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体验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初探

2021-05-26 16:33张恒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劳动教育

张恒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方式也在进行转变,职业学校联合普通中学开展职业体验逐渐成为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路径。针对当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地方产业实际,以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为主要载体,为区域普通中学提供适合的劳动教育服务,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三驱三融”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促进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0100-05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给出了方向性指导。然而,传统价值观念、教育资源配置、认知偏差等因素对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如课程、场地、师资等[1]。针对上述问题,常熟市依托多年来的校企合作基础,以职业体验为纽带,联合区域内普通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经过调研,各方主体协同确定劳动教育分层培养目标,并对职业体验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驱三融”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实现了融劳动教育于职业体验活动过程中,多形式、多场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推动生成协同育人生态格局,为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动手实践與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促进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中小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情况

2019年,学校对本市10所初中、高中师生开展调研,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07份,并与相关中学校长、教师、家长等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调研内容主要包含家长和教师对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家长对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态度、家长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期望等。

1.家长和教师对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家长与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组织学生参与劳动锻炼具有重要意义,认同率为85.5%,极少数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太忙没时间参与劳动、没有必要组织,约占1.5%。关于发展前途,63.8%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前途“有信心”,33.6% 的选择“不确定”,2.6%的表示“没有信心”。关于对职业规划的认识,76.2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事关自己的将来。

2.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调查发现,本市多数普通中学的劳动教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长期以来对劳动的偏见与弱化造成了劳动教育发展与德智体美发展的严重失衡,学生依然存在轻视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情况。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起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标准,不少学校在政策指引下也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但实际调研中发现,仅有2所学校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有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多数学校没有成熟的职业体验课程,多以扫地、整理、洗碗等日常家务性活动为主。

3.家长对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态度。根据对本市部分中学家长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科学地规划未来,普遍认为有必要提前考虑未来升学的学校和专业(具体见表1)。

4.家长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期望。从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期望来看,家长对学校组织劳动教育的现状认可度一般,32.4%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但由于学业压力,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不足。家长期望学校能够加强劳动教育的比率达到了60.5%。

(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发现,尽管一些中学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缺乏与产业经济发展、职业岗位对接,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难以实现知行合一,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1.学校教育缺乏职业性内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学校围绕劳动教育并未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由于受应试导向和学校本身的资源限制,很少有专门的职业体验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职业体验活动。尤其是一些乡村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还远没有市区学校那么丰富,学生参与的任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类劳动体验,生产技能、社会服务性劳动体验不足,带有职业性、问题解决的劳动活动组织频次不高。

2.学生的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职业定位模糊。从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理想工作的了解仅停留在表象,并不了解所选择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学生的职业理想较为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有密切关系。

3.组织机制缺失,难以有效推动劳动教育。从调研来看,尽管各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学校劳动教育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不够清晰,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开展不足等制度缺失,导致学校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有关文件传达和学习覆盖面不广,造成了政策的不落地等问题。同时,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缺少稳定的师资团队,难以根据产业的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提升劳动教育的课程品质,仍有不少学校缺乏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劳动教育目标

为了更加深入地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从2019年开始,常熟市教育局充分依托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以职业体验活动为主要载体,启动了新一轮普职融通试点工作,由职业学校为广大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服务。从《意见》的要求可以看出,“在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应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2]。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萨帕(D. E. Super)关于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化过程的理论,人们因其人格、兴趣及才能的不同而适于从事不同的职业,职业选择行为和心理调适是一种连续的过程[3]。萨帕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是变动的,人的生涯发展共有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五个阶段。基于这一理论,学校结合常熟市产业发展特点,以人的生涯发展中关键的三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为重点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研究,确定了劳动教育分层培养目标,明确了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见表2)。

