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鸣
“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继续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降本增效,更高服务生产生活。随着“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按照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在实施“十四五”规划中,现代物流必须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新的突破。
一、全面系统理解“十四五”要求,加快构建物流供应链体系
正确认识现代物流的发展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物流”一词出现了21次,“供应链”出现了14次,“产业链”出现了23次,“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10次,尤其是在“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业繁荣发展”“畅通国内循环”“建设数字中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中,均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物流发展地位和作用空间得到提升。按照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规律,高质量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把握物流发展趋势和方向。“十四五”规划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物流网络、物流系统、冷链物流、农村物流、智慧物流等多个方面,既是近些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果,也是现代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物流体系已经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机组成部分,物流业自身也构建起了完整和高效的服务链条。为充分发挥现代物流服务于“十四五”规划的高质量实施,必须顺应现代物流智慧化、组织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构建我国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
提升物流发展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在服务国内消费规模、国际贸易发展中,物流服务创新发展取得领先优势。“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在服务产业规模发展和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方面,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和能力,使物流发展能力和水平再上一个全新的台阶。要按照制造业发展、消费扩张、流通现代化的新要求,加快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物流供应链嵌入产业、消费、流通的质量,加快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价值创新功能,使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更强,更高服务于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提高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结合,对构成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规模经济的新要求,要求物流降本增效具有全链条性和系统性特征,主要通过物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为产业链供应链降本增效延链补链服务,通过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组织创新,培育发展物流网络规模经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全过程服务成本。需要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枢纽互联互通,构建国家顶层骨干物流网络,为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提升提供強大的基础设施网络条件,承载物流要素聚集和支撑物流服务运行。
明确“十四五”物流发展任务。“十四五”规划实施,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任务。一是要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对国家产业布局发展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支撑的物流走廊功能。二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提高物流与产业发展和消费服务的融合性。三是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消除物流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堵点,提高物流服务分工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尤其是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发展物流和制造业、物流和商贸流通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五是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打通服务国际的物流通道,培育国际物流组织中心。六是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物流应急体系,用制度化的、体系化的应急物流服务应急。七是培育分工协作的物流市场体系,形成统一物流市场进而服务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八是夯实科学完备现代物流发展基础体系,使标准统计、环境、人才成为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保障。
二、努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现代物流发展全新体系
深刻领会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涵。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实质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并积极扩大开放,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领会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有利于明确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尽快明确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新方位,加快形成现代物流发展的全新体系。
扩大需求规模壮大物流市场。我国在14亿人口庞大基数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已经具备4亿多较强消费能力群体的前提下,需要超前准备好物流规模经济发展的条件。按照我国超级经济规模和消费市场规模,战略性推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进程中的强大物流网络建设,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市场纵深大的优势和潜能,培育强大的物流服务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壮大物流服务市场,为物流高效组织和规模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在高效物流服务组织能力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产业链供应链物流服务创新构建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使我国扩大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融入全球化,不断扩大国际物流市场规模,有效提升我国国际物流产业链和服务链。
加快“大循环”国内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重构。要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扩大物流服务市场的方向,从提高国内经济运行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出发,从发挥区域物流系统促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与分工合作深化层面,加快我国基于网络化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重构。一是要积极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为工业互联网、新零售和物流转型升级提供高效支撑和奠定模式创新基础,使“大循环”国内物流供应链重构建立在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的基础之上,提高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重构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遵循和把握物流网络化、规模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快关键物流节点设施和骨干物流网络建设,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提高物流服务要素聚集功能和发挥效率提升、服务增值效能。三是按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降低国内大循环运行成本的要求,加快建设重点物流大通道和打造具有规模物流效率、成本优势的产业走廊,形成全新的服务国内消费的“干支仓配”有机衔接的物流服务运行系统,疏通生产、流通、消费物流服务运行堵点。四是要精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梳理国内国际运输、物流大通道布局,调整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和辐射方向、功能,形成支撑引领国内“大循环”、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的区域物流系统。
提升“双循环”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建设质量。要以国内“大循环”为支点,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能力提升为方向,积极对接和加强“大循环”物流服务系统,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建设品质,为提升我国产业附加值提供强大的国际供应链支撑。一是要利用我國主导的消费品、原材料进口规模优势,转变传统的仅仅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物流供应链建设发展理念,加快基于产业链和强大国内市场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走出去”步伐,确保产业链安全和稳定,不断挖掘产业价值链增值潜力。二是密切我国物流与外向型产业的供应链服务关系,提升服务功能,为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服务创新支持,提高我国产业和物流两个竞争力。三是发挥沿海港口的陆海衔接功能,打造国内国际双向辐射的产业组织、物流服务组织平台,无缝对接国内大循环物流网络系统,为“双循环”高效物流网络构建奠定枢纽衔接基础。四是合理布局和打造航空货运枢纽,以产业空间布局重构和与航空物流服务关系较为密切产业提升发展为双轮驱动,为“大循环”“双循环”下满足高端消费、先进制造业产品辐射提供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功能和能力。五是抓住新零售培育发展机遇,加快内外供应链物流服务网络延伸,培育引领新消费和扩大内需消费的新动能,实现物流服务供需高质量适配。六是加快“大循环”“双循环”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密切金融和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寻求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服务创新和规模扩张新路径。
三、支撑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要素高效配置
找准物流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十四五”规划出台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了51条涉及基础制度、要素市场、市场开放等多个方面的举措,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在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和经济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背景下,强调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既有新意更有深意,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意在于将高质量发展与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意在于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给出的是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资源高效配置方向和方式,对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而言,给出的是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切入点。
提高物流服务体系运行效率。现代物流作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现代流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发展前提。由于我国物流长期处于较为传统的运输、仓储业态竞争发展环境,创新力量在价格竞争为基本模式的物流市场中显得较为薄弱,现代物流应有的战略作用不强,发展形态与发展理念之间缺乏资源高效配置导引。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利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物流发展环境,将打通资源高效配置的“瓶颈”约束,随着我国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大循环”“双循环”物流空间布局逐步走向通道化和网络化,高效物流服务组织将在市场配置资源中得到不同层级高效物流服务网络支撑,从根本上解决物流效率的提升“瓶颈”问题。《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了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畅通市场循环,疏通政策堵点,打通流通大动脉,推进市场提质增效,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市场体系建设方向,为物流业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奠定了制度基础、指明了政策方向。
提高物流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高效率配置物流资源,以便提升物流市场体系建设水平,为生产、流通和消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物流资源配置必须由分散的传统运作向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加快提升基于物流资源配置的发展能力与效率。总结近些年来我国物流转型升级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必须加快物流网络建设才能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和高效配置。为此,需要从提高物流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层面,明确物流网络建设和资源配置的三大方向:一是完善跨区域干线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完成满足构建“大循环”“双循环”需要的联通国内各个区域、密切国内与国际间要素流动的骨干物流网络建设,包括在既有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完善和辐射方向的能力匹配,重构基础设施大通道、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形成支撑物流要素、产业要素高效流动的现代物流网络系统,服务和支撑国内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需要。二是加快城市群高效畅通物流网络建设,按照不同城市群特征和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产业分工关系,形成高效的城市群物流服务体系,为构建城市群内部的高效市场体系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三是提升都市圈物流网络功能,按照都市圈生产、生活高效运行需求,形成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城乡配送有机衔接的多层级一体化运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