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比斯和力特
【摘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養不仅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我国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应对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做出的改变。以往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引导较为忽视,也大大降低了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性和层次性,因此未来做好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有效途径
1 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因素
1.1 能力因素
审美本就是一项个人化的思维评价活动,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总会形成不同的判定与评价。但也不可否认,专业能力越强的人对于相关事物的审美评价要更加细致与深刻,更能感知到事物的价值所在。比如,一位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人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既能指出该作品的社会人文含义,也能指出其所运用的美术技法。
1.2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审美教育,长期处于特定环境中也会形成相应的审美观念。此环境包含了时间环境与区域环境两种概念,从纵向的时间环境来看,不同时代的人对美有着不同的定义,如盛唐时代社会经济发达,崇尚丰腴之美,现代社会则以健康活力为美;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如法国人以浪漫著称,意大利人偏好古典等。
1.3 思想因素
既然审美是人的主观思维评价活动,那么评价结果也就与审美者的思想观念高度相关,每个人的思想都可能受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自身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所影响。通过对影响审美能力发展的各项要素的察觉、分析,教师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应的策略。
2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借助角色互换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基础知识教育与技能教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固定的框架进行美术模仿,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其美术作品能够展现一定的美术技巧,但明显缺乏创新与活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而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愈发细腻,感性和理性思维迅速发展,对于一些开放事物,学生也会持有一些个人观点,并且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正如前文所述,美术作为开放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学生的主观配合。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初中生表现欲较强的特点,开展角色互换活动,将教师的身份转给给学生,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向同学讲解自己所积累的美术知识,以此既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也能引导学生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民间美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作为课堂主题,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熟知的民间美术种类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解,还要向同学展示和分析这些民间美术种类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台下的学生发问,台下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的问题完善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角度,并且在讨论后也要鼓励上台介绍的学生和台下听讲的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根据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以此确保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在问答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获得了成就感,继而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也促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
2.2 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
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仅凭教材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在教学时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使其能从更宽广的视域下赏析美术作品。例如,对于梵高的画作《乌鸦群飞的麦田》,教材中仅用“后印象主义”来解释,学生对后印象主义并不能产生准确的认知,也无法与印象主义区别开来。由此,笔者以具体的后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画作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区分两者的差别,前者更多地展示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后者则偏于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在接触更多元的审美对象后,学生产生了更多的认知与体会,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也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2.3 优化审美感知
艺术教育,是艺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升,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下多种全新理念的出现,部分教师也往往借助生活中、网络上的多种教育资源,以此来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热情。但是这种资源的利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甄别,以使得正能量的、高情操的艺术进入学生的视野。
2.4 以生活化教学点明美的本质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不仅
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也奠定了美的基调。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且个性鲜明,对于生活美的理解有时会与实际产生偏差,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完善审美眼光。
2.5 活动多样,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比如“绘画大赛”“美术创新大赛”“我的同桌素描特写大赛”等活动的设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更为自由的创作。部分初中生存在自卑心理,教师应该结合这一特征,甄选出更为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打消学生心中的胆怯,从实际出发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而美术需要灵感,来源于生活的事物,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去参与、联想和创作,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艺术和享受审美情绪的意识和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如今我国正值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事业的改革也是为应对这一时代趋势,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徐泳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J].新课程,2022(15):234-236.
[2]张云芳.探究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效果的实现[J].文理导航(中旬),2022(05):73-75.
[3]郑人芳.情境教学设计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2(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