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琳琳
【摘要】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进行数学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鍵词】策略;学生;估算能力
估算是对数学问题的粗略计算,在对结果没有精确要求的前提下,需要学生发挥智力对结果进行速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估算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有效推理,适宜地推算出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制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估算技巧,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估算能力的提高,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一、创设估算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求学生具有估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体会估算的意义。情境教学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估算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去进行估算,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估算的意义,促进学生估算思维的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根据文明单位评选规定,学校的藏书量应达到人均12本以上,我们学校的藏书量达到5000本,现有人数为425人,请问依据评选规定标准,我校的藏书量有没有达标?”问题展示之后,教师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然后开始做题,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这时,许多学生拿起笔开始计算,时间很快到了,只有寥寥的几个人举起了手,很多学生任务失败。教师让做题较慢的学生介绍一下解题过程。学生纷纷说:“需要列算式,需要竖式计算,所以时间肯定来不及。”这时教师让几位做题较快的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的经验。一位学生说道:“12×425≈12×400=4800,12x25≈10×25=250,通过估算,5050本书要多于学校的藏书量5000本,因此没有达到标准。”
案例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想法,学生对精算和估算有了深刻的比较,真切地体验到有时精算是不必要的,估算可以提高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的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需要估算的情况不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就需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哪些时候哪些情况需要估算,不必要精算,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估算的方便,体验到估算给自己带来了的便利,从而更好地理解估算,积极学习估算。
二、展开实践活动,体会估算价值
缺乏实践是数学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具体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力明显不足,很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亲自体会估算在实践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数学估算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乘法计算”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活动:“超市中新到了一批水果,芒果价格为每斤12元,樱桃价格为每斤28元,榴莲价格为每斤56元,小明对三种水果分别买了11斤,大约需要花费多少元?”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自觉投入活动中,积极进行估算:“芒果大概需要120元,樱桃大概需要300元,榴莲大概需要600元,一共大概需要120+300+600≈1000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列式,12×11,28×11,56×11,并询问:“所列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以11。“那么一个两位数乘以11的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一起总结乘法规律。
案例当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熟悉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估算的价值,再通过估算导入对乘法规律的研究,过程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不仅锻炼了学生估算的能力,而且为乘法规律的总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归纳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而且让学生在估算实践中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从心底乐于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到应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三、引用生活案例,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让学生逐渐积累、沉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年龄比较小,形象思维还不健全,生活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难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和灵活推断,促使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之后,教师可向学生出示题目:“当当家去饭店吃饭,点了如下菜品,清蒸鳜鱼24.5元,鱼香肉丝18.4元,水煮河蟹39.9元,西红柿鸡蛋汤6.00元。请问当当家大约需要花费多少元?”学生刚刚学过小数的加减法,自然而然就想到将几个数字相加。这时,教师可对学生适当地引导,带领学生仔细审题,让学生认识到题目要求的并不是精确的结果,而是当当家大致花费的数目,因此只需要对数字进行粗略的计算即可。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对数值进行估算,认真观察数字,将数字整数化、近似化处理,相加得:25+20+40+6=91元。这样,学生就轻松解决了题目中的问题,进而清楚地认识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由案例可知,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促使学生形成了估算意识,进而养成了估算的习惯。
四、传授估算技巧,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是进行估算的基础。估算要求学生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技巧,从而加快估算的速度,增强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并把握教学时机,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估算方法、技巧,在快速、准确的原则下,使学生在知识探究中逐步累积估算经验,掌握更多的估算方法,確保估算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向阳小学去参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共有738名学生参与,需要分成2批进入,请问每批大约有多少人进入?”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审题,找出题目中的相关数据,然后再对结果进行估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估算思路:“假如是700人参观,分成2组,就是700除以2,结果是350人;假如是800人参观,分成2组,就是800除以2,结果是400人,738正好介于700与800之间,所以结果应该是350多。”然后让学生总结估算方法。学生对整个估算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估算中采用的是“取整法”,也就是说,估算中可以去掉整数后的小数进行计算,这样计算就会变得相对简单。
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结合题目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使学生在估算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估算技巧,提升估算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总的来说,小学生对于估算的体验不多,能力尚待提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估算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估算,乐于估算。此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在笔算之前或者在具体计算之后,养成有意识地估算的习惯,预测结果,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从而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当然,学生的估算结果只是近似数,随着估算能力的提高,近似数会更加接近准确值。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反思与自我检测的能力。
总之,估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邵静.“助学课堂”:辅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快速成长[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48-49.
王金兰.浅探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20(22):25-26.
顾梦婷.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自主课堂的开展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5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