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徐天宝/通讯员 张博禹 张祺 王毅超
40年筚路蓝缕,万华从一家生产合成革的传统国企,成长为全球聚氨酯行业领军者,是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MDI、TDI、ADI全系列异氰酸酯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工程开发到产品研发的全方位自主创新体系。
沿着206国道,从烟台向蓬莱行驶,在途中一根路灯杆上,有一块不起眼的蓝底白字指示牌:万华烟台工业园。
如此低调的万华,却有着“高调”的光环。
作为目前全球领先的聚氨酯供应商,万华已拥有海内外六大研发基地、七大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建有2个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司自主研发并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00余项,是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MDI、TDI、ADI全系列异氰酸酯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MDI产能全球第一。
站在万华烟台工业园区观景台上远眺,整个园区管似蛛网、塔器林立。规划总投资1250亿元的万华烟台工业园,总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2.2万台设备,182万米管道,15.6万台仪表,书写着中国高端化工的精彩故事。
工业园一期工程于2011年开始投资建设,主要包括MDI一体化项目和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一体化项目两大主体工程,分别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包括100万吨乙烯、聚氨酯和化工新材料等20多个项目,将于2021年全面建成。乙烯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工艺,结合万华自主开发的独特技术,在解决万华MDI生产过程中副产品消化的同时,又为万华精细化学品拓展奠定基础,使得万华烟台工业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通过技术创新,万华已经使主营业务从原来单一的MDI,拓展到聚氨酯、石化、新材料与精细化学品三大板块,企业也实现了从“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的转变。
“此前,万华是一个基础化工企业,生产大宗化学品;近年来,开始延伸向产业下游,将精细化学品、新材料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万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万华烟台工业园
40年筚路蓝缕,万华从一家生产合成革的国企,成长为全球聚氨酯行业领军者。今天的万华,正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按照一体化、高端化、规模化、园区化、绿色化、全球化发展方向,加快培育聚氨酯、石化、新材料及精细化学品三大产业集群。
“一路奋发图强,一路创业艰苦,手牵手从小到大,肩并肩从无到有。”这是万华的企业之歌《万丈光华》中的一句歌词,是万华“涅槃”之路的真实写照,也是万华坚持自主创新破译MDI密码的心声。
万华的核心产品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而聚氨酯被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建筑、鞋业、家具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多个行业。一辆轿车,除了玻璃、金属、木头、真皮材质外,车内内饰、座椅等几乎都要用到聚氨酯材料。
1978年,为解决中国人穿皮鞋的难题,国务院同意从日本引进年产300万平方米的聚氨酯合成革生产线。在轻工部部署下,这一“六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落地烟台,这就是万华的前身烟台合成革厂。作为合成革生产所需的配套工程之一,年产1万吨的MDI生产装置也被一并引进。
然而,由于合成革生产技术的扩散,国内企业竞相入场,万华原来的主业合成革的生产逐渐走向没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内市场对于皮鞋、服装、冰箱等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原本只是配套产品的MDI迎来快速发展。
多年以前,MDI生产技术一直被少数国际化工巨头掌握,高技术门槛使这一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从日本引进的MDI生产设备一直修修补补,整整10年无法达产。
MDI生产过程中,需要涉及苯、硝基苯、氢气、氯气、一氧化碳等几十种原料进行化学反应。这些原料无法长距离运输,只能现场生成,生产MDI须“一串工厂”环环相扣,任何细小纰漏都会导致“一串”工厂全部停工,而各个“工厂”的技术门槛都极高。
四处引进技术却无功而返的万华,不得已踏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先组成科研小组,对于装置各环节逐一破解。为了摸索进口设备到底是如何运行的,研发团队在管道、阀门、温度传感器以及投料比例之间苦苦探求,反复拆装零部件,拆了装,装了拆。经过整整半年的摸索,终于对几十万个零部件了如指掌。
再与高校合作,建立起部分化学过程模拟和核心化学反应数学模型。
直到1995年,万华终于实现了MDI装置达产1万吨。随后,万华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经过艰难而又漫长的技术探索, MDI单套设备由1万吨到1.5万吨、2万吨,直至2002年底扩展到10万吨。万华终于完全掌握了MDI技术与工艺。
2005年,万华宁波工业园年产20万吨的MDI项目仅用2年时间完成建设,并实现装置一次投料成功,这标志着万华具备了大型MDI装置的建设能力,在世界MDI产业布局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1年,万华斥资12.6亿欧元成功并购匈牙利宝思德(Borsodchem)公司,将其改造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基地,这使万华拥有了海外生产能力,也是 “中国万华”向“全球万华”迈出的重要一步。
依靠自主创新,万华以MDI为核心,开启了“上下游一体化,相关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2015年12月,万华烟台工业园石化一体化项目投产成功,这标志着历时5年建设的万华工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而万华也完成了由“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的转变。
2021年3月8日,记者专门到位于烟台磁山北麓的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采访。
这个占地38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项目,十几栋建筑依托原有自然地貌建设,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风景秀丽。记者参观时注意到,虽然集团总部与全球研发中心建在一起,但是研发中心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者。
“万华的成长,就是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的过程,如今技术创新已成为万华最重要的战略能力。”万华常务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卫琦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万华目前的研发人员数量已达2800多人,占企业总人数的22.4%,未来要增加到4000人以上;而万华的历任企业厂长、董事长均是技术员出身……
万华总部基地和全球研发中心效果图
根据财务年报,2020年万华实现营业收入7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亿元,而研发投入为20.4亿元,占总收入的2.78%。最近5年,万华累计研发投入达73.2亿元。
为了鼓励创新,万华出台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实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益分享,设立了万华科技最高奖、基础研究奖、科技进步奖、团队协作奖等奖项。
据介绍,近年来万华每年招聘人才都在1000人以上,其中国家重点高校本科及以上的400多人。企业打通职业上升通道,针对研发人员、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生产工程师等不同岗位,设立与管理序列并行的专业序列,为不同序列人员设立了相应的晋级路径、津贴待遇及配套的培养体系,打破晋升天花板。公司通过技术序列聘用了多名研发科学家和首席技术专家,享受高管待遇,极大提升了非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万华,同级的科研人员收入比管理人员高,有的科研人员收入甚至堪比高管。他们被允许有20%的时间和研发经费用于自由选择的研发方向,包括可以用于材料费、外出考察支出等方面。
去年6月1日,万华大学教学楼在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正式启动,这也是全省首家化工类企业大学。
“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万华展厅墙上这行“低调”又充满“自信”的字,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了解到,万华以尼龙12为代表的多个正在产业化的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可观的产业规模。目前,万华有10多个产品已经跻身世界化工新材料“第一方阵”,多款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正是凭借着自主创新的“硬核”技术和产品,“中国万华”正在向“全球万华”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