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王雪娇,苏二虎,赵晓宇,贾利敏,苗永茂,薛 凯,陈春梅,李 强*
(1.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
大豆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农作物,其播种面积仅次于玉米,居全国第二位[1]。内蒙古自治区大豆集中在东部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和通辽市等4个盟市,其中80%的种植面积在呼伦贝尔市。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市等地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内蒙古处于东北大豆的优势产区,加上生产环境无污染的优势,生产出的大豆外观好、品质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2-3]。“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豆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促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为促进大豆生产恢复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应用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大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出台大豆生产者补贴、轮作补贴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的快速回升,目前大豆播种面积已逾120万hm2,产量也在明显提高,为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十七连丰”和满足生产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图1~2),2016—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4年平均种植面积104.9万hm2,居全国第二位;总产保持稳定增加趋势,从2016年的150.8万t增加到2019年的226.0万t,4年平均179.7万t;单产水平总体呈增加趋势,产量从2016年的1 633.5 kg/hm2增加到2019年的1 900.5 kg/hm2,4年平均1 704.0 kg/hm2,略低于全国大豆单产水平[4]。
图1 2011—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播种面积
图2 2011—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和单产
和“十二五”比较,“十三五”前4年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大幅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0.01%、15.79%;单产也在稳步增长,平均增幅为5.28%,特别是2019年较2018年增加15.89%。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优良新品种的应用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的大力推广。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依然分布在东四盟市,以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为主。其中呼伦贝尔大豆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兴安盟大豆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通辽市和赤峰市年种植大豆面积相差不大,通辽为1.3万hm2左右,赤峰为2万hm2左右。但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振兴计划的出台,以及大豆种植者补贴、轮作补贴等政策的大力实施,“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等地大豆种植面积在逐步增加,另外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近几年大豆也有零星种植。“东、中、西”三区大豆生产布局已经形成,全区种植大豆的步伐明显加快。
“十三五”时期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恢复的重要时期,也是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关键时期。201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审认定大豆品种42个,比“十二五”增加82.6%。其中高油(≥21.5%)品种22个,高蛋白(≥43.0%)品种1个,蛋白含量≥40.0%品种13个,审定的优质品种数量明显增加,为满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消费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品种支撑和保障。生产上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呼伦贝尔、兴安盟推广黑龙江‘黑河’系列、内蒙古自治区自主选育的‘登科’‘蒙豆’系列为主的早熟、高蛋白、高油新品种;通辽市、赤峰市以‘赤豆’‘蒙科豆’系列中熟品种为主,吉林省‘吉育’系列品种为辅;中西部地区由于种植面积正在恢复,种植品种较杂,部分品种为当地农家品种。
“十三五”时期,一批高效大豆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大豆主产区的呼伦贝尔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大垄高台栽培技术和垄三栽培技术,大豆种植效益稳步提高;兴安盟推广垄三栽培和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大豆单产显著提高,最高为4 639.5 kg/hm2,刷新了东北地区大豆小面积实收单产记录[5]。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资源丰富[6-7],在“十三五”期间,自治区持续加大对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现收集保存栽培大豆资源5 000份,野生大豆300份,地方品种150份。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农艺表型、品质性状及抗逆性等性状的精准鉴定,筛选出一大批优异种质,其中高油种质110份,含油率22%以上;高蛋白种质64份,蛋白质43%以上;另外,特异性功能种质、特用大豆、抗逆种质材料也在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中。种质资源种类的丰富和数量之多为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冬季在海南进行一季或两季的南繁加代等措施加快材料的选择和组合的加代鉴定工作。通过补光、加温等技术措施发明的北方春大豆东北高寒地区1年4代快繁技术,为实现大豆就地加代扩繁、提升育种效率提供了保障。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选育不论是从育种主体上看还是从品种种类以及品种规模上看,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育种主体由原来以科研育种为主体向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齐头并进转变,品种熟期类型由早熟品种向早熟、中熟等多熟期转变,品质由高产品种向高蛋白、高油、芽豆等优质特用品种转变。和“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自主选育参试品种的数量稳步增加,由121个(次)增加到187个(次),增长率54.5%;占比由56%增加到67%,提高了11个百分点;审定自主选育品种由19个增加到29个,增长52.6%,审定品种数量明显增加,进一步丰富了品种类型,给用种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品种的机会。
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连续几年落实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2019年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贯彻执行极大地推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回升,促进了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增产增效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推广。“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大豆育种主体加大科研投入,紧盯市场需求,明确品种选育目标,开展多用途、多类型品种的选育,形成了高产品种与高油、高蛋白、功能型品种共同推进的品种选育格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采取科研院所选育品种、种子企业开发品种的模式,推动了科企融合,加快了优良新品种的快速推广。一大批如“登科”“蒙豆”系列高产优质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和鄂伦春旗建立国家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配套国家制种大县连续3年每年1 000万元的资金奖励,加快推进了大豆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大豆种子生产条件。引导主产区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原种扩繁,确保了大豆种子有量有质,满足生产用种需求。
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开展大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一批成熟的技术如大垄高台栽培技术和垄三栽培技术以及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大豆种植效益稳步提高,增强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80%以上的呼伦贝尔市创新方式,从引进大型农机具,在项目区生产上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与区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开展技术培训和支撑,全域一直致力于提高播种精准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8],扩大大豆规模化生产,为全区大豆生产提供了经验。
“十三五”时期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快速发展的关键5年,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明显提高,品种选育和大豆种质资源利用有创新有突破,高效栽培技术有集成有推广,激励政策有出台有落实,从产业政策保障、品种选育推广、技术集成示范等多个方面为“十四五”时期自治区大豆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