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枫
故事缘起
一张薄薄的纸不仅承载着人类遥远的记忆,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漫漫长河中,人们不仅学会利用身边常见的木材造纸,还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纸用来糊窗户、做灯罩、做风筝,刷上桐油还能做雨伞。孩子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纸,擦嘴需要软软的餐巾纸,折纸需要花花绿绿的硬纸,画画需要画纸,就连吃饼干也需要撕开包装纸……
纸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我们在大班开展了探究纸的主题活动。在此期间,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纸,充分感受不同纸张的特性和用途。他们发现,有的纸是用来写字的,有的纸可以发出奇特的声音,还有的纸可以吃。他们还发现了纸的玩法,有的孩子把纸折成小桥来托举积木,测试纸的力量;有的把纸张顶在胸前逆风赛跑,感受风对纸张的推力。不仅如此,班级还开展了“今天你用纸了吗?”的活动,鼓励孩子们统计一天中自己和家人用了哪些纸以及用的纸张数量,让幼儿感受到纸和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各种各样的探究中,孩子们对纸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一次博物院之旅埋下的种子
此时,恰逢南京博物院推出“纸载千秋”的主题展览,考虑到班级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教师意识到这正是幼儿积累更多有关纸的认知经验、开阔视野的好机会。为了让博物院的展览内容适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提前与博物院的研究员和解说员联系并展开合作,专门为孩子们编写了浅显易懂又富有童趣的解说词,还设计了许多体验活动邀请幼儿参与。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见识到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纸,还可以尝试关于纸的实践活动,如制作浮水画、装裱书画、修复古籍纸张等。南京博物院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与纸互动的机会。
孩子们来到博物馆之后,在解说员阿姨的带领下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纸张,有皮纸、草纸、混料纸、竹纸等,他们发现,除了生活中接触到的纸,还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纸。其中,一整面美丽的纸墙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惊呼着这一新发现。
萌萌:这是什么纸啊?太漂亮了!
小喵:我看见纸上有很多小花小草!还有不同的颜色!
果果:这种纸比我们用的厚多了。
小宝:摸起来有点粗糙。
原来这是我国云南省纳西族专门用于抄写东巴经书的纸张,叫作东巴纸,由一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制成,有“人类手工造纸的活化石”之称。这种纸选用云南当地特有的树木和花草为原料,做出来的纸张质地厚实、样貌古朴,不仅美观,还能防虫防腐,保存极长的时间都不会损坏。听完解说员阿姨的讲解,孩子们心动不已,纷纷萌发了造纸的愿望,也想做出像东巴纸这样美丽的花草纸。在孩子们兴趣的驱动下,我们的造纸之旅拉开了帷幕。
造纸初尝试
经过前期对纸的探索和了解,孩子们认识到造纸的原料来自大自然的樹木。于是,他们开始了原材料的收集。教师在他们的收集筐里陆续看到树皮、树枝、竹叶、松果等自然物,这些都是幼儿园和上学路上的常见材料。接下来就是用这些材料造纸了。在此之前,孩子们还没有过相关的造纸经验,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因此,教师决定给予幼儿大胆尝试的机会,自主探索如何造纸。
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纸大多是一整张出现的,它们平平整整、边缘整齐,并且中间没有漏洞。于是,孩子们本着对纸的理解,选用了一些较软和平滑的树皮和树叶作为原材料,尝试运用粘贴、缝补等方法将这些自然材料拼接起来,期望获得一整张的纸。例如,豆豆觉得纸是软软的,她便把收集来的树皮捣软后捆扎起来做纸;朱宝注意到纸的边缘被裁剪得很整齐,于是他先用胶带把树皮贴在一起,并特意用剪刀把边缘也修剪得整整齐齐;铖铖和小海认为自己收集来的材料都比较零碎,而纸张都是完整的样子,因此他们一个人选择用纸黏土把竹叶一片片粘起来,一个人用针线把大大小小的树叶缝合了起来,还特意把有漏洞的地方用胶带贴补。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不断调整并表达着自己对纸的理解。
教师注意到,此时幼儿正在宽泛地识别“造纸”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将对纸的认识(软软的、完整的、平滑的以及边缘整齐的)迁移到了造纸活动中,尝试运用多种自然材料拼接成纸张,并探索了使用针线缝、胶带贴、黏土粘等方法拼贴自然材料。可见,此时幼儿对造纸的经验还停留在自我探索的阶段,缺乏有关造纸技艺的认知和实践经验。
收集造纸信息
伴随着孩子们对造纸的初步尝试,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造的纸不平整,皱皱巴巴还有洞,颜色也黑黑绿绿,根本不好写字!为进一步了解原因,教师决定通过亲子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造纸的信息,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了解造纸的原料和工具,调查造纸的步骤,他们还将自己的造纸计划和设想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亲子调查的过程中,孩子们收集到一条重要信息——纸不是从树叶、树皮这些自然物直接变化而成,而是要经历变成纸浆的过程。那么,纸浆又是什么呢?幼儿通过查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看到,纸浆是像牛奶、稀饭一样黏糊糊的东西。于是,孩子们便把收集来的树皮和树枝切小、捣碎并磨烂,变成了细碎的粉末,再把它放入水里浸泡。可是,这些黑乎乎的粉末漂在水面上,跟白色的纸浆一点都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收集来的树皮和树枝做不出纸浆?孩子们开始聚焦问题——纸浆从哪里来,应该怎么做。再次查找资料后,孩子们发现,制作纸浆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适合用来做纸浆。常用的造纸原料有构树皮、麻丝和稻草,然后要经过剥、晒、泡、蒸 、洗、捣、搅、滤等八个步骤才能把这些材料变成纸浆。这对于幼儿来说挑战难度太大,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考虑到这一点,教师便对课程生长点进行了价值筛选,舍弃了制作纸浆的过程,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哪些纸浆适合做花草纸。教师便购买了分别由构树皮、麻丝和稻草做成的三种干纸浆及用这些纸浆做的成品纸带到班级给孩子们观察。对比之后,孩子们认为构树皮纸浆造出来的纸更接近东巴纸的样子。于是,大家便决定把构树皮纸浆作为造纸原料。
