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程洪野 吕朝凤
摘 要: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乡村振兴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和5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和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乡村振兴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呈现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格局,皖南、沿江和合肥都市圈综合评价水平较高,皖北和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能力较弱。下阶段安徽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和短板,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安徽省 乡村振兴 综合评价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安徽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虽然近年来安徽省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亟须对省内各市及重点区域乡村振兴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摸清各地乡村振兴的优势和短板,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考虑乡村振兴主要指标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方面选取了24项指标,构建了安徽省乡村振兴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生产方面包含人均GDP、GDP增速等10项指标,生活方面包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6项指标,生态方面包含区域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等8项指标。
二、评价方法选取
本文选取评价方法是模糊综合评价中的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设有U={u1,u2,u3,…,un,}是待评价的n个对象集合,V={v1,v2,v3,…,vm,}是评价指标集合,将U中的每个对象用V中的每个指标进行衡量,就可以得到一个观测值矩阵(1):
式中,anm代表第n个对象第m项评价因素的指标值,如a23代表第二个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建立理想模型
将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如GDP增速等;逆向指标越小越好,如农药使用量等。理想方案(2)如下:
(二)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
经过标准化处理,即通过数学变化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的影响,如下式(3):
(三)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
该评价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指标差距较大给予更大权重,相反,给予较小权重,因此我们采取变异系数法,如下式(4):
(四)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模型如下式(6):
若Ft>Fs,则第t个对象排在第s个对象前,即第t个对象综合实力优于第s个对象。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全省16市乡村振兴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计算全省16个市乡村振兴总体评价结果,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8)、各地市统计年鉴(2018)以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统计资料,具体数据见表2。
从综合评分来看,合肥乡村振兴综合能力在全省领先,芜湖其次。合肥优势在于生产竞争力强,芜湖生活和生态竞争力高于合肥。宣城、黄山生态优势明显,紧随其后。滁州、安庆、阜阳和蚌埠因生产优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依次位列前八。淮北、亳州、淮南、宿州等市雖然生产竞争力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生态差距明显,综合能力评价落后。全部16个市的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03494,全省只有合肥、芜湖、宣城、黄山和滁州5市在平均水平以上,其余11个都在平均值以下。可见安徽乡村振兴基础两极分化明显,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
生产竞争力方面。合肥领跑全省,芜湖、滁州、阜阳紧随其后。淮北、池州、黄山由于经济增速不高,对生产竞争力形成一定影响。比较来看,合肥、芜湖、滁州、阜阳、蚌埠、安庆6个市生产竞争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10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合肥市经济竞争力远超第二名的芜湖市,池州、黄山的生产竞争力仅为合肥的四分之一,具体见图1。
生活竞争力方面。宣城市生活竞争力最高,芜湖、合肥、马鞍山、淮北、淮南、黄山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9市生活竞争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宿州最低,仅为全省平均值的41%,生活竞争力排位较低的还有阜阳和亳州,具体见图2。
生态竞争力方面。黄山最高,池州、宣城、铜陵、芜湖、六安、安庆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靠前8的均为江南和大别山区。具体来看,最低的宿州市,生态竞争力评分仅为黄山的十分之一,其他阜阳、亳州、蚌埠等皖北城市生态竞争力也较低,具体见图3。
(二)全省重点区域乡村振兴综合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计算得出全省5大区域的乡村振兴生产、生活、生态竞争力和总体评价结果,其中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宣城市、铜陵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长江(安徽)经济带包括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皖北地区包括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皖西大别山区包括六安市、安庆市。具体数据见表3。
从整体看,安徽乡村振兴综合能力呈现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格局。皖南、沿江和合肥都市圈综合评价水平较高,皖北和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能力较弱。产业兴旺方面,长江经济带是安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区域,皖西大别山区由于基础差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生产能力较弱;生活富裕方面,长江经济带、皖南地区和合肥都市圈都较好,皖北和皖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尚有较大的挖掘潜力;生态宜居方面,皖南地区生态竞争力更优,皖北居后。
皖南地区。生态竞争力最强,综合评价水平在全省处于首位,乡村振兴的基础较好。但是由于皖南地区耕地面积较少,农村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为薄弱。农村三产融合是其乡村振兴的方向和重点任务。
长江经济带。生产、生活竞争力均排名第一,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良好。但该地区生态竞争力较为薄弱,沿江区域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区域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该区域乡村振兴中,在大力推进产业兴旺的同时,要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合肥都市圈。生产和生活竞争力略低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竞争力高于长江经济带,是全省乡村振兴基础较好的地区。该区域中,省會合肥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其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村三产融合条件好,乡村振兴基础能力较强。该区域乡村振兴中要注意发挥合肥的带动辐射作用,着力提高区域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皖西大别山区。生产和生活竞争力的排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竞争力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五个区域排名靠后,仅高于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工业化率等指标在五大区域中均为最低;同时,城镇化水平也不高,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振兴的基础能力不强。该区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全方位发力,发挥生态优势作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促进生态宜居质量提高。
皖北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竞争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振兴的基础能力在五大区域中最为薄弱。农业大而不强,农业竞争力不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力薄弱,农村收入水平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难度大,生态竞争力水平最低。该地区乡村振兴要大力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做大做强产业带动生活、生态水平提高,力求走出一条“产业振兴”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9-26
[2]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Z].2018-02-13
[3]中共安徽省委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 2020-12-01
[4]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18
[5]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8-03-08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9D003)阶段性成果〕
〔王斌(通讯作者)、程洪野、吕朝凤,安徽省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