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农产品贸易展望及未来应对策略

2021-05-27 19:19秦婉莹展进涛
对外经贸实务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应对策略

秦婉莹 展进涛

摘 要:新冠疫情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显示出优势互补能力减弱、贸易限制措施增多两大特点,中国农产品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粮食进口需关注粮价上涨,提高粮食安全警惕意识;肉类贸易逆差会逐渐收窄,长期猪肉价格平稳运行;水海产品国际贸易放缓,需加强出口安全监管;乳品进口继续增长,关税调整将利好进口;蔬菜、茶叶出口有望扩大,做好产品提质增效。为此,后疫情时代应构建农业合作开放新格局、培育农产品数字贸易新业态、健全农产品现代化物流新体系、完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新冠疫情;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展望;应对策略

2020年初至今,海内外新冠疫情肆虐,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与贸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20年世界经济萎缩3.5%,2020年世界贸易额下滑9.6%,下滑幅度都超过金融危机,而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与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農产品进口国,粮肉奶等大宗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同时,中国也是水海产品、蔬菜、茶叶的重要出口国家。一方面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各行业国际贸易、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可能会影响我国运用“两个市场”优化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新冠疫苗正在全球范围接种,中国较世界其他国家复工早、恢复快。故后疫情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需积极应对疫情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长期冲击,尽早谋划,在乘势而上的国家新征程中迈好第一步。

一、新冠疫情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一)打破农产品供需平衡,国家间优势互补能力减弱

农产品国际贸易本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各国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疫情下微观主体受到劳动力流动和物流运输限制,宏观经济下行,“黑天鹅”事件打破了国际市场均衡。消费端居民收入下滑和失业风险增加,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导致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不足。农业生产端劳动力跨区流动受阻,依赖于外籍季节性工人的农场出现劳动力短缺。海外带疫复工,农产品与其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的事件频发,冷链等环节受污染的风险加大,可提供的安全农产品数量减少。另外,疫情叠加自然灾害侵袭,全球农业安全风险凸显,饥饿人口与饥饿风险国家数突增,联合国预警世界粮食危机正在逼近。为此,早期疫情导致的农产品滞销会逐渐向供不应求转变,放大了国家对农产品储备的关注,各国必将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减少相关农产品出口,一旦农产品贸易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被迫中断,将会使全球农业产出与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冲击多边经贸合作

疫情最先在中国爆发,国外一些进口商担心中国企业无法及时完成订单,并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心存疑虑,不愿让中国企业承接,从而先后取消进口中国商品的订单,以美国政客为首的对华抗疫不友善言论及言行也层出不穷。海外疫情出现后,截至2020年4月底有20多个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采取限制措施。如越南、柬埔寨对稻米出口进行限制;印度自3月25日起暂停粮食的出口业务;俄罗斯在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对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实施严格出口配额;哈萨克斯坦对小麦、面粉出口配额进行限制;阿根廷将大豆出口税由30%提高到33%;巴基斯坦禁止所有可食用物品的出口。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破坏了国际贸易分工理念、伤害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规则。虽然一些国家正逐步取消或调整禁令,但海外疫情蔓延,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多国已重启疫情封锁限制措施,如俄罗斯为稳住国内粮食市场,又宣布了2021年的粮食出口税、配额政策,阿根廷暂停玉米出口登记,从而减少出口。不排除未来形势会进一步恶化,有更多国家或地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或是倾向区域合作阻碍全球产业链循环,多边经贸合作正在受到挑战。

二、后疫情背景下中国各类农产品国际贸易前景展望

(一)粮食国际价格仍会上涨,需适当增加国内粮食储备

受到天气和全球经济衰退更广泛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提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谷物价格指数连续第七个月上升,1月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24.2点,环比上升7.1%,同比上升23.6%。未来国际粮食价格还有上涨的空间,一是全球粮食供应收紧,拉尼娜气候和寒潮天气使美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小麦生长条件堪忧,南美大豆主产区的干旱可能会影响作物收成。二是粮食安全问题可能引起“囤粮”恐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不安全的担忧仍然存在,非洲、东南亚等国都是粮食进口大国,如之前埃及大量增加粮食进口,直接推动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在全球刺激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各国央行降息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粮食的套利保值功能提升,国际资本看涨预期增加,国际资本的介入可能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

而我国粮食供应一直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口额远超粮食出口额,特别是大豆的进口量持续维持高位,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虽然疫情并未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较大影响,2020年玉米、稻米进口量表现出与同期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相同的趋势;小麦进口量持续增加;受玉米“去库存化”政策以及高粱、大麦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影响,高粱、大麦的进口量持续下降;在中美关系缓和影响下,大豆进口明显加速。2020年我国产粮也创历史新高,达13390亿斤,国内粮食库存十分充裕。但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供求不宽的紧平衡状态,基于大豆、玉米等产品的种植成本高于发达国家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永恒课题,在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的环境下,国内粮食需求依然坚挺,国内粮食储备的安全系数仍需提高。所以,未来稳定粮食进口品种,多元拓展进口来源结构,适当增加国内粮食储备,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要方式,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使进口粮食对国内产销市场形成有效补充。

