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创新传承路径研究

2021-05-27 20:50王先昌孔德强
美与时代·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非遗

王先昌 孔德强

摘  要:非遗民俗艺术是雷州半岛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民俗观念具象化的结果。文章揭示了雷州半岛民俗艺术表层形式下浓缩的“隐性”文化特征,阐述了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通过将“非遗”民俗艺术应用于平面创意设计和文创产品领域,以及开发成文化主题游等途径,能够实现民俗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有助于非遗民俗艺术的“活态化”传承。

关键词:民俗艺术;非遗;石狗;隐性文化;审美价值

雷州半岛北依五岭,南被海洋包围,长期被视为蛮荒之所,地理环境封闭而又偏僻,使得很多原生态的民俗艺术还保留至今,形成了最能彰显雷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岛上的民俗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是当地群众从精神层面实体化、具象化的表达。这些民俗艺术口口相传,延续至今,通过技艺、声音、表演等艺术形式体现出来,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习俗、民族信仰、审美理念等内容。透过文化性的剖析,去诠释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挖掘非遗民俗艺术的符号转化路径,将传统的民俗艺术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实现非遗民俗艺术的“活态化”应用与传承推广,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

雷州半岛本就是多民族交织融合之地,在历史变迁中土著文化逐渐吸收、融合了外来的中原文化,形成了半岛上极具民俗情调的雷文化体系。雷州半岛上的民俗艺术是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化形式,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它以祭祀、祈福、庆典、娱乐等形式出现,是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化的表达,也是民俗观念和民俗心理从意念到意向转化的结果。至今,雷州半岛上形成了涵盖文学、杂技、美术、舞蹈、技艺等众多类型的民俗艺术形式,它们经过多种文化的融合和演绎,早已成为半岛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符号。

(一)生活信仰艺术化的表达

雷州半岛的民俗艺术是乡土真实生活的写照,产生于信仰崇拜,折射了雷州人民淳朴的民俗风情和精神向往。雷州半岛三面环海,以海为生者众多,但雷暴、台风、潮灾、瘴疠等自然灾害频发,当地人民既害怕雷电,又期待雷电带来的风调雨顺。于是,由万物有灵的观念形成的图腾崇拜成为了民众心灵最后的寄托,以此来排遣恐惧,表达美好祝愿。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圖腾信仰逐渐拓展,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仪式套路,并固化成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表演艺术。雷州半岛上崇“雷”和崇“狗”现象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信仰,创造出了雷神、电母、石狗等不同职司的各种神灵,以及由此而延伸的活动仪式。雷州石狗(如图1)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雷州人民世代膜拜的图腾,充当民间“守护神”和“司仪神”的角色。石狗形象高大威猛,生殖器硕大,受佛道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文化、风水堪舆术的影响,有镇魑魅、降甘露、赐子送福的用途。石狗这一立体的石雕艺术形态,早已经融入了雷州人民的日常生活,享誉海内外。

(二)表层艺术形式下浓缩的“隐性”文化特征

民俗艺术作为民俗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文化精神的表达[1]。雷州半岛上的民俗艺术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地域特点,表达驱邪赐福、镇魔保平安的吉祥观念,是民众情感寄托的载体。当民俗艺术以视觉符号等“外在形象”呈现出来的时候,深藏于内层的“隐性”文化容易被遮蔽。显性的表层艺术形式是“隐性”的文化内涵“实体化”的表达和传承的载体,“隐性”的文化内涵是本质性的东西,映射出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雷州半岛民俗艺术是雷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最直接的表现,是最接地气的雷州地域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当地戏剧、曲艺、游艺、杂技、传统手工技艺、舞蹈等民俗形式的精彩多样,更是将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影响下内隐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东海人龙舞(如图2)是雷州先民祭祀海神、祈求风调雨顺的图腾仪式,是雷州半岛的舞蹈之魂,气势磅礴恢弘,震撼人心。在古代社会,龙代表着皇权,不可侵犯,但是雷州远悬边陲,皇权意识淡薄、尊卑意识不强,它们经过大胆改进,完全以人的形式接架在一起形成龙姿,演变成了海岛独有的龙舞。这种根植于文化的“隐性”特征,主要是群众思想观念和情感心理等精神内容的传达,揭示了雷州民俗艺术开放、兼容、创新这些“内隐”的品质。

