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到“会学”的嬗变
——例谈阅读策略之“预测”

2021-05-27 11:24李万青
关键词:老屋学会预测

李万青

所谓阅读策略,就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的任务、目标以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选用有效阅读的规则、技巧、方法,包括“预测”“联结”“提问”“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统整”“理解监控”等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的理念上有所创新,明确提出了阅读策略的教学,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由原来的“教课文”向“教语文”“教阅读”的转变。例如,小语三(上)第四单元用整单元的内容专门指导学生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了指导。

下面就谈谈何为预测、如何进行预测、如何让学生掌握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一、何为“预测”

“预测”,就是预先推测。阅读过程中的“预测”,是指阅读者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文本的线索,对文章的内容、主题、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后续故事、写作方式等作出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寻找依据,对假设加以验证或修正的一种阅读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只有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形成工作记忆。只有当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够产生理解。可见,预测可以激活读者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变得容易理解和吸收。

如果没有预测,阅读时,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词或概念将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而有了预测之后,阅读者就缩小了他认为下面可能会出现的词或概念的范围。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就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辨识,甚至可以通过扫视来发现下文有没有他预测的词或概念就够了。这时,将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果不其然——预测正确,新信息纳入他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于是他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强化,这就是同化;一种是出乎意料——预测错误,此时,就得检查并修正自己的预测思路,从而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补充,这就是顺应。预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同化或顺应之后,再形成新的假设。于是,阅读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推进。

通过对“预测”心理机制分析,可以看到这一阅读策略的运用对于阅读意义重大。首先,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经验,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预测”策略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参与度和阅读体验感;再次,运用“预测”策略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此可见,“预测”阅读策略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阅读的目标与结构,把原来的“学会”知识,改变成了“会学”方法。

二、如何“预测”

“预测”不是没有根据地猜,而是根据线索去猜。借由后续的阅读,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它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各种明显的或是隐含的信息。那么,实际阅读中,可以从哪些线索展开“预测”呢?

1.扣住标题,“预测”文章内容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读了这个题目,你认为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其实,这已经是在使用“预测”这一阅读策略了。可见,“道不远人”!

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教材在题目旁边就提示了一个预测的内容:“老屋总也倒不掉,是被施了魔法了吗?”当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预测。例如,结合生活经验,可以预测“是有人帮助老屋作了加固,它才倒不了的吗?”

在本单元《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课后练习中,还出现了一道练习题,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躲猫猫大王、夏洛的网、帽子的秘密、柔软的阳光、团圆、小灵通漫游未来。

文章的标题总是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或是作者的中心意图。所以,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从标题中得到启发,利用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属于自己的独到判断,接着,再充满期待地开启属于自己的阅读之旅。

2.观察插图,预测文本

文章的插图是一种直观、形象化的文字信息传递,它与文本通常是紧密联系的,要么相互印证,要么互为补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文章中,插图上的老屋被绘制出了一个慈祥老人的面容。教材就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预测:“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应该会答应吧。”从后文,我们可以看到,老屋的确答应了小猫的请求。

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在下一篇文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看到插图上胡萝卜先生那么长的胡子,就可以引导学生据此作出预测:“这么长的胡子,会不会给胡萝卜先生带来麻烦呢?”“这个长胡子肯定会缠到什么东西上去的。”

带着这样的预测,接着往下读,文字就变得鲜活起来了,阅读也变得充满乐趣。

3.抓住关键词句,预测情节发展

关键词句之所以成为关键,是因为它与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表达意图、情节的推动发展等密切相关。这些关键词句有的会透露出文章的线索,有的会表明文章的结构特点,有的会暗示作者的思想脉络,有的会显示出主角的情感、想法和行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预测,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可以让阅读有的放矢,让学生的阅读思路紧紧贴在文章的框架上。

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故事中,当老屋满足了小猫的请求,第二天早上正要倒下去的时候,“等等,老屋!”这个关键句第二次出现。教材中示范了一个预测:“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类似的还有:

句子:“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预测:一读到这个句子,我就知道,又有谁来找老屋帮忙了。

这种重复性词句的出现,显示出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往往也是情节推动的标志。这里就是预测可以发生的地方。

4.联系文章线索,预测故事走向

阅读一些故事情节、线索明显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前文的线索来预测接下来情节会怎么发展,或是故事的结局会是什么样。预测的目的不在于结果是对还是错,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沉浸于阅读状态之中。

例如部编版小语教材三(上)第四单元14课《不会叫的狗》,故事的线索是“小狗学叫”。围绕着这条线索,故事写了小狗向小公鸡、杜鹃鸟学叫。正当小狗学会了杜鹃叫的时候,猎人出现了……故事会怎么发展呢?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预测故事的结局。

同样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故事的线索是老屋帮助小动物。那么,当老屋问出“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这句话时,可以让学生预测接下来故事会怎么发展。

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故事前面的情节,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小动物来请求老屋的帮忙,学生就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预测:老屋还有可能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尽管这个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果不其然”,而是老屋在小蜘蛛的故事中悠闲地晒着太阳。可这有什么关系呢?阅读的乐趣不就在这样的“出乎意料”的惊喜之中吗?

三、怎样学习“预测”

“预测”策略之于学生的阅读如此重要,却并没有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这一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预测”的能力呢?

1.丰富背景知识

“预测”是有“相关依据”的。它是阅读者已经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或者文本的线索。这些就是“预测”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准确地“预测”。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预测”时,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其置于有意义的前后关系中,例如在游记类文章中,预测作者的游踪,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关系;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不断积累,扩大知识面。例如要想在《鞋匠的儿子》这样的文章中作出预测,就应该对美国的选举制度以及南北战争的历史有所了解。

丰富的背景知识是“预测”的基石。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搜集、归纳、整理、加工,从而为学习“预测”做好充分准备。

2.丰富预测的技巧和方法

在阅读策略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的诸多视觉信息中捕捉到可以用来预测的线索。这些线索包括标题、插图、图表、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的体裁、题材、作品风格、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等。上文提到的四个角度都是很好的范例,熟练掌握,就可以很好地在阅读中作出预测。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初学“预测”策略,适宜选择一些共性比较明显的文章。例如部编版小语三(上)第四单元的三篇文章,都选用了童话故事,且故事的结构都有相近之处,便于学生把前一篇学到的“预测”策略在后一篇中迁移运用,同时又在后一篇中适当增加新的“预测”项目,从而实现“预测”能力循序渐进,不断上升。

4.分段阅读,指导自我监控

这样的方法传递,可以结合“有声思维”的策略来进行。具体做法可以在指导“预测”策略时,选择一篇学生没有读过的文章,用投影分段出示(也可以阅读文章时,让学生用白纸把下面的文本盖住。)当学生读完第一段之后停下来,鼓励学生根据第一段的信息对第二段的内容作出预测。

这一过程,可由教师先作出示范:在停下来之后,教师大声说出自己的预测以及预测的依据。然后在学生预测的时候,也要求大声说出来。通过这样“有声思维”的策略,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读书,尽可能准确地预测,积极主动地检查,耐心细致地修正。

通过阅读策略传授,让学生学会阅读,乐于阅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增强自主阅读的自信,提升自主阅读的兴趣。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道。

预测,诠释了“会学”远比“学会”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老屋学会预测
无可预测
老屋回忆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老屋枣树
老屋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