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彦茹 吴倩 何玲
摘 要:产品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校企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思维惯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贴合人才培养目标。但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目前产品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内实验室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发挥“双导师”制教学优势、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以及构建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方式予以解决。
关键词:产品设计;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实施路径;评价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背景下,校企合作无疑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一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培养符合其要求的人才。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积极与学校周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切实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提前熟悉必要的企业产品开发技能[1]。
一、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设计学院[2],它开辟了理论教学和作坊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教学体制,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为现代设计类专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就产品设计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在推进产学研融合、促进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受限于一些客观条件,校企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双方合作意向存在分歧
对于校方而言,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提升专业形象,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企业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方面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学生群体的设计灵感,另一方面也为宣传自身形象、挖掘优秀人才做准备,其配合学校培养学生的意愿并不强烈。校企双方合作意向的分歧导致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师资问题
高校教师多为理论型人才,往往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除北、上、广、深等产品设计行业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外,其他地方高校教师参与公司设计项目的机会较少,实战经验匮乏,因此在带领学生应对实际项目时,其设计理念和项目执行情况难以契合企业要求。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此外,如今的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且评价对象仅聚焦于学生群体,即由企業根据学生实习表现给学生打分或教师根据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评定课程成绩,考核方式过于主观化、片面化,难以全面评价学生能力。而且,这种评价模式偏向于企业对校方的单方评价,在客观上将企业推向了校企合作的权利方,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而破坏了双方的对等关系,校方的诉求得不到及时表达,长此以往,校企合作将难以持续下去。
二、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施路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专业建设的关键性文件,它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开展教学活动和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下,产品设计专业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适当减少和专业关联度不高的绘画类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留出充足的课时。其次,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要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努力寻求校企合作突破口。例如,廊坊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根据廊坊地区家具产业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开设了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与工艺、家具专题设计、非遗创作等方向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联合企业开展参观、讲座、手工体验、项目合作等活动,丰富课程形式,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3]。再次,将实践、实习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期末安排3周专业技能训练,第四学年统一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角色演练,同时企业也可根据用人需求开展培训计划,提前储备优秀人才。
(二)加强校内实验室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产品设计重视设计方案的输出,因此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保证学生在完成概念设计后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或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方案的立体呈现,从而能更直观地评价设计方案。尤其是在企业委托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材料和工艺的可行性分析经验,很多设计方案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验证,以便更好地契合企业要求,提高企业满意度。
企业实践基地是辅助理论教学和开展生产教育的重要场所,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基地建设:一种方式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以满足教学中的参观、实习、实践需求;另一种方式为学校依托企业设立设计工作室,由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设计管理人员协同管理,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支撑平台。
(三)发挥“双导师制”教学优势
“双导师制”是指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联合教育模式[4]。一般而言,校内导师往往理论知识储备深厚,教学经验丰富,能保证专业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能精准把握产品设计的风向,对人才技能培养更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在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中实施“双导师制”,可实现二者优势互补。以廊坊师范学院“家具专题设计——模块化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课程前期由课程教师讲授模块化设计等相关理念,并指定设计范围,后期请企业导师——廊坊如果家居有限公司设计师进校参与课堂教学,从生产和市场的角度综合评阅学生初步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成设计作品的细化与深化。在“双导师”的协同配合下,学生作品形式和风格更符合社会潮流趋势,最大化地体现了模块化设计产品的优势,并有多件作品在第二届廊坊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四)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
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引入实际项目,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设计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也能为企业提供不少创意思路。开展项目式教学,首先应明确校、企双方任务。教师作为项目带头人,负责与企业对接,并对项目进程进行合理规划,企业则应根据项目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其次,要鼓励学生开展跨年级、跨专业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优势。为了增加学生团队意识,可让学生自行结组,并将设计任务分解为设计调研、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案设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完成后随即开展小组汇报与互评,真实模拟企业产品研发设计模式。
三、构建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一)开展校企互评,细化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关系应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任何一方都应虚心听取对方的意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校企合作进程中开启互评模式,是实现校企沟通的有效手段。评价模式可采用问卷形式,分两次进行,评价细则要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等特征。在项目执行过半时,教师作为校方代表进企业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双方在互利互信基础上完成第一次评价,针对前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保证项目进展顺利。第二次评价在项目完成之后,双方就对方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综合评价,以便及时发现校企合作中的矛盾和诉求,为开展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二)对学生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分数形式体现,重点要打破教师单方评价的模式,调动企业、学生甚至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形成多维评价体系。例如廊坊师范学院“家具模型”课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家具造型设计和模型制作后,根据学生表现分别给出成绩,并在校园举办课程成果展示,开通网络投票入口,参观者可给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最后,根据每位导师评定成绩(权重各占40%)和得票情况(权重占20%)计算课程最终成绩,并对成绩优秀同学颁发纪念品以示鼓励。这种多方位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也更具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三)重视对毕业生的追踪反馈
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大多受益于校企合作,因此,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和企业反馈是检验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标准。学校要重视对毕业生的追踪,掌握毕业生就业方向和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实地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才需求不匹配之处,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并将改革措施进一步落实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使人才培养方向更为精准。
四、结语
如今,各行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计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的强力支柱。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产品设计本科教育中应大力推进,通过“学与练”相結合的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产品设计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聪,汪斌.基于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设计,2020(23):106-108.
[2]杨剑君.产品设计专业玩具设计方向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3):62-63.
[3]钟光明.工业设计专业家具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Z1):150-152.
[4]宗雯.科技创新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20(34):44-45.
作者简介:赫彦茹,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吴倩,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何玲,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