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先进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2021-05-25 02:42敖青
广东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发展

文/敖青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及算据快速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根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700亿美元,预测2022年达到1630亿美元,2018—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1.6%。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三足鼎立格局,以美国、欧洲、中国三个国家和地区为主导。为抢占发展主动权,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我国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各界正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跨越,使人工智能能够推理,具有可解释性、认知性的特性, 未来认知智能有望实现重大突破。根据麦肯锡研究数据,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或推动全球总产值(GDP)增长1.2%,带动 经济增量达1.3万亿美元。我国各地也加速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从政策制定、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方面发力,形成了一些先进经验做法,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业发展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点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应用和行业融合,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根据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1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企业总数为2600家以上。根据艾媒咨询测算,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我国人工智能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如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综合推理等技术正在加速发展。根据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近10年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约达39万件,占比超过全球总量的70%,位居全球第一,并保持着逐年上升的态势。从产业链层面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布局在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场景清晰的领域,重点关注技术层和应用层,对需要长周期布局的基础层关注较少(见图1)。

图1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及部分重点企业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区域集聚特点,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但企业以应用层为主,技术层企业相对较少。根据赛迪顾问相关数据,2019年北京、上海、广东及浙江四省市人工智能产值超过千亿元,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比重的77.8%,人工智能投资机构占比超过80%。根据汇桔网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白皮书》,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知识产权(IP)竞争力前100名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上海等14个城市,其中北京排名第一,总数达55家,之后是深圳和上海。

国内先进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特点和主要做法

北京、上海、浙江等国内产业基础较好的重点省市均强化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积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动 企业集聚、技术攻关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1.北京: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一是推出系列政策奠定产业发展基石。近年来,北京市区联动,围绕技术创新、场景建设、新基建建设、数据开放等关键领域,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强化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发展。如,2017年发布《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2018年发布《北京智源行动计划》、2019年发布《关于通过公共数据开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等。为支持中关村等核心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等政策,谋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同时,也出台了支持“高精尖”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政策,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发挥科研院所和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活力。北京依托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着力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北京高校院所研发实力强劲,人工智能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数量居全国首位,聚集了北大、清华、北航、中科院等全国众多骨干研究机构,拥有智能技术与系统、模式识别、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等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百度、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或研究院。根据全球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榜CSrankings数据,2010—2020年人工智能学科综合排名中,我国3所高校院所入围全球前十,均来自北京。北京集聚了大批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人才总数领跑全国。根据《北京日报》2019年11月报道,北京拥有约4万名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约占全国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的60%。根据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数量最多的城市,达到79位,清华大学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总量前10的机构。

三是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高层次平台基地。北京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在2019年2月获批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该试验区结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围绕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布局,推动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创新示范,努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目前,北京拥有的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总数领跑全国,全国共15个平台中北京占据7家,如百度建设的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商汤建设的智能视觉开放创新平台等。北京经开区2020年获批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力争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重大应用示范基地、全国智能制造升级先行区、智慧城市智能科技应用示范区等。此外,北京各类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发者聚集地,拥有全国最多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如百度飞桨、小米MACE、清华计图等。

四是通过场景开放深化行业融合。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驱城市,人工智能应用优势显著,并持续强化应用场景建设,培育孵化一批技术领先型企业,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北京将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如推出智能摄像识别违法行为、云端平台定位检测病灶等。2019年以来,北京围绕医疗、政务、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示范,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已发布两批40项相关建设项目。

五是持续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北京聚焦了众多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和朝阳区,其中海淀区占比最多,超过60%。根据智源研究院相关数据,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占全国比重的28%,居于全国首位。其中,百度、京东、小米、美团等龙头企业纷纷发力人工智能,地平线、旷视等人工智能企业入选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单。北京各地区和特色园区推动人工智能的优化布局,如海淀区努力打造人工智能高端研发和创新集聚区,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人工智能源头创新核心区;朝阳区以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推动建设智慧课堂、互联网医院以及“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地域特色的智慧应用体系;北京经开区以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目标,规划一批人工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力争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重大应用示范基地;石景山、门头沟等着力建设特色人工智能园区,面向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科技冬奥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2.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政策支持力度。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上升为上海的优先发展战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陆续出台,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先导区等建设不断推进。上海2017年率先发布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2018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2019年发布了《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力争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品牌。推进人工智能“揭榜挂帅”,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影像、视觉图像识别、智能传感器等重大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强化政策前瞻布局,启动编制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人工智能开源开放、算力布局、地方立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上海长宁区、徐汇区、闵行区、浦东新区等,围绕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进行布局,推动“智能上海”建设。

