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对于课程来说,古诗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强化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可提高人文情怀,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传统节日,民风民俗
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串联线索,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过程之一,在教材中常常以诗歌、散文等体裁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展现。如杜牧《清明》这一首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已故亲人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其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更是将天气与人之情感相结合,衬托出悲思之情。此外还有描写重阳节诗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所描写的诗人在异乡对于亲人的思念。还有描写中秋节的,代表着对亲人团聚的渴望。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中表达出了一种奇妙的情怀。在这些诗歌中常常以传统节日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寄托对象,由此可见,我国传统节日对于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深入的学习诗歌中的传统节日,能够快速的促进学生对于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传统美德,中国精神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资源,从而让学生领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和精神。在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等古代典籍中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蕴含着传统美德文化精神。如孔孟所代表的“仁爱”思想,《论语》中所包含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再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传递出来的作者对于未来的不断探索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远大胸襟和雄伟人生理想。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思想文化和传统美德,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传统文学,文化积淀
在教材中所选择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经典著作,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艺术水准。学生独自来进行学习的话,在能力水平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其进行充分的理解并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奥秘。从而体会到古人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委婉巧妙之处,并学会尝试运用这些艺术手法,从而创作出学生自己更好的作品,这就是学以致用。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以及情节安排,尤其是对于桃花源内情景的细节描写,更有助于作文写作的学习,再如相似的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对于陋室的详细刻画、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的神情刻画等等,随处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学的精妙之处。因此语文教师要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不断挖掘研究教材的能力,从而创造更为丰富高效的语文课堂。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