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能力与关系视角下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绩效研究

2021-05-26 09:47管婧婧夏明
科技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要素机构资源

管婧婧 夏明

摘 要: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价值。以浙江省产学研联盟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案例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资源-能力-关系”的多要素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要素构成和要素内涵。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资源要素呈现出一种由外到内,从有形到无形的生成特点;能力要素和关系要素分别具有内外并重、多种多样及工具型和表达型关系并存的特点。研究表明:以资源为基础、关系为纽带、能力为助力,三要素并进才能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提升。

关 键 词:技术转移;绩效;资源;能力;关系

DOI:10.16315/j.stm.2021.02.006

中图分类号: F273.7

文献标志码: A

Study o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performance with

resource, cap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GUAN Jing-jing1, XIA Ming2

(1.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402, China)

Abstract:The high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performance can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realize its value. Tak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Alliance Cen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cas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ulti-case study method to encode and analyze the case data, and develop a “resource-capability-relationship” model to unveil the mechanism of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for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The resource element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could b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The capability element has diversified and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b-elements. The relationship element has both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ypes. The three elements are jointly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as the resource is the basis;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linkage and the capability is the force.

Keywords:technology transfer; performance; resource; capability;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 2020-09-25

基金項目: 浙江省重点软科学计划项目(2019c25015)。

作者简介: 管婧婧(1980—),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夏 明(1978—),男,副教授.

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落实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既能实现自身创新价值,也能提升技术需求方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由于技术转移的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定价机制繁琐;因此,如何提升高校的技术转移效率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1]。通过技术转移机构构建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是缓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第一家技术转移中心诞生以来,其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为高校整合资源、校企对接、深化研究、加快技术转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2]。为指导技术转移中心的实践,理论研究从技术、组织、人员、关系网络等视角探索了各要素对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影响,但要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有赖于各要素间的联动和综合效应发挥,促进要素联动从而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3]。

自2013年起,浙江省在教育厅的统筹下,陆续成立了十余家由省属高校与省内县市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联盟中心由一所高校牵头,其余高校选派人员参与,地方政府为联盟中心提供支持和帮助。这种校地合作、政府主导的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同于美国常见的校外技术转移机构模式,也不同于欧洲常见的校内技术转移机构模式[4]。本文以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构建起相应的理论框架,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 文献回顾

技术转移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简称TTO)的主要职能是为高校提供合作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发展等专业化的服务支持[5],扮演着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纪人以及企业孵化器等角色,通过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技术转移效率[6]。为更好地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提升技术转移效率,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影响因素。在技术层面上,待转移技术的特点和市场潜力被认为是影响技术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7]。在组织层面上,技术转移机构的人力资源要素[8],诸如员工禀赋技能[9]、人员经验、人员规模以及领导人的愿景、战略及领导力等对技术转移的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技术转移机构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必须依靠员工作为知识创造、利用与增值的主体来实现知识服务的生产、传播和应用[10]。此外,技术转移机构的资本投入、吸收能力、商业化导向[11]、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沟通、企业对卓越的承诺、回报导向的文化[12]、成立年限、社会声誉、区域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也会影响到技术转移绩效的实现。

作为促进高校和市场间技术转移的机构,其技术转移绩效也受到上游技术供应方和下游技术接受方的影响。科研人员是技术的主要生产者,其研究能力、动力和绩效决定了技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技术成果转移的绩效[13]。高校作为科研人员的依托机构,其科研奖励体系会影响科研人员的产出,间接影响技术转移绩效。此外高校规模、学科多样性、R&D预算和经济不确定性[14] 也会影响到技术转移机构的绩效。作为技术转移的受让方,企业的规模、转移需求,以及所處行业的景气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技术能否转移成功[15]。由于技术转移牵涉到多个主体,所以各主体间的互动、文化阻碍,甚至企业、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关系[16]也会对技术转移机构的绩效产生影响。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本文认为已有对于技术转移机构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欧美情境,商业化导向显著。中国情境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公共资金的介入,引入政府主体的技术转移将具有更复杂的要素构成。已有研究虽然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发现并论证了影响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多维因素,但总体而言,研究结果略为碎片化,未能很好地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形成较为综合性的要素模型,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案例,基于中国情境对影响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要素及其联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案例研究法是因为:第一,案例研究方法擅于详细描述现实现象,分析发生原委[17],有利于探索和揭示影响技术转移中心绩效的因果要素;第二,案例研究擅于探索复杂性关系[18],能够在校地合作模式下对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技术转移机构等多方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提炼理论框架;第三,案例研究可以通过精细化的个案来探索规律,能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样本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梳理出影响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多方因素。

