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晶晶 支振锋
西方媒体一直被标榜为“社会公器”“无冕之王”,是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第四权”。在资讯不够发达的年代,“客观中立”“新闻自由”历来被很多人认为是西方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和报道规则。但实践证明,在西方,资本、政客与媒体之间存在着明显而又微妙的联系。在资本的掌控和政客的操弄下,西方很难有保障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中立性的土壤。西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实行双重标准,沦为政府和资本塑造舆论的工具与喉舌,已经成为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媒体无论是话题选择,还是报道角度上,都表现出两副面孔,失衡、不客观、失实的倾向性新闻屡见报端。
1.抹黑中国为基本基调。西方媒体就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针对中国的污名化报道,号称新冠病毒是“中国制造”,在新闻报道中不乏“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功夫流感”等字眼。丹麦媒体《日德兰邮报》甚至刊发将五星红旗上的“五星”恶意修改成冠状病毒的辱华漫画,在中方发出严正声明后,该媒体不仅拒绝道歉,丹麦总理竟也诡辩“言论自由是丹麦传统”。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对“病毒实验室泄漏”“病毒中国负责”等阴谋论进行驳斥之后,西方媒体又开始歪曲事实,无耻炒作“中国阻碍调查”“数据不完整”等论调。
2.移花接木炮制假新闻。在回顾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英国广播公司(BBC)依然将疫情与政治挂钩,重新翻炒疫情“中国源头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责任论”,甚至将一段反恐演习视频作为中国防疫部门“暴力执法、侵犯人权”的事实新闻播出。中方要求BBC 就其涉疫情假新闻向中方作出公开道歉,但其不仅否认炮制假新闻的事实,甚至还夸耀自己是“全球最受信任的新闻媒体”。英国媒体炮制假新闻攻击中国“侵犯人权”,却对英国本国严峻的疫情状况视而不见,在新闻报道上“内外有别”。因其“驰名双标”,网友称呼其为“英国偏见公司”。
3.歪曲事实的区别化报道。为阻断疫情扩散蔓延,中国政府果断采取“封城”隔离措施。但同样是关于“封城”的报道,《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是“付出了牺牲人民生活和自由的极大代价”,报道意大利则是“冒着牺牲自己经济的风险在阻止这场欧洲最严重疫情的蔓延”。2021年3 月17 日,《纽约时报》华裔女记者黄瑞黎,以“中国最新疫苗是用仓鼠卵巢细胞制作的”恶毒标题,对中国政府批准上市的第五款新冠病毒疫苗进行极为卑鄙的炒作,迎合美国社会将新冠病毒说成是“中国蝙蝠病毒”的种族主义情绪,煽动针对中国人乃至华人和亚裔的仇视与攻击。
表:西方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双重标准
西方媒体一直标榜追求以客观报道为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新闻专业主义不过是媒体精英社群的标准和理想,与普罗大众之间还存在脱节甚至是分裂,是媒体精英建构的乌托邦。[1]受到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偏见及商业利益的影响,西方媒体有选择性地裁剪事实进行报道,人为制造的双重标准大大消解了新闻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受众看到的新闻只是“表面客观性”或“伪客观性”。
1.政府财团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沦为政治宣传工具。西方媒体一向自诩“新闻自由”,但其实早被金钱政治“深度绑架”。被金钱政治操控的西方媒体,其新闻报道必然代表和反映这些财团所在的阶级利益,成为政府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与思想控制的重要武器。《纽约时报》曾以其“讨伐式报道”在美国公众心中塑造了新闻界监督政府、服务公众的社会角色,但实际上西方国家经常出现的各媒体之间的对立与相互攻击,包括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与指责,不过是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所作出的政治表态。[2]资本利益集团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客观中立的,他们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只不过是为了粉饰他们的双重标准,所谓“客观中立”也只不过是为了一张虚假的面具而已。
2.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灌溉下的媒体偏见。西方国家一直将“西方中心主义”奉为圭臬,强调西方文明完全是其内部发展的产物,西方发明和创造了近现代文明世界,西方社会发展模式是唯一先进的社会发展模式(供世界其他民族模仿的模式)。[3]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不断影响西方媒体,并且必然被隐含在了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中,逐渐形成了对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新闻行业产出有关国家及政治团体偏向性的报道是不可避免的,价值渗透和价值摒弃如影随形,都通过选择自己认同的故事来表现所谓“客观中立”的价值观念。[4]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经验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借鉴,大大冲击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西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所谓道义优势逐渐崩塌,优越感无所凭依,真面目开始暴露。利用语言优势和媒体优势掌控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在涉及有利益冲突的国家的报道中采用双重标准,以偏见和傲慢姿态对待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就成为西方媒体传播的常态。
虽然我国对外国际传播领域采取了诸多措施,也出现了一些爆款网络信息产品,但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西方媒体在传播中的双重标准严重损害了我国国家形象和利益,我们仍需积极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话语权,推动塑造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新格局。
1.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主动引导议程设置,提升国际话语权。在重大国际性的媒介事件中,我国政府和媒体要掌握信息披露主动权,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提高自主设置议题能力,打破西方媒体话语垄断和霸权,以多种传播手段塑造国际舆论环境,牢牢把握话语权。一方面,政府官方渠道发声增强了新闻报道信源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避免信息误读或信息缺失,与其让“小道消息”占据头条,不如官方主动发声。另一方面,中国媒体要善于利用开放自由的互联网环境,制作传播度高的新闻产品与西方媒体报道进行事实与观点的较量,确保中国声音不缺席。针对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中国日报》适时推出调查纪录片《起底外媒抹黑中国套路:新冠数据报道背后的政治游戏》,以事实揭露西方媒体真面目。
2.融入世界话语体系,增进理解,谋求国际共识。我国对外传播要从渠道和内容上针对海外受众进行适应性调整,一是要以西方受众更加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发布相关内容,把中国故事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消除认知和话语鸿沟。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媒体人、民间力量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发表状态、转发、评论等形式扩大传播效果,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草根性”和“反权威性”,破解西方媒体单方发声、自说自话的局面。三是善于利用国际组织,甚至一些西方媒体等作为第三方力量,借力发声,同时要加强对西方媒体传播规律和策略的研究,对西方媒体报道适当脱敏,改善与西方媒体的关系,增进理解与互信,形成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四是研究中西文化和语言中的微妙差异,注重在概念翻译上的准确、传神,避免翻译中的涵义流失,更要避免信息扭曲。
3.坚决抵制抹黑中国的行径,严正立场,实施对等反制。西方媒体不断“妖魔化”中国,导致西方民众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即使在信息公开透明的互联网时代,一些西方民众仍旧难以形成对中国现实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对于西方媒体故意歪曲事实,丑化中国政府形象的报道,我国要迅速做出反应,表明态度,以有理有据的事实澄清真相,破除谎言,谨防西方媒体“带节奏”,还要依法依规对违反中国法律、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西方媒体进行处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报BBC 严重违反我国法律法规,不再允许其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就是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对西方国家双重标准的有力回击。
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还体现在政治、国防安全、文化域、经济等诸多方面。消除误解和偏见,向世界还原真实的中国面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