(三)模式性和创新性

民俗艺术的创作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反馈,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与汰选,形成的具有传承性和模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功能的拓展和时代背景的变化,民俗艺术的表演形式会有调整、补充,有创新的继承是民俗艺术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些不被时代所接受的艺术形式最终都会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传承性的文化现象,雷州半岛的民俗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有固定的流程仪式和表演套路,体现出一定的模式性,具有非物质的属性。这些民俗艺术是经过历史检验和荡涤的,是不断吸收、改进、创新的结果。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信仰的图腾,通过石雕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当靖海神犬、守护神的角色。但是石狗粗犷、狰狞的面目逐渐不符合时代审美的需求,于是雷州人民经过大胆创新,将石狗逐渐塑造成憨态可掬、笑脸相迎的形象,但是厚重、粗犷、威猛的本质没变。雷州半岛的民俗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在具有传承性的模式下,不断融合、创新,被赋予了时代的价值,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

民俗艺术是一个从生理、心理到意义、精神动态的把握过程,它们通过艺术表现和文化寓意体现出了较强的审美价值[2]。海洋文化浸染下的雷州半岛产生了人龙舞、鲸鱼“崇拜”、傩舞、勒古龙、飘色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它们大多动静有序、节奏明快、色彩艳丽、图案纹饰丰富、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空间层次感强,它们以不同的视觉符号传达大众的生活信仰和心理情感,满足大众对美的追求。

(一)感官的愉悦性

民俗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是人民群众从心理观念外化、物化的载体,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满足当地人的视觉美学要求。雷州半岛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新奇性、独一性等特点。这些民俗艺术形式从造型、色彩、服饰、故事情节等方面经过群众不断的加工、融合和浓缩,外在形象逐渐审美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载体。这种艺术载体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艺术符号和造型动作,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性。吴川飘色(如图3)是粤西地区年例①期间举行的祭祀祈福活动,被称为“东方的隐蔽艺术”。飘色服饰逐渐戏剧化,色彩饱满鲜艳,图案清晰古朴,道具做工精致,故事内容丰富,支撑人物的色梗②隐藏在服饰及道具之中,扮演者定型凌空而飘,给大家惊、奇、险、艳的视觉冲击,是粤西地区最具观赏性的游艺活动。

(二)象征性

弗赖塔格曾经指出,象征的本质是“将抽象的感觉诉诸感性,将真正的生活化为有意义的意象”[3]。象征往往通过一些稳定的符号化图形来指示事物,并且传达深层次的寓意。雷州半岛的非遗民俗艺术是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视觉化的载体,传达了当地人生活信仰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满足其逢凶化吉、遇事呈祥的内心祈盼。民俗符号在传承与应用中已形成较稳定的表现方式和意义解读,外界只有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才能窥探其背后内隐的精神世界。雷州乌石蜈蚣舞(如图4)是当地驱邪魔、消潮患、祈福保平安的民俗舞蹈。每年中秋夜色将近时,疍家聚居之地的雷州乌石港都会举行蜈蚣舞活动。村民穿着蜈蚣模样的道具服装,船缆系腰,队形蜿蜒如蜈蚣,边舞边前进,一静一动之间气势雄伟、形态逼真,能震慑魑魅魍魉、消灾祈福。蜈蚣舞是当地村民一年之中重要的祭海祈福仪式,群众参与性强,整个活动过程中合作默契、气氛热烈、动作套路整齐有序。疍民以海为生,出海捕鱼风险极大,需要同心協力、集体合作才能克服风险,维持生计。蜈蚣舞寓意了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同心同德的协作精神,以及当地疍民对海神的敬畏和渴求保佑的民俗心理。