造纸再尝试
孩子们拿到这些构树皮纸浆后,发现它已经失去了树皮原来的样貌,像一团一团的棉花,但是比棉花沉多了,将它泡在水里也不好化开。于是,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劳拉:这些大的纸浆要弄小一些。
小恐龙:需要一些东西把它压扁。
小宝:可以用剪刀或者是刀切小一点。
叮叮:用漏勺把大的颗粒捞出来,放旁边去。还可以用东西搅拌一下。
只见他们把棉花团一样的纸浆撕成小小的碎片放入水中,不断地搅拌,直到纸浆逐渐化开,变成黏稠的湿纸浆。他们还模仿起博物馆中研究员老师的造纸方法,拿起抄纸框,沉入纸浆中,再缓缓捞起,小心地放在晾干架上准备晾干。孩子们看着晾干架上的纸,满心期待地想象着它晾干后的模样。然而,当他们拿到晾干的纸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杨杨:上面有很多小颗粒。
朱宝:根本不好写字。
眺眺:中间薄的地方和抽纸有点像。
二蛋: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
铖铖:有的地方都快破了。
小宝:我觉得泡的时间太短了,明天可能就好了。
劳拉:我觉得要泡到明天的明天。
孩子们发现,自己造的纸薄厚不均,表面也不平滑,还十分容易破,不好写字。出现问题后,孩子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思考解决方法。教师注意到,孩子们除了学会用手撕、多浸泡的方法,还想到利用教室小厨房里的搅拌机,用它将纸浆团更快、更均匀地打碎。除此之外,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抄纸中也不断总结出经验,找到了让抄纸框上的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的方法,为此还创编出一套抄纸口诀——抄纸框沉到底,前后晃一晃,左右晃一晃,平平地端起来……他们把自己在亲手操作中得出的经验,通过儿歌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在揭纸时,孩子们发现这次制作的明显比上次平整多了,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纸,他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成功造出花草纸
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制作出简单的手工纸了。但是,他们不满足做出白色的纸,也想做出像东巴纸那样上面铺有花草的纸!于是,他们收集了这个季节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桂花,想先做一做桂花纸。可是,怎样才能让桂花和纸融为一体呢?只见有的孩子把抄纸框捞起后,直接把桂花洒在了纸上;有的把桂花直接搅拌进纸浆,然后再用抄纸框全部捞起。经历过多次尝试,孩子们已经可以做出十分美丽的桂花纸了。随后,他们交流了自己制作手工花草纸的经验。
豆豆:刚做的纸浆是湿的,桂花不用胶水就可以粘上去。
团子:桂花撒得太满了,不好写字。
多多:我觉得撒上去的桂花容易掉。
小宝:上面凹凸不平的,不好写字。再加一层纸浆,平一点就好写字了。
二蛋:撒上去的桂花干了以后会掉,再放进纸浆里搅一搅,应该会好一些。
孩子们发现做出来的桂花纸不僅好看,还很香。他们从制作桂花纸的经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萌发了想做更多种类的花草纸的想法。在此期间,孩子们收集了很多花花草草,相继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纸,有合欢树叶纸、薰衣草纸、野菊花纸……在活动中,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制作花草纸的经验,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激发了更多的创作欲望。他们不仅关注花草纸的种类,也关注花草纸的颜色搭配等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丰富着自己的造纸经验。
新问题的产生
尽管孩子们已经能做出大量的手工纸,而且看起来和他们平时使用的宣纸很像,但是这些纸是否真的可以用来写字和画画呢?教师提出的这一疑问激发了幼儿的思考,他们决定用实践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成果——用自己制作的纸来画水墨画。然而,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果果:这些纸有正反面,正面平容易画,反面不平不好画。
劳拉:纸还是有点厚,需要蘸很多颜料才能画上去。
多多:颜料多了,纸很容易破。
团子:画的时候,纸上的花瓣很容易掉下来。
诺诺:我们的纸不够白,有点黄。
在这次实验中,一度让孩子们非常满意的手工纸显现出很多缺点。比如:平整度还不够,纸面仍然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吸水性不够,颜料不能很好地附着在纸上;花草不牢固,很容易从纸上脱落。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教师和孩子们的经验范围,因此我们决定联系博物院的造纸专家,向他们寻求帮助。
再访博物院
为解决孩子们在造纸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我们迅速联系了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的老师们,希望得到有效指导。南京博物院拥有庞大的专家库以及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研究所,其中便有纸张研究所。纸张研究所是一所专门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造纸、用纸的研究单位,在收到我们的求助后,欣然应允了孩子们的到访。孩子们非常珍惜这次探访机会,在正式探访前,大家通过讨论、投票的方式列出了最想采访专家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造的纸颜色发黄,怎么才能变白?