二是扶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上海拥有良好的企业培育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集聚了大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公司。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二,初创企业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二。根据上海市经信委统计,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有1000家以上,泛人工智能企业有3000家以上。人工智能企业分布领域较广、特色明显,主要集中在智能网联汽车、脑科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同时,发起设立百亿元规模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扩张期等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

三是打造全球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首先,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如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相关投资金额超过300亿元,华为上海“鲲鹏+昇鹏”生态创新中心、寒武纪芯片研发设计平台等3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2020年腾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银河水滴计算机视觉等项目完成签约。其次,积极拓宽市场主体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服务功能,推动优刻得、澜起科技等创新型企业登陆科创板,引导一批潜力较大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加快募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政府和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打造形成要素联通、对接及服务平台。再次,汇聚高端人工智能人才。目前集聚了全国约30%的人工智能人才,形成以科研专家到技术人才再到学科人才的人才梯队,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顶级人工智能人才落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设置了人工智能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不少高校院所还建成了相关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最后,逐步完善行业组织体系。推进建设人工智能发展联盟、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等,积极开展行业研究、资源对接、人才培训等工作;启动建设行业统计体系,探索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指数。

四是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行业优势品牌。2018—2020年,上海连续三年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人工智能顶级盛会,吸取全球优势资源。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邀请了近千位顶尖科学家、人工智能企业领袖作主题演讲,吸引了5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300多个优势产品参加大会展览,全球数十万专业观众参与其中,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逐步建立起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知名品牌。通过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将持续吸引全球人工智能智库、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国际巨头落户本地。

五是构建若干人工智能集聚高地。上海按照“东西集聚、多点联动”布局方式,建设一批融合创新载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空间格局。《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规划以“人型”为主的空间布局,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和实践。徐汇区着力发展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安防;浦东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和智能识别;长宁区聚焦在智能识别、智能教育;闵行区以智能识别、智能医疗、智能金融和无人驾驶为重点;嘉定区以无人驾驶、人机交互、智能医疗为重点;杨浦区、黄埔区、静安区分别关注智能教育和智能识别、智能金融、大数据等。目前,浦东张江“智能产业+科创”融合发展,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加快发展,徐汇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完成竣工,临港片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稳步开展。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小镇等集聚发展。

3.浙江: 构建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

一是做好人工智能政策与制度建设。浙江在人工智能战略部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逐步形成“发展规划+专项政策”的人工智能政策体系。2017年出台了《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2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核心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同时陆续出台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重点推进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化、创新型企业、示范应用等关键领域的任务部署。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试点示范,推动杭州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推动人工智能的战略决策和创新发展,还专门成立了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提供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决策支撑,为地区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服务。

二是发挥 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思创医惠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依托阿里巴巴开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从算法、视觉、语音到核心芯片的产业发展生态,如推动十万企业“大脑”上云,降低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成本;通过利用阿里云ET城市大脑开放创新平台,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解决方案。依托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安防领先企业推动智能安防建设,助力人脸识别、行为决策等取得应用突破,支撑浙江智能安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占到全球30%以上的市场份额。依托思创医惠推动智能医疗建设,通过建立沃森智慧医疗研究院,推动医疗专科智能化辅助诊疗研究。依托钱江机器人、新松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企业,推动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

三是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生态圈。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包括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学科等。如之江实验室是按照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是依托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建立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网络信息等关键领域,推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阿里巴巴成立了全球顶尖实验室达摩院,立足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业务领域广泛,涵盖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等。浙江大学积极建设我国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启动“双脑计划”——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推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融合创新。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海康威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优势研发机构都探索建设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积极推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深度学习、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工作进展。