(二)肉类贸易逆差逐渐收窄,长期猪肉价格平稳运行

在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对进口肉类的需求不降反增,欧洲地区的猪肉进口占大部分,其他肉类作为猪肉的替代补充。我国猪肉一直自产自销,其消费占比可达国内总肉类消耗量的60%-70%,消费量占全球50%以上,但受非洲猪瘟冲击,国内猪源供应缺口不断显现。2020年初新冠疫情使国内生猪产业恢复进程受阻,加之生猪的繁殖体系较长,产能的恢复至少需要3-4年,我国对进口肉类的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肉类进口量同比增加60.4%,进口额同比增加60.2%,其中猪肉价量增幅巨大,进口量同比增加108.3%,进口额同比增加157.9%。因此,未来为稳定国内猪肉价格、满足国民消费需求,短期仍会加快进口步伐,随国内产能恢复,长期猪肉进口可能会减少,禽肉、牛肉、羊肉进口增速也会下降。虽然我国适当出口鸡肉和猪肉,但出口量占国内产能的比重较小,出口会受国内肉类供需平衡影响。

2019年以来,非洲猪瘟蔓延引致全球肉类价格上涨的局面已得到控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年肉类价格指数平均为95.5点,同比下跌4.5%。国际猪肉价格会持续回落,一是中国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中国猪肉供需缺口是影响国际肉类价格的重要因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国内生猪的长、远、稳生产机制,目前生猪、母猪存栏都已恢复到2017年年末存栏水平的92%以上,进口增速会逐步减弱。二是新冠疫情抑制了国际肉类消费需求,肉类产量增幅较大的国家出现供给过剩,美国、欧盟、巴西等主要猪肉出口国的出口需求提升,猪肉价格可能会回归到正常水平。

(三)水海产品国际贸易放缓,出口面临安全供给转型升级

新冠疫情对水海产品贸易影响较大,我国水海产品进口价量均有下降。水海产品进口价量受需求端影响,需求消费原本大程度上依赖于餐饮渠道,但居家隔离、禁止集聚等措施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出和聚餐,国内水海产品需求萎缩。目前进口水海产品存在病毒携带风险,我国海关总署已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监测,对检出阳性的进出口物资追踪溯源,防止境外疫情输入的压力剧增。2020年水海产品进口量同比下降12.5%,进口额同比下降19.2%,水海产品进口价量由高速增长转为调整阶段。若病毒传播路径仍没有科学定论以及缺乏理性的消费者引导,国内消费进口水海产品的意愿可能进一步降低。

同时,水海产品也是我国优势出口产品,以出口头足类、对虾、贝类、罗非鱼、鳗鱼为主,近年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在国际水海产品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我国水海产品出口价量也随之下降,2020年水海产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0.8%,出口额同比下降7.6%,目前水海产品购买力较强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受疫情冲击明显,消费需求疲软。但中国较其他国家疫情复苏快,较早地暴露出水海产品质量监管和安全供给方面的漏洞,农业农村部及海关严格的检疫政策会倒逼出口企业强化源头质量控制和自检自控能力,加强数字化产业链管理,提升出口水海产品品质和附加值。长期国际消费潜力大,将有利于我国水海产品出口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乳品进口需求继续增长,关税下调利好进口

我国乳品需求量大,本土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国内消费者对国外生产的乳品有一定偏好,乳品进口一直在我国农产品进口中占重要地位。疫情对乳品贸易的负面影响是短暂的,2020年我国乳品进口量同比增长10.2%,进口额同比增长7.0%,并且疫情使营销健康的农产品更受关注,摄入乳品是国民提高免疫力的便捷有效途径,我国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增长。欧美、澳洲等国已逐渐恢复乳品供应,乳品国际贸易市场加快回暖,未来乳品主要出口国家为抗击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面对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会加紧对华出口。另外,关税下调和零关税政策利好我国乳品进口,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了2021年乳制品及相关产品的进口税率,乳清蛋白粉等部分婴儿奶粉原料的进口关税降幅达到50%,我国与新西兰政府也签署了自贸升级协议,对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乳制品免征关税,这将加快推进进口乳品进入我国市场。因此,进口乳品占国内消费大部分的趋势不会变化,进口价量将继续增长。

(五)蔬菜和茶叶出口有望扩大,强化品质管理与出口能力

中国是国际蔬菜、茶叶的重要出口国,疫情没有改变我国蔬菜和茶叶的出口增长趋势。我国蔬菜主要向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以鲜或冷冻蔬菜为主,茶叶出口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品种以绿茶为主,国内蔬菜、茶叶生产种植条件优越,国际出口优势明显,疫情下中国蔬菜、茶叶出口仍然保持贸易顺差,2020年全年蔬菜出口量同比增长3.9%,茶叶出口额同比增长1.7%。虽然疫情影响了全球消费信心,但农产品收入弹性较小,长期依然具有刚性需求,区域协定和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推进了国家和地区间的蔬菜、茶叶产业交流,促进了生产、消费有效连接,如RECP框架下我国对日本出口的大部分蔬菜均将享受零关税优惠。同时,我国产品供给质量也在提升,近年我国为适应贸易国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质量审核,打破蔬菜、茶叶出口绿色壁垒,对生产加工安全管控要求较高,正在加快输出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蔬菜、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将稳步提升,继续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

