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江,庞 澜,朱勇荷,马秀英,岳跃明,张荔霜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胃癌。早期胃癌患者无论病灶大小、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均有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及腹胀等临床表现[1]。有调查数据显示,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5 年后,其生存率可达90% ~95%左右[2]。目前,临床上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术包括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本研究主要是对比用这两种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
选取2016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0 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标准。2)无进行外科手术的禁忌证。3)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溃疡糜烂。2)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碍。3)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300 例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50 例患者中有男性76 例、女性74 例;其年龄为42 ~68 岁,平均年龄(52.38±5.49)岁。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79 例、女性71 例;其年龄为43 ~68岁,平均年龄(52.41±5.41)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后,协助其取平卧位。在脐部做一个长约1 mm 的切口,经该切口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在左、右下腹各做一个切口,置入手术操作器材。在腹腔镜下观察腹腔内病变的情况,选取适宜的手术方式。肿瘤若位于胃中上部,可进行胃近端切除及全胃切除。肿瘤若位于胃下部,可进行胃远端切除。切断胃周围的血管,清扫胃周围的淋巴结。在上腹部做一个长约10 cm 的切口,切除胃及胃周围大网膜的淋巴结。用消化道吻合术缝合残胃。对创面进行止血,留置引流管,缝合腹壁的切口。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后,协助其取平卧位。用高清放大胃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靛胭脂染色法确定病灶的范围。用电凝的方式在距离病灶边缘5 mm 处做点状标记。向标记点外侧的黏膜底部多点注射由1 mL 肾上腺素、2 mL 美兰、100 mL 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制成的混合液,每个点注射约2 mL,使病变部位凸起。按照标记的位置,用点切刀环形切开黏膜下层,在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清洗创面,留置引流管。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的指标(包括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术后血清肿瘤因子﹝包括胃泌素-17(G-17)、表皮生长因子(EGF)、胃癌抗原724(CA724)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术后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及肠粘连梗阻等)的发生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术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项目包括心理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每项的分值均为0 ~100 分。患者各项目的评分与其术后的生活质量呈正比。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术毕至肠鸣音恢复时间(h) 手术持续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研究组 150 9.08±1.56 33.81±3.67 97.38±9.42 67.31±6.52对照组 150 13.58±2.61 47.96±4.59 125.88±10.06 86.91±8.27 t 值 18.125 29.489 25.327 22.794 P 值 <0.05 <0.05 <0.05 <0.05
术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肠粘连梗阻、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经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CA125、CA724、C-17 及EGF 的水平均较低,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因子水平的对比(± s)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因子水平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CA125(U/ml)CA724(U/ml)C-17(pmol/L)EGF(Ug/L)研究组 150 19.28±2.11 10.09±1.21 15.47±1.16 0.88±0.37对照组 150 87.03±8.59 31.79±4.37 20.38±2.81 1.69±0.91 t 值 93.808 58.612 19.781 10.099 P 值 <0.05 <0.05 <0.05 <0.05
经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躯体疼痛、物质生活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较高,P<0.05。详见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 s)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例数 心理健康评分 躯体疼痛评分 物质生活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研究组 150 88.46±3.26 89.75±4.12 88.11±5.32 90.14±2.02对照组 150 70.22±1.96 71.09±2.09 71.88±3.12 70.45±2.17 t 值 58.728 49.469 32.230 81.342 P 值 <0.05 <0.05 <0.05 <0.05
胃癌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对癌细胞未发生大面积转移的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改善其预后[4]。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开腹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三种常见术式。用开腹手术治疗该病可彻底清除发生病变的组织,但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该病可完整地切除肿瘤病灶,抑制患者病情的发展,但创伤性也较大,术中其出血量较多,术后其恢复的速度较慢[5]。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具有适应证较广、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其康复的速度较快等优点。在内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时,医生的视野清晰,可清楚地观察患者腹腔内病灶的情况,确定其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利于彻底清除其病灶[6]。术中利用染色剂确定病灶的边缘有助于准确地区分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及黏膜病变的情况。利用针状切刀切开胃黏膜、暴露病灶,并向黏膜下注射药液,使发生病变的组织隆起,可缩短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有利于完整地切除其肿瘤病灶,避免损伤其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从而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微创手术,术中可保留患者正常的胃部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后期的生活质量[7-8]。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应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相比,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治疗可减轻其手术的创伤,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血清肿瘤因子的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