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商惠敏 王欢 陈相 敖青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布局和发展,自2017年起,“人工智能”和“智能+”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高度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重要指示批示和系列讲话精神,近年来,广东省围绕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全面部署,推进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本文对广东省近年来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做了总结凝练,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广东省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谋划人工智能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战略布局,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其他地市联动发展的区域创新梯次发展格局,产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一)出台“组拳式”政策措施,高标准谋划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相继出台了《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东省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融合应用和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国家战略专家组成的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见表1),同时,邀请了一批国内高校院所及龙头企业的知名专家参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相关工作。政策重点引导加强前沿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力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和成本;加快多场景应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基本形成创新活跃的人工智能融合生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二)初步构建以广州和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其他地市联动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在全省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引导下,人工智能在广东省智能终端、无人车(机、船)、智能家居等领域融合应用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了以深圳、广州为主引擎,以珠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纽带,其他地市人工智能产业联动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并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深圳、广州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占全国总量(13个)的15.4%。其中,深圳试验区重点围绕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大脑、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着力打造福田、南山、罗湖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广州试验区重点围绕高水平研发体系建设、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等,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汽车交通等领域融合应用的新路径。珠海、惠州、佛山、东莞等地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重点领域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2019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为94.9,仅次于北京、上海,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据相关统计,2019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325亿元,民用无人机产量为201.32万架,工业机器人共4.47万套。
表1 广东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名单
(三)加速布局“算力、算法、数据”等人工智能新基建要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建成。一是分批次打造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已初步建成“鹏城云脑”人工智能重大基础设施及AI超算系统;先后对外发布了平台软件系统“启智章鱼”、iHub开源托管平台等,为人工智能研究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按照“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聚焦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软硬件平台与关键技术、数字经济示范应用等开展研究,为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二是大力推进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技术优势,聚焦先进计算架构、AI芯片设计等领域,推动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聚焦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前沿科学技术,开展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研发及基础软件配套服务。广东琴智科技研究院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寒武纪公司,建设基于寒武纪国产神经元网络专用芯片的横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三是广州、深圳超算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依托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的超算应用服务平台,深圳超算中心依托“曙光6000”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云计算服务能力,为省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智能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部署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17年,结合我省优势领域率先布局无人智能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巩固了无人机(船、车)的领先优势地位。2018年起,针对“卡脖子”技术,部署了“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和计算”“新能源汽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一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在感知、认知、计算、执行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引导行业在工业、工程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其中,“人工智能”专项面向基础领域的开源开放、通用技术方面、工业制造等创新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布局;“类脑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专题主要研发高效的类脑运动目标快速识别算法;“智能网联汽车”专题重点研究在特定行业、场景中运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L3、L4级应用示范等。
(五)培育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一是鼓励产业细分领域优势企业、研究机构,围绕开源软硬件、视觉智能处理、智慧医疗等方向建设了16家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见表2),其中4家已建成国家开放创新平台,初步搭建起广东省输出人工智能核心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开放创新体系。二是支持人工智能优势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截至2019年9月,广东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为516家,占全国总量的20.2%,位居全国第二。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9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研究报告》,广东省共有18、16和17家企业分别入选综合实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等百强排行榜,华为海思、全志科技、云天励飞等企业是人工智能芯片设计领域典型代表,商汤、云从等企业进入列人脸识别领域“亚洲四小龙”之列,小马智行、小鹏汽车、大疆、云洲等企业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三是产业融合应用趋势加强。智慧医疗方面,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疫情防控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机构研发的基于胸部CT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将CT阅片时间减少至20秒以内,准确率达到90%以上。智慧政府方面,支持推动政务数据向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开放和应用,为相关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表2 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六)聚焦品牌打造、学科建设、人才集聚等进行多点发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品牌。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自2018年以来,广东省成功举办了三届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社会反响热烈,已成为广东汇聚人工智能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智慧,共谋产业发展大计,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品牌。二是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截至目前,广东省已设立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博士一级学科点13个,硕士一级学科点19个,23所本科高校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工程、人工智能应用等专业,中山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一大批专业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得到培养。
广东在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过程中面临着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待完善、原创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较弱、全球引领性龙头企业较少、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圈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给予解决。
(一)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赋能千行百业的深入发展阶段,很难依靠单个部门协调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地市联动合作,建立产业创新发展监测体系,从而更好激发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活力。
(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相对不足。广东省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关键技术研发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在类脑智能、量子智能计算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感知认知等还没有明显突破,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龙头企业、高水平创新平台等引领带动作用不强。我省人工智能企业多处于应用层,技术层、基础层企业数量依然较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引领型龙头企业偏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彰显。人工智能省实验室、创新研究院建设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平台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核心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的领军型研究型人才不足。
(四)自主产业创新生态仍不健全。现阶段,广东省人工智能在技术推广、资源共享、开放协同、标准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技术滥用、数据管理缺陷、伦理规范挑战等方面存在风险,未来将面临隐私和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为加快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多元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布局,推动全省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发展。围绕建设国际先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的总体要求,落实《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阶段性任务部署,在总结前期工作基础上,编制出台新一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强与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引导各地市强化人工智能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广州、深圳人工智能试验区和先导区建设,形成推动全省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是持续补齐短板,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围绕极限学习、边缘计算、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继续推动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自主可控的AI算力平台。深入推进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能力建设,持续发挥华为基础软硬件、腾讯医疗影像、平安普惠金融等开放创新平台引领示范作用,降低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和成本,更好构建“理论-技术-场景”多层次开放创新平台体系。
三是积极引才强企,进一步汇聚高水平产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团队,重点培养和引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领域的高端紧缺人才、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推进国家级大院大所、高水平大学等来粤组建高水平创新机构,提高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抗风险能力。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成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四是着力营造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举办第四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高峰论坛,持续打造区域品牌。围绕医疗、交通、教育、政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大人工智能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力度,加快建立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推进相关公共数据和行业数据有序开放。推动技术优势企业与传统行业深度对接,以技术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技术的形式不断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监管。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使人工智能科技成就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