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用青原行思大师的佛理,通过对不同海报作品的创作手法与意图的分析,来阐释设计诗意性海报的三种表现手法:直接表现、托物言志、返璞归真(极简表达),探寻诗意性海报的设计方法及其价值与意义。当代诗意性海报具有人文属性,代表设计师对个性化、本土化视觉的前沿探索,是一种实验性设计语言,因此在流行文化趋同的大环境下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诗意性;海报;当代;文化性;表现手法
一、海报的诗意性
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报节被边缘化之际,2017年第八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利用邀请展的方式探讨了“海报共生”[1]这一主题,即“海报将何去何从”。由此可见,传统印刷类海报设计在信息碎片化,社交网络化,媒介多样化的时代下面临着一系列存在与价值意义等问题。对海报来说,它的价值由设计师于既定的尺寸内设计出独特的视觉图像与图形来有效传播信息。然而现如今,海报这一形式在设计界被不断质疑,例如“海报节逐渐成为设计师自娱自乐的节目”“海报丧失其社会属性”等。在真实的社会与市场上,高品质的海报作品并不多见,海报的及时性与商业属性限定其较短的制作周期与使用周期,加之流行风格与商业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海报设计过程较为仓促且伴随着模仿,海报也不具备艺术性与文化性。因此,海报在未来的存在与发展都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美国平面设计师保罗·兰德在《设计的意义》[2]中写道:“设计不仅仅是集合、整理、编辑的过程,它还需要在其中注入价值和内涵,需要阐释、简化、澄清、修改、美化、夸张、说服,甚至还要娱乐;总之,设计就像是一个把散文转变为诗歌的过程。”在保罗·兰德看来,平面设计的设计过程就像写诗[3]。诗人在写诗时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他们将平淡的原始素材转化为动人优美的语言,将简单的生活琐事转变为充满情趣与妙想的诗句。海报也是如此,无数设计师利用他们的巧思与创意将文字信息转化为精彩绝伦的图形,利用视觉的“诗意”进行信息叙事与沟通。因此,诗意性在海报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诗意是诗人利用艺术的方式来自我表达的途径。诗的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如同回答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一样,诗意也很难直接被定义。诗意不仅来源于诗,也可能来源于画作、舞蹈、歌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当某一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可以让观众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时,诗意就出现了。因此诗意是一种人性的体现,是人文主义。海报的诗意性来源于图像学的隐喻以及通过图像建立其与观众的联系[4]。隐喻的背后是故事或文本,这使得海报具有叙事性。当观众知晓隐喻便会开始思考图像背后的信息以及展开自身对于这个隐喻的看法。同时,图像不同于文字,它更直观,可以迅速与观众的经历与喜好交融并建立联系与联想,引导他们想象作品背后承载的信息。因此海报中的“诗意性”是设计师表现某一主题时,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创造具有叙事性或隐喻性的图形视觉而产生的。
二、创造“诗意性”海报的方法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禅修的第一重境界是对物象的直接解读;觉悟后,往往产生新的联想与附加含义;最后,经历万千后彻悟,归于纯粹与本真。本文借用这三种境界来类比设计诗意性海报的三种方法:直接表现、托物言志、返璞归真(极简表达)。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接表现)
在海报设计中,直接表现的方法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赋”,宋代文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做出了注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这意味着“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在诗意性海报中,直接表现的手法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以及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图1的海报《看见雾霾》,台湾设计师陈俊玮利用摄影合成图像的手法直接表现雾霾中熊猫、少年、天坛的模糊状态,同感置身真实雾霾中的窒息感与视觉障碍,画面效果充满诗意而又十分震撼。海报的色调与构图具有东方意境,诗意由图像的盈亏布局而来,雾霾中的残缺形象真实而又脆弱,一语双关地描绘出雾霾下的视线受阻以及雾霾对人、动物以及城市的危害。观众迅速意识到空气污染的问题,海报也具有了教化作用。设计师通过提取主题的矛盾点或典型要素,利用独特的视觉表现手法放大其特点与冲突来直接表现主题,营造充满戏剧与张力的画面,诗意由此产生。使用直接表现的手法去创造海报中的诗意性,有以下步骤:首先是选择表现对象,这就要求其具备符号性、经典性、大众熟悉度,观众可以很快理解并产生共鸣以保证海报的功能性;其次是表现手法上较为多样,宗旨是提取原素材的特性并强化其特征;最后是设计形式的“四两拨千斤”,这也是海报的诗意性所在。利用视觉去传播信息要求摆脱复杂文字段落的桎梏与苦口婆心,看着不累但别有一番体会的观看体验营造了视觉诗意,也提升了海报的价值与艺术效果。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世界上不缺少具备诗意性潜质的图像与图形,只是需要设计师在对应主题中寻找符号与特征,利用合适的设计手法赋予诗意并直接表现。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托物言志)