三、后疫情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策略

(一)构建农业合作開放新格局,深化贸易伙伴关系

后疫情时代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利用国家间协同合作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更有利贸易环境。第一,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与其农业互补性很强,中美、中欧贸易正迎来阶段缓和期,依托《中美经贸协议》《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签订,在低价时加快刚性需求农产品(如大豆、肉类)的进口步伐,推进中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并在农药、农机等相关潜在合作领域进行技术磋商,开展农业科学合作交流项目,增强两国政府主管机关、农业企业、科研高校组织农业议题对话的合作意向。第二,对于其他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我国开展农业贸易合作的重要伙伴,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带一路”平台,在农产品自由化开放承诺下,提升农产品贸易水平,积极优化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并利用卫星图像、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降低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生产成本,完善跨境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加大跨境动物疫病应对策略及防减技术研发,从而加强相关地区农业援助、农业发展支持,共渡农业生产危机,促进区域经济循环成为更可靠、更牢固的新型伙伴关系。

(二)培育农产品贸易新业态,推动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

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运用于新消费场景,线上交易需求大幅增长,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适时举办网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鼓励企业主体参展,通过“云直播”、线上展览等平台,为我国优势出口农产品、境外贸易伙伴创造市场机遇。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兴起,通过数字化贸易的技术支撑,企业可以更便捷地找到海外交易方,及时、准确地跟踪交易方需求,降低交易成本,政府需要扶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数字素养。另外,全球尚未建立一套明晰的跨境电商等线上贸易形式管理体系,少数国家可能会利用国际监管漏洞,在产品贸易运输上产生分歧,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应支持世界贸易组织与各国数字贸易讨论的开展,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构建,寻求共识,促进全球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健全农产品运输流通新体系,降低企业国际物流成本

农产品运输供应链较长,一般由企业或合作社向农户进行收购,再选择直接销售或转卖给出口企业,国际物流中大多通过铁路、海洋运输在港口间流通,易腐农产品的洲际贸易又依赖于冷藏集装箱或空运,但我国农村商贸体系还不完善,冷链运输技术比较落后,国际物流成本较高,亟需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县乡村覆盖物流快递,促进农产品产地、消费市场与贸易企业对接,在运输存储层面,协同科研高校开发安全绿色运输链条,支持海外仓库建设,从而降低农产品运输中的腐损率,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构建稳定的物流通道,衔接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以国内重要港口城市为枢纽,推进海陆双通道建设,增强交通多式联运能力,保障不确定风险事件下国际供应链畅通。

(四)适应农业生产贸易新形势,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首先,加快建立农产品境外生产基地。中国农产品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资源不足,过于依靠进口不能保证国内粮食安全,而蒙古、俄罗斯等接壤邻国土地资源丰富,开发资金、技术装备以及人力资源缺乏,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经济技术发展较快相互补。因此,以政府为引导,大力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夯实海外耕地投资,开发这些国家过剩的土地资源,具有双赢需求和广阔前景。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向种植地区提供先进技术,根据科研和产业发展要求,按照资源—基因—品种—繁育—栽培一体化设计的思路,重点开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走出去技术创新,打通境外农产品回运加工和境内出口销售双向通道。

其次,完善国际农产品信息监测。目前我国在国内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国际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收集不足且相对分散,各种渠道、各个平台、不同口径的信息让外贸企业无所适从,缺乏“数据牌”也成为我国被迫接受国际资本炒作价格的重要原因。针对中国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加快形成我国自有的能够引导国内外资源配置的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对海外重点国别、重点作物品种进行监测,利用卫星遥感、预测模型等技术及时、准确跟踪全球重要作物生长收获情况,以及重要贸易伙伴政策环境、市场贸易等动态变化,为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发现农业领域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先德,孙致陆,贾伟,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0(8):4-11.

[2] 王廷勇.中国粮食进口格局的现状、成因及策略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20(9):47-50.

[3] 王祖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6):6-11.

[4] 苏华庚,田志敏,李英,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肉类市场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20,56(10):186-190.

[5] 張静宜,刘景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水产品市场形势与后市展望[J/OL].中国食物与营养:1-7[2020-09-22].

[6] 艾玲.我国蔬菜出口贸易走势、挑战及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20(5):57-6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2073069),“异质性视角下农业重大病虫害协同防治的同群效应及干预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秦婉莹(1996—),女,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展进涛(1981—),男,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政策、生物技术经济与政策、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应对策略
关于新冠疫情社区防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新冠疫情下若干劳动合同问题研究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