2.2 案例选择

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代表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之下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在收集13家中心各项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实施“两阶段筛选” 程序,最终确定金华、象山和台州等3家为案例,符合多案例研究的3~7个最佳案例数标准[19]。三家中心都成立于2013年,累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中心负责人在从高校被派遣到中心之前就长期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三家中心在运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绩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为了加强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20],还访谈了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的对口政府部门负责人。

2.3 资料收集

本文采用Patton所建议的三角互证法[21],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内部资料和网络资料等多个来源获取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实地走访了3家联盟中心,获取内刊、活动记录和总结年报等内部资料。分别对2家联盟中心及对口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对1家联盟中心实施了焦点访谈,录音并整理了访谈记录。通过网络搜集媒体宣传报导、相关公告等,使数据更为全面。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多轮筛选和讨论,以确保案例具有结构和质量的一致性,能够以证据链的方式呈现。

3 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3.1 数据编码

基于扎根理论对案例原始资料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分析。

3.1.1 开放性编码

对原始资料的开放性编码包括3个基本步骤,即贴标签、发现初始概念、通过初始概念发展范畴。通过对原始资料的逐词、逐行、逐段和逐事项分解、检视和比较,经过多轮的抽象,文章提取了18个初始概念,并依据已有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概念化命名。对初始概念进一步概况后提取了8个范畴,包括制度支持、运营条件、客户资源、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组织内在能力;科研人员研发、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等外部能力;政府、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的组织间关系、技术转移人员个体的非正式关系及项目间关系。原始资料的语句分析,初始概念和范畴提取,如表1所示。

3.1.2 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通过将开放性编码不断地比较,发现主要范畴间的各种联系,在不断的合并和类聚中,发展起更具有指向性和理论性的范畴关系。主范畴的获得通常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干预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典型范式。本次研究通过对原始资料提炼出的8个副范畴进一步归并,最终得到3个主范畴,即资源要素、关系要素和能力要素,如表2所示。主范畴的作用是将所有的文本资料信息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经过反复思考,渐渐梳理出故事线:企业需要技术创新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而高校的研发成果需要对接企业,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具有必要性(因果条件);设立校地合作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现象)有助缓解问题;现有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知识转化和吸收水平、技术转移机构运营条件、制度支持等构成了技术转移机构的基本情境(情境条件);技术转移机构的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对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干预条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组织间的互动、项目互动和个体关系运作(互动策略);最终导向的是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结果)。

3.1.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从主范畴中识别出核心范畴,并通过构建“故事线”把主范畴串联成有意义的故事。围绕核心范畴把其他主范畴有机地关联到一起,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围绕“技术转移中心绩效”展开提炼和论证的。在搜寻影响技术转移中心绩效的证据链的基础上,构建起故事线,将影响绩效表现的3个主范畴概况为:资源、关系和能力,并阐述了主范畴与核心范畴间的关系结构,如表3所示。

3.2 研究发现

三阶段编码的梳理表明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绩效提升,有赖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关系要素。每一要素又可分解为若干子维度,互相关联、共同推动。

3.2.1 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指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所具有的,在制度、运营、运作等方面的外来支持和内在拥有。源自校地合作,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与母体高校及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发展初期,从高校和政府获得了场地、经费、人员等多种物质资源支持,成功度过了初创阶段。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在校地合作中有2种方式,一是和地方科技部门合作;二是与产业园合作。前者不仅能获得省级政府部门的资源,也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在初创和后续发展中展现出了比后者更多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政府资源的重要性。不过在持续运营中,人员的身份认同、薪酬制度、职称职务、激励体系等阻碍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的发展,制度性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此外,懂专业、有能力的技术转移人员是技术转移机构的核心内生资源,是提升转移绩效的关键。综上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资源要素呈现出由外到内,从有形到无形的生成特点。