2.为什么我们造的纸凹凸不平,怎样让纸的两面都平整?
3.怎样才能不让纸上的花草掉下来?
探访纸张研究所的日子终于到了,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制作的手工纸再次来到南京博物院。纸张研究所的研究员老师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古法造纸的原料库,这里的种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原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原料来制作纸,比如青檀皮、桑皮、三桠皮、竹子、龙须草等。不同的原料和比例制作出来的纸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这些都会影响纸的粗糙和牢固程度。我们为第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接着,孩子们又拿出自己制作的纸询问研究员老师:“为什么我们造的纸疙疙瘩瘩的,您能让它两面都平整吗?”研究员老师仔细翻看这些纸后,邀请大家一同来到造纸实验室,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寻找答案。在研究员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体验了古法造纸的标准流程——搅拌纸浆、抄纸捞纸,这些步骤都和孩子们以往造纸的操作一模一样。从研究所的纸浆池里捞出的纸也是一面平整、一面粗糙。接下来,研究员老师的操作终于让孩子们茅塞顿开。原来捞出的纸还要放在竹帘上,经历转纸这个过程。再把纸张贴在火墙上,用软毛刷刷平整后进行烘干。这才使得每一张都达到两面平整的效果。原来,古法造纸的过程比我们之前尝试的还要烦琐和复杂。
然后,孩子们带着最后一个问题向研究员老师请教,怎样才能让纸上的花草不容易掉下来。研究员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建议,除了选用已经压干的花草标本外,还建议使用滴浆法试一试。研究员老师解释说:我们可以在刚刚捞起的纸上,轻轻铺上花草后,再在花草的四周轻轻滴少量的紙浆,从而起到固定花草的作用。听到研究员的回答,孩子们内心的疑惑慢慢解开了,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幼儿园再试一试,解决这些问题。
造纸法的再次验证
参访纸张研究所的活动有效解答了萦绕在孩子们心中的问题。回到幼儿园,孩子们通过调整造纸原材料的种类和比例丰富了纸的颜色;还尝试用研究员老师介绍的滴浆法再次制作花草纸。果然,抄纸时将少量的纸浆滴在花草四周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孩子们看着自己造的花草纸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随着孩子们造纸活动的不断丰富,造纸工具的增加,他们逐渐萌生了在幼儿园建造一所纸博物馆的想法,用来展览造纸工具和自己的手工纸作品。于是,孩子们不仅将使用的造纸工具搬到了纸博物馆,还模仿了在研究所观察到的造纸设备,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加了同比例缩小的纸浆池。他们对研究所的火墙也心动不已,设计出各种能烘干纸张的火墙图,在园所的支持下还引入了具有控温功能的纸张烘干机。有了这些工具的加入,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了,新的造纸之旅仍在继续……
老师的话
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即使身边随处可见的纸也拥有它的大千世界,孩子们身边的小小纸张也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在对纸的探索活动中,教师注意到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通过带领幼儿探访博物馆,丰富了幼儿对纸的认知经验。
幼儿从参观博物馆看到美丽的花草纸,萌发了造纸的兴趣和愿望,教师提供材料和机会,回应着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结合自己对造纸的理解尝试造纸,在操作中不断表达、调整自己对造纸的认识,宽泛地识别“造纸”的概念,这是觉知阶段。幼儿观察发现自己做的手工纸存在的问题之后,继而对造纸步骤展开调查,并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于是,教师基于幼儿新的理解,提供更适宜的操作材料,支持幼儿不断尝试,形成初步的互动计划,这是探索阶段。幼儿一边摸索一边讨论,并不断对比,将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建立联系,总结、概括出造纸的诀窍,这是查证阶段。基于幼儿的新经验,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情境,让幼儿运用所学,丰富自身经验的同时,形成新的疑问、假设,这是运用阶段,同时又是新的觉知阶段。由此,形成了“觉知-探索-查证-运用”的“学”与“教”的循环,幼儿在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大胆求证、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经验、思维水平和操作能力等的螺旋式上升。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张永英老师对本活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