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月 吴雪梅 王芳 孙志鹏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以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并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总指数为-191%,就业信心有所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结果,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高校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因子分析 就业信心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快速推进,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新形势下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和高校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求各地方做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如何合理快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摆在国家、社会和学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国内大量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导致目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为就业市场上劳动力供过于求,存在专业不对口、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社会片面追求就业率指标等问题(徐才千,2011)[1]。从外界社会环境和女大学生自身角度研究发现女学生就业难、女性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与女性就业空间少、存在性别歧视、主观能动性不足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着密切联系(孙丽芬,2007)[2]。部分学者认为解决大学生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李晓静,2007)[3]。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影响就业行为,比如有效组织学科竞赛、提供实践机会(刘金荣,2011)[4]。
剔除掉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就业质量的评价以及自身的就业信心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就业信心和就业信心指数的分析研究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多位学者以在杭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王萍[5],2013;周红霞[6],2011;周润娟[7],2015),运用因子分析、AHP、L1范数IOWGA等方法进行研究,部分学者就山东省德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石琼强[8],2014;杨光军[9],2013),还有部分学者研究新成长劳动力(朱莉莉[10],2019)和高职院校(李良进[11],2014)的学生就业信心指数。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贡献,但是国内关于就业信心指数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安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就业的措施和方法。
二、就业信心指数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安徽省十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覆盖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独立学院以保证样本数据真实有效。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有效率达9314%,经过检验问卷信度系数在05以上(结果见表1),表明问卷搜集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描述性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对于获得的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描述和归纳。调查对象来源地方面,3681%的被调查者是本省农村,2239%的被调查者是本省城镇,2163%的被调查者是外省城镇,1917%的被调查者是外省农村。调查对象专业方面,566%的被调查者是经济类专业,1779%的被调查者是管理类专业,1426%的被调查者是理工类专业,812%的被调查者是文法类专业,107%的被调查者是教育类专业,217%的被调查者是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状态方面,其中有324%的被调查者是已经成功签约,求职成功;有453%的被调查者仍然在找工作;有12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选择创业。关于就业难的原因,有38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缺乏能力是导致自己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有4233%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期望过高和大学扩招导致就业困难;还有125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知识与就业要求相脱节。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2837%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能就业,什么工作都可以;有4877%的被调查者表示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才会就业。在就业工资方面,812%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3000元以下,4617%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3000-4000元,296%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最低工资在4000-5000元,1610%的被调查者认为最低工资需在5000元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三)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就业信心和未来就业情况,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旋转,根据运算结果可知,经过四个因子共解释了约80%的方差变异量,通过碎石图(见图1)也可以看出来,在第五个点之后特征值趋于平缓,所以我们选择四个主因子。根据因子接近程度来划分二级指标的归属,通过综合分析各个主因子下属的二级指标,可以将一级指标分别归纳为就业信心、学校指导、社会环境以及疫情影响四个因子。最后根据个各因子的贡献度赋予权重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
通过计算得出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为-191%,就业信心比较不足。其中,被调查者对于自身就业能力信心指数为负值(-788%),表示大学生对于自身工作能力比较缺乏信心,认为求得满意职位的难度较大,较难胜任工作任务;对于合理处理上下级关系也存在不自信的问题;从学校提供的专业课程、就业指导以及实践方面来看,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在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提供就业指导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学校教育信心指数为正值(207%);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经济发展大环境就业信心指数为正数(470%),表明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环境比较满意,国家出台的稳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也减轻了大学生们的压力;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疫情的爆发对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080%)。具体情况见表3。
综上所述,大学生总体就业信心较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仅仅依靠国家、社会、学校提供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就业的关键在于学生。只有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增长经验、提高能力,不断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才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三、提高就业信心的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应届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为-191%,就业信心较为不足。其中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最主要因子;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钩以及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致使高校没有发挥出促进就业应有的作用和功效;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也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本文从学生、高校和国家社会三方面着手,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高校结合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建议。
(一)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多方面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含金量高的比赛或活动,把握增强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可以积极参加“互联网+”等具有实践意义的大学生比赛,或者利用寒暑假、小长假开展社会实践等锻炼实践能力的活动,从而在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的历练对自身能力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精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应届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于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能力与理想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等问题,致使应届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大学生应当及时转变不正当的就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可以胜任的事业单位,先努力提升自己。
(二)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
教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当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工作的结合,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或就业模拟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专业优势,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时高校应充分了解就业现状,根据社会需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放宽学生辅修条件,增加选修课的种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求真务实,提高就业指导专业性。就接受调查的十所高校的就业指导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在“指”而忽视了“导”的重要性,指导工作没有针对性且浮于表面。高校应当深入到学生中,充分了解学生想知道的各种信息,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时的心理辅导等途径来深入就业指导工作,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
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目前,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大学生创业、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开设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因此学校应适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普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为他们创造创业的机会和环境,提高就业信心。
(三)国家防控疫情同时复工复产,坚持稳就业促发展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和政府应紧急出台帮扶国内企业生存的优惠政策和促进就业的方针策略,防控疫情的同时努力复工复产,加大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和经济扶持,稳定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四、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安徽省大学生就业信心有所不足。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及疫情冲击下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下滑是导致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应加强统筹协调,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2]于瑞红,孙丽芬试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李晓静求职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4]刘金荣大学生学习行为与就业信心的关联规则探析——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1(18).
[5]王萍,余绎华本科生就业信心指数测算与分析——基于在杭高校的问卷调查[C].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2013
[6]周紅霞大学生就业信心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7]周润娟,蔡金平,胡长新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组合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09).
[8]石琼强,杨桂元基于L_1范数IOWGA算子的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组合预测模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02).
[9]杨光军灰色神经网络在大学生就业信心指数预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08).
[10]朱莉莉新成长劳动力失业预防现状与策略研究——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6).
[11]李良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4,10(08).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基于就业信心指数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10所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2010378115)阶段性成果〕
〔张鹏月(通讯作者)、吴雪梅、王芳、孙志鹏,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