3.2.2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是指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及所属高校的科研团队所具有的集体知识和技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所依托的高校科研力量为研发项目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的吸收、创新能力从源头决定了项目是否具有转化价值。象山联盟中心依托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的涉海研究的力量实现了“坛紫菜1号”“鱼粉脱臭”等项目的落地。这些项目能够成功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项目本身具有较好地推广性。从经营管理角度,能力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能力、财务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内在的运营、管理知识及能力尤为重要,虽建制相同,但内在能力不同导致了同一省域内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绩效差异。省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就表示“高校外派到联盟分中心的负责人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中心能做到什么程度。”

3.2.3 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的生成既是组织间资源依赖的需要,也体现了组织和个体间的契约缔结和社会关系的嵌入。高校技术轉移机构牵连着高校、企业和政府,是创新体系关系网络的核心。因此关系的建构和维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服务的成效[22]。组织间的关系契约包括表达型和工具型2种[23]。表达型关系以人情或情感认同为基础;工具型关系则是以商业目标、合作效率为导向。从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的实践来看,表达型和工具型关系契约同时存在。有基地负责人就表示“正是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所以开展工作相对更容易一些”。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情社会,表达型关系契约不可避免的存在于组织内和组织间,甚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4]。这可能是因为表达型关系具有较高的信任,而信任程度会正面影响知识转移[25]。但表达型关系在商业利益前是不可靠的,只有发展为工具型关系契约,才能更好地促进互惠共利。

3.2.4 要素关系与理论模型

从上述的三者关系来看,资源要素是基础,组织的长期发展源自其所拥有和控制的优势资源 [26]。但是资源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组织绩效,还需要组织具备利用资源的能力[27]。所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能力又促进了资源的发挥。关系同样源于资源,关系的形成保障了外部资源的获取。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的核心是通过有目的的联系,形成依赖关系,寻找替代性的资源,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唯一性依赖”。因此组织间关系的构建是获取资源的必然要求,组织各自的资源优势是维系关系的根本。组织应该具备关系能力,也就是企业间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和相互协调的能力[28],反之关系的建立又有助于能力的互补和组织绩效提升[29]。最终形成以资源为基础、关系为纽带、能力为助力的绩效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4 讨论

本文案例探讨的技术转移机构,具有政府牵头、校地合作的特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下的资源、关系和能力三要素在其构成和发展上具有自身特点。首先,政府牵头、校地合作的模式使得技术转移机构在资源获取上具有先天性优势。在初创阶段,由高校和地方政府注入的运营和客户资源,以及为技术转移人员提供的“铁饭碗”,都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启动和快速成长。在技术转移市场并未十分成熟的背景下,这一模式比商业化运作更容易开展工作。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高校和政府在制度层面的突破,就会限制技术转移机构内生能力的发展,出现动力不继的情况。故而某种程度上政府牵头、校地合作模式既有助于形成资源优势,但也可能成为影响能力提升的掣肘。

外部能力和组织间关系对校地合作技术转移机构的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这里的外部能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技术转移机构所依托高校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比起商业化机构更容易接触到高校的科研资源。但现阶段技术转移机构虽名为高校派出机构,实质上与母体高校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导致其对产品(技术成果)生产的介入度较低,无法把控产品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降低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在缺乏制度性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技术转移机构需要依赖组织间关系来实现与母体高校科研资源的对接,关系成为制度性资源的替代,成为一种非正规渠道的补充。

实现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内在能力,主要表现为高校派出技术转移人员的能力和专业化程度。高校外派人员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局限性,且为非固定岗位,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建立与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长久联系。除了培养和提升人员的专业能力,理顺高校与附属技术转移机构人员的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度,激励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服务是较为可行的方案,但这一方案的实施同样需要制度资源的支持。