(三)娱乐性和观赏性

雷州半岛的民俗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信仰和群众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社会基础。随着群众科学观念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很多民俗艺术难以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向消亡。而保留下来的艺术形式,不断继承与创新,其宗教信仰功能在逐渐弱化,在艺术表演目的和形式上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理念,被赋予极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雷州半岛上的醒狮、人龙舞、飘色、蜈蚣舞、舞鹰雄、傩舞等“非遗”民俗艺术,依然是维系宗族聚会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但其仪式流程和表演方式在逐渐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娱乐性和交流性不断增强,影响力日益提高,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驻足欣赏。

三、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的创新传承路径研究

伴随城市化的跨越发展,植根于民间的民俗艺术生存境况堪忧,虽然有的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传承后继乏人,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们存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非遗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见证,宗教信仰氛围较为浓厚,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存在隔阂,年轻人只能作为旁观者,很难参与进来。在传承和创新过程中探寻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设计的眼光去开发雷州半岛“非遗”民俗艺术,实现雷州半岛民俗艺术的“活化”与“再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遗民俗艺术符号在平面视觉领域的应用

在设计中,图形是一种承载内涵的符号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特性和应用价值,包括形体、色彩、纹样图案、服饰等。将非遗民俗文化符号经过艺术手法进行提炼转化,形成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形象,应用于包装设计、服装设计、视觉形象设计之中。将文化植入到图形化的形象设计中,将传统文化披上时尚的外衣,通过一定的载体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达到传播弘扬文化的目的。飘色衍生品(如图5),以飘色扮演者的头饰造型和飘色字体开发出手袋、衣服等,将不可触摸的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手中,直观而又亲切。

(二)非遗民俗艺术符号与文创产品的结合

非遗民俗艺术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是文化创意产品重要的素材。将其提炼融合到旅游文创产品之中,不仅能赋予产品新的内涵,还能将文化变成可消费的实体产品,形成文化创新传承和产品增值双赢的局面。将传统的、高冷的文化艺术形式转嫁为生活化的产品,是非遗民俗艺术活态化传承的有效方式,也能满足游客纪念、收藏的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艺术形式,提炼其代表性的元素,以艺术手法进行演绎,形成视觉化的符号,融合到生活化的产品载体上,既实现了文创产品的价值,也能丰富旅游地的消费层次。醒狮音响(如图6),以湛江遂溪醒狮为原型,经过抽象和变形,将其转译成可视化的造型语言,与音响这种旅游时尚产品结合起来,既接地气,又能凸显产品的文化魅力。

(三)非遗民俗艺术与旅游景点的结合

雷州半岛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地,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以千万。随着游客消费方式的转变,文化性、体验式的旅游更受欢迎。非遗民俗艺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可以作为旅游主题进行系统开发,形成参与式的深度游。以飘色、醒狮、人龙舞为代表的民俗表演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保留其原始内核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和演绎,将其开发成民俗主题文化游,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这种结合不仅能将民俗文化艺术融入到旅游经济中,打造雷州半岛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景点的品质,还能将雷州非遗民俗文化通过游客的美好回忆传播到各地。

四、结语

雷州半岛上的非遗民俗艺术是雷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接地气、表达民众心声的艺术表现形式。非遗民俗艺术具有显性的活动内容和图式,也有着隐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其视觉符号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美学价值,将其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无论是提炼符号应用于平面视觉设计和旅游文创产品,还是开发成文化主题游,都是将传统的民俗艺术以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能感知和易于触摸的载体,实现民俗艺术的活态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年例是盛行于湛江、茂名等地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是当地传统贺岁方式的表达,气氛热烈尤胜春节。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是以血缘宗亲为单位进行敬神、祭祖、祈福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

②色梗是飘色之中隐藏在服饰及道具后面的连接结构,通常是焊接而成的钢条铁管。

参考文献: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5-77.

[2]陶思炎,孙发成.民俗艺术的审美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6.

[3]侯越.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及审美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4]窦蓉.继承传统 着眼当代[N].美术报,2014-5-31(14).

作者简介:王先昌,硕士,广东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承及产品设计研究。

孔德强,湛江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非遗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