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晓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阐释:“在工厂车间,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国内学者也有深入研究:肖群忠等认为,工匠的广义理解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杨冬梅[1-2]等认为,一般意义上工匠精神包括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理念、职业认同等,新时代工匠精神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学习借鉴,既是应需而生又是劳动精神的新实现,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各类研究中,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识是[3-5]: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四是专业、敬业,达致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相互补充支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劳动精神支撑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哲学理论基础,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基于劳动光荣的理念而产生的,是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不同实现形式[6-7]。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工匠精神的主体是职工,更强调职工的个体完善,两者内化统一为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8-9]。
从省级工匠评选体系看,辽宁省出台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全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辽政办发〔2017〕32 号) 等三个政策性文件,制定了具体评选办法,明确了“获得国家专利情况、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情况、技术革新情况、其他绝招绝技或突出贡献、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曾获得的荣誉称号、晋升工匠技师情况”等七方面评价标准。
省内市级工匠评选参照省评选标准,结合各市实际确定基本条件(见表1)。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 (沈委发〔2017〕27 号)、《沈阳市实施盛京工匠培养五个实施意见》 (沈人社发〔2017) 141 号),明确“盛京工匠”评选条件;大连市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大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 (大委发〔2018〕34 号),细化“大连工匠”评选条件;抚顺市出台《抚顺工匠杰出科技工作者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工作实施办法》 (抚政办发〔2018〕2 号),明确抚顺工匠每3 年评选一次。总体看,辽宁省基本建立了省市两级工匠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选工作流程在不断完善。
表1 辽宁省及各地区工匠评选体系表
从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看[10],全省三次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02.16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0.45%,第二产业占比40.53%,第三产业占59.02%(见表2)。从全省工匠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指向性非常明确,服务业在逐渐得到重视。从2017 年启动工匠评选以来,省本级和省内各地区共评选各级各类工匠963 人次,其中,制造业、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位列前三,与全省的产业结构、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方向十分契合。
表2 辽宁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与工匠人数行业分布表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双高建设或者示范校建设中,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工匠精神培养等内容融入日常专业教学当中。这一成果应更快速地应用到所有职业院校的教学当中去。各校领导层也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落实省委、省政府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全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要求。只有校级领导高度重视,坚持问题、目标和实绩导向,才能抓好工匠精神培养的组织工作,努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氛围,充分利用世界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平台,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工匠事迹,讲好技能故事,传递匠人心声,才能使工匠精神深入学生心中,工匠培养工作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学校学徒班、“订单班”和“互联网+”远程职业培训等多种教学模式中,聘请企业工匠到校做兼职任教,注重在校企合作中,引入企业制造标准,加大技能大师工作站(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品质,完善职业教育“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方式,打造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将各个行业工匠评价标准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各类评价互通互认,如各级技能比赛成绩、实习实践中的企业评价和日常教学学分互认;鼓励学生参与实习企业技术改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明确予以相应奖励。
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各类校级技能竞赛,以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教育和行业评价为主体,积极参与省级、国家级、世界技能大赛梯次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工匠教育活动,开展与工匠的座谈、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成为工匠的决心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