四是搭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浙江重点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特色小镇、产业平台等载体,统筹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平台,包括杭州未来科技城、萧山机器人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以及紫金港数字信息、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嘉善智能传感等与人工智能 关联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目前,浙江形成了以杭州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态势。根据《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杭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省总量的45%,位居全省第一位,之后是嘉兴、宁波、绍兴、温州等。 如积极推动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成立专项管委会,推进该区域人工智能发展的各项工作,目前已经集聚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机构和重要载体,初步构建起创新发展生态。推进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围绕人机交互、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关键领域,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国内先进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研究北京、上海、浙江等先进省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做法,总结其发展人工智能的共性规律和创新举措 ,对加快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国内各省市充分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纷纷出台人工智能规划和专项政策,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扶持本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从政策指向性来看,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各有侧重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北京强调产学研融合以及技术创新,更加关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平台;上海出台的政策在人才、创新生态、产业聚集、投融资支持等方面都有涉及,还针对企业关心的数据资源开放和应用提出具体措施;浙江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和应用,结合成熟企业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小镇、园区。

2.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进行相关产业链布局

与国外情况类似,我国众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集中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手中,这些企业持续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掌握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资源,各省市借助龙头骨干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优势,加速进行产业链布局,取得显著的成效。如安徽依托科大讯飞,充分发挥其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的领先优势,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核心机构,建立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推动智能语音源头技术创新,构建形成人工智能平台和产业圈、生态圈,迅速崛起成为人工智能的“小高地”。

3.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拥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旺盛。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服务、创造新供给等带来革命性的转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目前国家正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示范,如工信部推动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2021年2月新批复北京、杭州、广州等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至此全国应用先导区增加至8个。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数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约1500家,80%以上的企业都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深刻改变医疗、家居、零售、城市、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如江苏瞄准制造业升级需求,突破市场供需脱节、受众感知度不高等人工智能应用转化瓶颈,推动供需、资源高效对接,帮助了众多制造企业提质增效。

4.建立重大创新载体,推动关键技术研发

国家层面,科技部专门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并建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对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技术攻关等提供决策咨询。各省市也纷纷成立专项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组建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服务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决策支撑。如北京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与工信部合作建立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创新中心,以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发展生态;浙江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委员会,由院士任委员会组长、全球数十名重要影响力的专家组成,并在杭州组建了之江实验室,支持浙江人工智能技术开发。

5.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吸引高端创新资源

各省市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园区、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平台,广泛吸引外部优势企业、人才、资本、服务载体等创新要素,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如北京以中关村为主要载体,在深度学习、专用芯片、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等领域聚集了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军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专利申请数均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上海推动徐汇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为百亿元级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浙江建立了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借助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各类平台优势,打造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对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人才建设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借鉴国内各省市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强化政策指引与财政支持

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持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努力构建财税、金融、社会资本等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格局。针对广东省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如基础前沿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大人工智能项目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应用示范等。鼓励发展科技金融,大量吸引设立创投、风投等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加大“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企业、优势企业。

2.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应用

根据广东省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重点在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产品、智能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重点行业融合创新。大规模推广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升级、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故障诊断等生产环节的深度应用,促进企业运营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以工厂智能化带动企业智能化,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智能化。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民生领域的应用。围绕医疗健康、教育等民生迫切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升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3.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创新创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助推广东省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遴选电子信息、软件、互联网等有条件的企业,采取省、市、区联合培育方式,分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龙头骨干企业。拓展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产业边界,培养和扶持产业链各环节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广东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发挥广东人工智能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和众创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速及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

4.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抓住机遇集中资源投入,在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议设立广东省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面向全球聘请人工智能顶尖专家或行业领军人物,为广东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整合政产学研多方力量,谋划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汇聚人工智能知名科学家、杰出工程师、行业专家等高端人才,推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建设开源开发平台、开放计算服务平台、公共数据库、检验检测平台等服务平台和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5.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设备、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等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围绕广州南沙、深圳龙华、东莞松山湖等人工智能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汇聚一批国际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示范企业和项目,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选择部分高新区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创新载体,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布局人工智能小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配置,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6.强化人工智能人才建设

加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构建广东人工智能人才梯队。一是加快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核心目标,开辟专门渠道,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二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关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产业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广东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机构合作互动。三是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完善人才智能基础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增强人才储备能力。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