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一盘棋

2021-05-27 12:24陈一海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重庆市协同重庆

文/本刊实习记者 陈一海

重庆南川,科研人员正在蓝莓组培实验室查看蓝莓组培生长情况。(资料图)

栖息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的内陆山水城——重庆,见证着一种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的成功“落地”,这座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雾都”迎来新机遇。

2020年8月20日,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以下简称“100+N”体系)建设暨重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会议在重庆市荣昌区召开。农村中心会同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荣昌国家高新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9个单位签署《“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重庆作为首个将涉农主要科技创新资源整体纳入体系的省市,正式加入“100+N”体系。

“重庆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动重庆农业农村创新融合发展。”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雪在会议上表示,“此次签约为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纳入体系的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前进,逐项抓落地、快推进、出成果,让‘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在巴渝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后,各方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部署,以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下移、开放协同为目标,加强谋划、联合推进,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突出问题,探索建立创新合作新机制、资源集聚新模式、成果转化新路径、区域创新新体系,着力提升重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助推西南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正视问题创新机制

走出一条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对于山地密布的重庆来说难度不小。问题体现在“地、人、钱”等诸多方面: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耕地细碎,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不足;而重庆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比重达60%;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积极性不高,金融支农面临障碍,乡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保障困难……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农村中心主任邓小明强调,重庆市将主要类型涉农创新主体整体纳入“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协同、跨界融合、重心下移,有助于形成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一盘棋的发展局面。各合作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上下联动、同题共答、主动谋划、成果共享”原则,确保合作任务落实落地,支撑引领重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积极探索构建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绩效产出和创新供给,提高成果转化服务效能,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集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战场,逐渐形成以点带面、纵横贯穿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

破解“痛点”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重庆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巴渝大地,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坚持既取势更取实,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重庆市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示范区建设,积极破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关键领域中的“痛点”“堵点”,让广大农村跟得上发展、留得住乡愁、遇得见未来。譬如永川区金龙镇洞子口村,在去年开始推进农田并整,小并大、短变长、坡改缓、弯变直,着力解决大中型农机下地作业条件,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同时盘活撂荒地。在一年时间里,撂荒地变成了产业基地。永川区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8.7万余亩,土地亩产量、收益率均提高10%以上,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机械化率90%以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0年,重庆粮食产量达到1081万吨,生猪存栏1083万头,蔬菜、水果、禽蛋、水产产量分别达到2092万吨、602万吨、46万吨、52万吨。柑橘、榨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3869万亩,农产品供给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日趋优化。

永川区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8.7万余亩,土地亩产量、收益率均提高10%以上,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机械化率90%以上。(资料图)

聚集资源多头并进

新时代下农业科技以多技术耦合、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渗透为主要特征,农业进入了效益导向、链条延长、功能融合、业态拓展的新阶段。农村中心会同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与9家单位签署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合作备忘录》也涉及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深加工、营养健康研究等多个方面。

“我市9家纳入体系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前进,逐项抓落地、快推进、出成果,让‘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在巴渝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熊雪副市长要求:一是要在搭平台上树样板。要注重示范引领、引进和整合国内外优势畜牧创新资源,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助力三农发展“再升级”;二是要在补短板上求突破。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通过“100+N”体系,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汇聚国内先进技术成果,补齐我市农业技术“短板”;三是要在优服务上出实招。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形成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四是要在育人才上见实效。要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壮大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聚集农业科技资源,助推西南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中坚力量,协作单位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创新资源,牵头或联合创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专业化人才团队、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水平。面向农业农村科技需求,积极探索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新模式,让先进适用成果在园区和基层落地见效,营造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好氛围。

重庆大学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孵化及产业应用,组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养职业农民、农业新型经营管理者等多层次人才,通过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探索高校服务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模式。西南大学则围绕动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开发利用、动植物高效种养与绿色发展、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智慧物流、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等开展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发挥在畜牧产业领域的人才智力、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平台条件、会展交流等创新要素优势,携手共同打造畜牧科技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西南山地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说道。

奉节县人民政府加强校(院)地、校(院)企合作,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等创新载体,形成了一批特色科技示范基地,并充分发挥创业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重庆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则对标对表,举全县之力,抓好创新型县创建工作,借“100+N”体系建设为契机,打造科技支撑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样本,以更实的工作举措,转化创新成果,助推着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荣昌区科技局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地方重点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荣昌国家高新区推动设立1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子基金,每年设立1亿元高新区发展资金,继续联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组织实施“农高专项”,聚力发展农牧高新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陶瓷“1+3”主导产业。与重庆科技金融集团联合设立1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000万元种子引导投资基金。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窗口”作用和政策“洼地”效应,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千亿级农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慧、智能高新区,将荣昌高新区打造成为“辐射西南、影响全国”产城产村产镇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近期,江津、永川、长寿、涪陵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以评促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园区管理,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以全新面貌迎接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工作。

重庆市立足实际,探索开放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将包括多元创新主体的重庆协作单位汇聚起来,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探索技术研发供给、成果转化服务、园区提质增效、人才进乡入村。山水云雾环绕的重庆,一经寓于新模式的“一盘棋”中,迅速幻化出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重庆市协同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视觉重庆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