在文学中,托物言志是一种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主旨的方法,在诗中常用的托物言志手法有比喻、拟人、象征等。英国诗人雪莱在他的作品《西风颂》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雪莱把革命力量比喻为西风,借风来表现对革命将要到来的渴望,表达诗人对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念。在海报设计中,设计师寻找物象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利用“物象”言志的手法去传递信息。如图2,岡特·兰堡系列海报《土豆》可以看到,画面中土豆被切开,展示出表里不一的质感、色彩、结构等。这看起来不明所以,事实上,土豆对战后的德国至关重要,它是德国人的主食来源。兰堡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海报将土豆类比喻为德国社会,表现德国社会的结构、对立以及反差等。强烈的视觉效果创造了一种介于熟悉与陌生,自然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比[5]。诗意构建于对平凡事物的寄情之上,土豆也不仅是土豆,更有设计者的思想与情感。同样的如图3,台湾设计师赖粤兴在海报作品《不一样的元宵节》利用塑料类比喻孔明灯,将中性的塑料转化为寄情的孔明灯以讽刺当今滥用塑料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为。因此,托物言志的手法通常是利用某一寻常物象,通过视觉手法转化成另一状态或另一物象,两者的对比与同构创造了视觉层面的诗意性并启发观众的思辨,起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这种手法创造的图像通常是暧昧的,它看似熟悉却又不寻常,那个不寻常的因素就是诗意的来源。这种手法通常适合有争议的或幽默主题,托物言志不仅能解释主题,更能起到叙事与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视觉表现上,无疑也是浪漫的。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返璞归真)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治学有著名的三重经验,第三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意指男女恋爱的转辗曲折。这是借词喻事,王国维将其引用作了另一番解释:在钻研中,劳筋骨,饿体肤。最终回首,发现真理其实近在眼前。“众里寻他”代表着芸芸世界中搜寻的艰难,“千百度”强调次数之多,“灯火阑珊”意指近在眼前。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代表着一种兜兜转转又回归本源的创作手法。具体来说,在海报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寻觅灵感,选取具有精神气质的物象去传递信息,不多修饰,讲究文饰之道,达到极致就会有返璞归真的诗意。
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提出与概括了日本极简主义美学的奥秘,分别是“素、假、并、气、间、微、秘、破”[6]。本文引用这八个词来阐明创造极简的诗意性海报的方法。这就不得不提原研哉的封面设计《A Book》。如图4,一系列书籍封面的海报设计使观众感知到日本极简主义影响下的视觉诗意与美学。首先是“素”,即最大限度表现物象原来的模样。原研哉在《白》中对于“白色”的观点在上文已提过,故不再说明。在此系列海报中,物象原本的色彩、质感被最大限度的还原,“素”之美也就产生了。第二点是“假”,在这里的意思是借,意为顺势而为,这里理解为逻辑顺畅,例如《A Book》的折纸痕迹与刮痕都是顺应纸张的材料特性创造出极简自然的图形。第三是“并”,是指考虑到所有人的感受,从而创造和谐的状态。很显然,《A Book》是极为自然的,它不似寻常海报过分浮夸的视觉,只是很自然的在那里,与环境相融,高雅与质朴并存,静静地被观看。这个状态让海报与环境相融合,达到和谐之美。第四是“气”,是指设计本身具有的能量可以影响周围环境。《A Book》以白色为主,具有手工触感的纸张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第五是“间”,意为距离的和谐。海报本身的洁白与视觉制造了合适的情感距离,视觉风格既不过分疏远陌生也不完全贴近迎合,合适的情感距离产生美。第六是“微”,第七是“秘”,这两点放在一起说明。它们代表着注重物象的细节与局部,带有道家“隐”的思想。《A Book》强化物象的真实质感,将微小的物象放大,改变观众对其体量的印象[7];展示局部的变化,让观众猜测其隐藏的部分,诗意由此而来;第八是“破”,这是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创造变化。《A Book》系列海报整体和谐,但每一张都有微妙的变化。原研哉通过物象的形态、视角、材质进行“破”的处理,最终达到和谐状态的变化之美。通过对《A Book》系列海报的分析,可以得知返璞归真、极简的表达往往需要满足这八个条件中的某几条,以此创造出返璞归真的诗意。由于当下资源浪费以及过度设计,这种极简与纯粹的手法创造出的画面形成了一种“去设计”的风格,它呼吁人们关注生活与本真,提倡一种低欲望的物欲[8]。因此,极简表达是诗意性海报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极简的诗意来源于“去人工化”与“去设计”,通过营造场域去烘托物象本身而产生。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象,而是极简的物象营造的“场”,这个“场”也会吸引观众对物象以及画面进行思考。
