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菲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具有起病较急、病情严重和进展迅速等特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脑梗死复发率高达11%。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脑梗死,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不同药物安全性不同,需谨慎选择,以改善患者预后。低分子肝素是常用抗凝药物之一,可促进脑血管扩张,进而改善血液循环[1]。但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缺乏对疾病、治疗等知识认知,加上患者对疾病多抱有消极情绪,依从性不高,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报道显示,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2]。本次选取84例脑梗死患者,分析脑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管理措施。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2)临床资料均完整;(3)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者;(2)中途退出者;(3)存在药物禁忌症者;(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5)合并严重感染疾病者;(6)不配合治疗者。入组病例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为(54.32±4.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0h,平均(11.54±2.47)h;合并症:高血压40例,糖尿病44例。
采取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临床资料将那些整理、总结,并分析患者治疗和护理情况。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生产单位: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1.0mL∶5000Axa单位)治疗,剂量为0.5mL/次,腹壁皮下注射给药,1次/12h,连续治疗7d后改为1次/d,连续治疗5d,12d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辅助活化脑细胞、降低颅内压、扩血管和降血压等常规治疗,避免使用其他抗凝药物、抗栓剂和抗血小板药。疗程结束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生产单位: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3502;规格:阿司匹林0.25g),剂量为75mg/次,每日1次。
记录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总结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管理措施。
治疗效果:(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下降>90%;(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下降介于45%~90%;(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下降介于18%~44%;(4)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NIHSS评分下降<18%。
神经功能恢复:治疗前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20分,评分高低与神经功能恢复成反比。
神经功能缺损:于治疗前后参照美国国立卫生员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为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
数据经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t、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4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8例,显效28例,有效44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治疗12d时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均为注射部位有皮下瘀斑,直径均<1cm,与按压时间短、用药时间长和注射方法不当等有关。
与治疗前比较,84例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普遍认为是血液动力学等异常而导致大脑动脉堵塞、狭窄等,此外,肥胖、饮酒、吸烟等均是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多见于年龄>50岁者,由于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功能降低,一旦发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3]。为降低病死率,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脑梗死,最常用的就是阿司匹林,该药可与机体内环氧化酶直接反应,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同时还能阻断机体释放血小板,进而发挥出镇痛、消炎等功效。此外,阿司匹林还能保护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但不具备溶解血栓的效果,难以恢复患者脑血流状态。低分子肝素与凝血酶可直接结合,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缩短优球蛋白溶解过程,皮下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率可达100%。而临床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期间,常配合全面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治疗风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84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24%,出现3例皮下瘀斑,均于停药后症状消失,且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提示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配合有效管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总结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的管理措施如下:(1)用药前评估:于患者入院后,询问患者疾病史、过敏史等,慎用于血小板缺陷、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脑出血和血小板缺少症等患者,可降低因低分子肝素治疗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出血;同时避免与水杨酸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口服抗凝药等联用,以避免对血小板功能造成影响;医师需于用药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出血;(2)心理护理:用药前,为患者介绍药物治疗必要性,讲解用药方法、药物作用和注射部位等,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对于部分由于疼痛刺激而出现消极情绪的患者,加强沟通、交流,给予患者解释、安慰和开导,并为患者介绍同类好转病例,促使患者积极应对治疗;(3)注射部位管理:低分子肝素治疗,多主张脐周皮下注射给药,以脐部左右10cm、上下5cm范围内注射,注意上下左右交替;2次注射距离需间隔2cm以上,注射需避开手术瘢痕、有痣部位、皮肤破损处和有斑部位等;以垂直皱褶法进行注射,注射时确保进入脂肪层,将针头固定好后始终保持皮肤处于褶皱状态,并保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脂肪组织,以减少局部组织损伤。(4)按压时间和力度管理:按压时间过短易引起皮下出血,而按压时间过长,也可加大瘀斑直径;低分子肝素治疗时,压迫时间控制在2~3min之间,避免使用过大力度揉搓和压迫;针对大剂量用药抗凝剂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5)用药后观察:用药后,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每次用药前后均需详细检查患者局部出血情况,并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反应,警惕各种出血可能性;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药或处理。(6)皮下出血处理:注射后严禁热敷、用力按揉和理疗等,避免血管出血;针对局部疼痛者,适当减少患者活动时间,给予冷敷处理;注射前后5min均给予患者冷敷,以预防皮下出血[4]。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配合有效管理措施,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确保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