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善美,伦洪山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修订)的通知》等通知文件,明确要求要“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围绕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打造智能工厂(车间),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制造,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急需培养大批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
建设总目标:依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突出“立足南宁,服务广西,辐射北部湾地区,面向东盟”的发展定位,打造一个集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竞赛、产业创新孵化、职业资格认定、产教深度融合等为一体的国际性、区域化、技能型多功能高端公共服务平台,为广西全区乃至东盟各类社会群体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公共项目服务,有力促进广西区域技术产业的升级与增长,推动中国—东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的尝试开发与交流,打造实训基地建设成功的示范点。具体目标如下:
通过深入企业,在行业企业中对本专业岗位(群)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与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召开工作分析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贴近岗位的、有特色、可行性好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再根据课程体系构建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并进行实训基地规划建设。
利用企业先进生产装备、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丰富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创新实训方式,拓宽实训基地功能,并逐步实现区域共享。打造集实践教学、技能鉴定、企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
本机电专业团队在调研过程中,走访了广西32家企业,了解到了各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同时和企业专家进行研讨分析,得出了机电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包括职业能力需求、职业素质要求等,最后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了“五段递进、双证融合”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五段递进” “双证融合”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图
3.2.1 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规划,通过“自建、共建、捐建”,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扩建或完善校内实训室。各实训室的设备配置经过了相应的调研,以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训练为主,使专业相关技能实训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场所。同时实训室在布局上进行了统一规划,更有利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也便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经过完善后的实训基地能同时满足300名学生进行实训,实训开出率达100%。另外,考虑到技能大赛的训练和比赛需要,以及企业用工培训需求,且为了更贴近岗位要求,在校内建设了虚拟仿真实训室,开发虚拟实践教学工厂、虚拟生产任务、虚拟生产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3.2.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在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后,在教学中实施“一体化”、“项目化”的教学,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实训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无法满足“一体化”、“项目化”的教学需要、实训教学耗材消耗量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的困难,我校机电专业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学与行业产业生产融于一体,项目实践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交叉渗透。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课程与实际工作项目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本项目主要是从引入了一条海信自动化生产线入手,以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为一个教学链,由此引出多个工作项目,每个项目对应一门课程,主要项目如图2所示:
图2 生产过程与实训课程对应关系图
3.2.3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少不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我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企业的生产设备资源充足,有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学校要做的主要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完善学生见(实)习方式、计划、评价方法等,健全实习实训制度,搭建好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见习、顶岗实习、就业和教师实践锻炼的条件。
为了把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地发挥作用,考虑到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实训基地除了要满足常规教学实训外,还通过对外承接技术工人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等,面向社会开放,还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提供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基地等提供场地和设备,使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作用。
建立了“五段递进、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岗位工作的“项目化”实训课程体系,使机电专业的课程规划更加科学、更贴近岗位,也更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已建立的课程体系的架构下建立起来的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也是基于岗位工作的。校内实训基地配置的设备充分考虑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引企入校” 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引入企业标准、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得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实训基地还充分发挥了生产性功能,使得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高效。
基于岗位工作的课程,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最优的教学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做、学、教”一体化现场教学环境下,学到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生产或教学单位,必须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来组织和管理。机电专业就是通过构建一个岗位与课程对接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建立对应生产部门,以部门管理来行使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课程的教学通过岗位工作的完成来实现。实训基地由组织管理人员按生产质量标准和规范组织和管理生产。这样的一个管理机制,既符合岗位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培养学生,也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为适应“项目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能力也要全方位的提升。在“引企入校”的生产基础中,教师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实践锻炼机会。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内培外引”的途径,加大专业教师和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锻炼,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依托本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机电专业建设团队在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绩。近年依托自动化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发挥师资、设备、专业技术优势,专业团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或结题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学生参与创新作品29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
实训基地所面向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大,特别是学生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技能比赛屡获佳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保持较高的招生人数,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