三、诗意性海报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人文意义:批判性视角
设计师李德庚在《平面设计死了吗》一书曾提到由于媒介进步,人人都是设计师。随着设计软件的普及与简化,人们花费2个月时间就能熟练操作软件而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9]。国内的平面设计逐渐成为技术工种,成为劳动力的代名词。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平面设计中粗制滥造现象层出不穷。诗意性海报则延续着经典,成为大环境中的逆行者。不难看出,不论是商业领域、文化领域,还是设计师的自由创作,上文所提及的诗意性海报都继承了海报的社会属性与功能属性,保留了“慢生活”、人文主义以及思辨性[10]。诗意性海报利用多种艺术手法扎根现实,批判现实问题,呼吁大众意识一系列的环保、和平、可持续等议题,传播正能量。因此,诗意性海报最重要的当代价值就是在追求快的时代提倡人文性与批判性,用高品质的艺术形式传播“慢生活”、发现问题,并传播美。
(二)创新意义:实验性设计语言
实验是设计师设计海报的重要方法。二战后,海报设计的流行视觉语言通过一代代设计师的实验产生了国际主义、孟菲斯设计风格、极简视觉风格等。在发达的互联网下呈现出混杂、交融、同质化现象,人们甚至无法辨别欧洲、日本、中国设计师的作品,这是由工具统一以及互联网资源共享所导致的。诗意性海报的设计语言是独具特色的,每一种诗意都由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来。就像诗,有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自然主义的……诗意性海报的视觉由设计师个体的实践与思考而来,因地域、所受教育、时代等因素的不同,诗意性海报的视觉语言也层出不穷。以个性化為主导的诗意性海报的视觉语言充满实验性,实验性由设计师对设计母体的理解以及个人视角出发创造新的视觉表达而得以体现。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那些经典的海报作品都是打破当时的视觉模式并开启新的视觉模式,这使得海报摆脱流行视觉元素与范式的桎梏,并具有引领当下以及未来视觉的可能性。因此,诗意性海报的价值在于其实验性的设计语言,这有可能解决当下视觉趋同的问题以及对未来视觉形式的革新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
诗意性海报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风格因地域、文化而产生差异。诗意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道”。这里的“道”由每一位设计师的独立思索以及匠心所产生,蕴含着人文性、实验性、批判性。诗意性海报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实验性的视觉形式美与批判性视角下的人文主义。它不同于广泛应用于商业以及只服务于产品的海报设计,诗意性海报通常带着设计者的观点与美学思想进行信息传达与主题阐释。因此,诗意性海报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以及文学性。在流行风格视觉泛滥的当下,人文主义通过视觉表现凝练于海报之上,富有活力并延续海报的诗意之美,启迪大众,创造出当下具有实验性的视觉语言并启发未来的视觉形式,它的价值及其意义也于此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蕊.第八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海报设计还能活多久?[J].艺术与设计,2018(2):34-41.
[2]保罗·兰德.设计的意义:保罗·兰德谈设计、形式与混沌[M].王娱瑶,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3]范若男.诗意的视觉:平面设计的符号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181-182.
[4]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师明杰,黄山.冈特·兰堡:海报设计的视觉诗人[J].装饰,2019(12):54-67.
[6]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7]孙汝淑,祁素萍.渗透在平面设计中的触觉设计[J].包装工程,2008(11):187-188,192.
[8]侯明勇,何征.原研哉设计的生态启示[J].包装工程,2013(10):23-26.
[9]李德庚,蒋华,罗怡,等编.平面设计死了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10]闫长胜,冯伟一.跳动的脉搏:论当代海报设计的新趋势[J].美术大观,2009(12):200-201.
作者简介:朱天航,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