(二)“三驱三融”: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内涵剖析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树立劳动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基于这个目标,学校联手普通中学、企业以及社区,实施“三驱三融”劳动教育实践。“三驱三融”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是指通过整合企业、学校、社区相关资源,形成推动中学生职业体验的三股核心驱动力,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通过多方主体之间的联动,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为导向,针对劳动新形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构建劳动教育方式,实现三个层面的融通发展。一是以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职业素养等项目为核心,组织开展系列劳动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的融通;二是以资源共享、职业发展为本位,规划建设职业体验基地,实现基地的融通;三是以专兼结合、普职融合为主要举措,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实现师资的融通。

三、“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在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分层目标的基础上,学校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和专业资源出发,设置了先进制造、生活技能、烹饪及酒店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应用在内的8个职业体验课程类别。学校通过汇聚企业、社区等三方合力,形成了“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建设体验基地、协同开展体验活动、协同组织考核评估”的劳动教育培养模式,有效地把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职业体验活动过程中。

(一)精准定位,协同确定职业体验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职业认知不足的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概况,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职业体验教学任务。企业层面重点围绕当前产业发展趋势,针对劳动新形态,从生产性劳动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出发,确定典型劳动岗位;学校层面主要根据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调研学生意愿,掌握中学劳动教育要求以及学情等信息,确定人才培养要求;社区层面则是依托学校社区学院的办学优势,通过普通中学家委会和社区的纽带作用,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为核心,确定生活服务类劳动教育主题。

(二)职业引领,协同建设职业体验中心

为了丰富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劳动教育实践,2019年,学校启动职业体验中心建设。体验中心由学校、企业、社区三方参与设计规划,在学校原有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进行布局调整。

职业体验中心定位在激发和提升学生在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创造力、思维力、分析力、项目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的能力等,提高青少年在生产流程和生活时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校建有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3个职业体验中心。例如,“益智创造职业体验中心”通过开设“制造未来”“机器人应用技术”“3D建模”“驭见汽车”等项目,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感受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2020年,“益智创造职业体验中心”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围绕常熟市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两大产业的职业岗位群,以“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探索—职业培训”为主线,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先进的互动体验教育理念、创新的基地建设思路和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测试、深度的体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拓展的机会,将科普、生活、学习融为一体,增强职业体验教育吸引力。

(三)多维融合,协同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课程的融合。例如,在文化课中融入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职业体验中心依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了不同的体验课程、体验内容、体验形式,通过菜单式的体验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搭配选择,通过不同的体验项目,认知不同的职业岗位,感受不同的职业文化,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播下职业启蒙的种子。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做合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普职”双方专门成立普职融通讲师团,通过“送教上门”,开展了职业体验相关项目的展览及职业宣讲,将职业教育的资源输送到中学,选派专人到当地的中小学校。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企业讲堂、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普通中学师生来校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周,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体验的空间选择上,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融合。一是在普通中学和线上教学平台定期开设企业讲堂和职业宣讲活动,通过职业启蒙树立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二是在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技能体验以及主题展示活动,通过职业体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三是在企业和社区开展生产岗位、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

(四)全面发展,协同组织考核评估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普通中学将劳动素养融入中学生评价体系中。采用学校、企业、社区、家长等多主体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评价指标上注重综合性,对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职业体验活动的成效、行为表现、创新能力、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观测与考量,根据职业体验情况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以职业体验活动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职业体验活动的重要设计者。随着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分工以及劳动教育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要确保劳动教育能取得成效,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校、企业、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企业和社区教育的支持作用,以及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需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一是通过对外联合,拓宽职业体验路径,丰富职业体验形式与内容,打造一支专业化、现代化的劳动教育创新师资团队;二是通过融合创新,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整合教育空间,开发形成集企业、学校、社区等多方资源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三是通过阵地建设,持续拓展实践场所,加强职业体验中心内涵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汉江,刘冰.中职学校开展中小学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9(34).

[2]周俊.以职业体验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质量[J].江苏教育,2020(36).

[3]李琳琳.从萨帕理论反思我国高职生的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学生自主实践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