5 结论

资源是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服务的基础。政府部门牵头与介入,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资源助力。但除初期外部资源注入外,技术转移机构在发展中更要注意培育内生资源。对技术转移机构而言,运营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同等重要。技术转移机构要长期发展,需要与创新网络中的各个主体建立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能仅依赖于基于情感认同的表达型关系,更要依靠以商业合作效率为基础的工具型关系。资源、能力和关系共同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绩效提升。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整合了资源基础观理论、能力理论和关系理论,围绕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绩效提升构建了综合性的解释框架,较为全面的描述了影响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主要要素;二是解析了三大要素的构成维度,区分了运营资源、客户资源、制度资源、外围能力、内核能力、组织间关系、个体关系和项目关系等基本维度。比较文献综述中所提及的绩效影响因素,文章强调了关系这一中国情境要素的重要性;三是通过剖析要素间、维度间的互相影响,增加了对影响技术转移机构服务绩效的各要素间关系结构的理解。文章的实践贡献在于:一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在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下,比商业化机构更具有资源优势,如果能够突破制度瓶颈,将在创新体系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因此,应该鼓励高校建设附属技术转移机构;二是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需要争取资源、维建关系并培养能力,从而实现绩效提升。

文章主要采用了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虽研究过程规范,鉴于没有纳入跨区域、跨时间的比较研究,因此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在普遍化上还有待加强。未来可以通过采集跨区域、多类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跨时间段案例,检验并完善现有的理论框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于淳馨,陈红喜,张丽丽,等.高校技术转移现状的评价分析:基于江苏31所高校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8):70.

[2] 孙玉涛,刘小萌.校企研发合作与技术转移关系:技术转移中心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9):13.

[3] 李兰花,郑素丽,徐戈,等.技术转移办公室促进了高校技术转移吗?[J].科学学研究,2020,38(1):77.

[4] STANKEVICIENE J,KRAUJALIENE L,VAICIUKEVICIUTE A.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performance for value cre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7,18(6):1063.

[5] SHARMA M,KUMAR U,LALANDE L.Rol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Case study of the Carleton university founder program[J].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2006(6):109.

[6] SHARMA A,GARG A.Knowledge transfer: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s yiel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cademia-industry interface[J].Management Economy Research Journal,2020,6(1):1.

[7] TELLO S,LATHAM S,KIJEWSKI V.Asse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r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decision to commercialize new technolo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2011,10(1):93.

[8] ARAUJO A,TEIXEIRA A.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Europe network[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2014,9(3):120.

[9] THURSBY J G,THURSBY M C.Industry perspectives on licensing university technologies:Sources and problems[J].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15(4):289.

[10] 馬倩.云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高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2(4):204.

[11] BELITSKIA M,AGINSKAJAB A,MAROZAU R.Commercializi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or direct industrial funding?[J].Research Policy,2019,48:601.

[12] GUMBI S.A review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to monitor, evaluate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2010,106(1/2):1.

[13] USTUNDAG U,UGURLU S,KILINC M.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1,24(4):322.

[14] SIEGEL D,WALDMAN D,LINK W.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o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An exploratory study[J].Research Policy,2003,32:27.

[15] 原長弘,高金燕,孙会娟.地方政府支持与区域市场需求规模不确定性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211工程”大学的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3):14.

[16] PETRUZZELLI A.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prior ties,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A joint-patent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1,31(7):309.

[17] 冯雪飞,董大海.案例研究法与中国情境下管理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1,4(3):236.

[18] EISENHARDT K,GRAEBNER M.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

[19] 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3):87.

[20] BERG B,LUNE H.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Boston:Pearson,2004:1.

[21] PATTON M.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of qualitative analysis[J].HealthServices Research,1999,34(5):1189.

[22] 姜骞.组织间关系耦合互动与IT外包合作绩效:知识协同的中介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40(7):56.

[23] MACNICL I.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Challenges and queries[J].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0,94(3):877.

[24] 芮正云,罗瑾琏.捆绑还是协同:创新联盟粘性对企业间合作绩效的影响:表达型与工具型关系契约的作用差异视角[J].系统管理学报,2019,28(1):1.

[25] 刘盟盟,李长云,王京.基于服务创新链的科技服务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20,22(3):8.

[26] 赵立雨.内部R&D投入、外部资源获取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9):11.

[27] BARNEY J.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43.

[28] GOLICIC S,MENTZER T.Exploring the drive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magnitud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5,26(2):47.

[29] 曾伏娥,严萍.“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关系能力的决定与影响:组织间合作战略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89.

[编辑:厉艳飞]

猜你喜欢
要素机构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