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

2021-05-24 09:56李海琴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

李海琴

摘 要:随着我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建设发生主次易位,国内大循环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增长更加倚重国内市场、本土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建议我国从优化供给水平和扩大有效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加快推动国内大循环建设。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供需匹配;扩大内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两会、企业家座谈会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国内大循环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国际大循环曾一度占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但随时间推移,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其弊端逐渐突出显现。立足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放眼未来,我国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

一、发展模式变迁: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具有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但是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制度规则和营商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亟须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制度。王建(1988)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红利,国际多双边合作和跨国贸易高速发展,我国采取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牢牢抓住了战略发展期,后发优势明显,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垂直分工中多以负责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二是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部分核心产业链和供应链缺乏自主控制权,不利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本土企业创新动能不足,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强;四是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差异扩大,需求存在不足,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五是国际收支存在不平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需要发展更高质量、拥有较强自主可控性的国内大循环,挖掘国内大市场需求潜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使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2011)指出,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是破解美元霸权和应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危机的根本性措施。

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国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模式,是我国立足于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结合本国当前阶段的发展特征,做出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经济或将陷入长期衰退

近年来,国际单边保守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经济全球化遇到回头浪,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大国博弈对抗等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低迷将大概率演变为长期衰退。在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新冠疫情冲击供应链稳定和产业安全、贫富差距加大滋生民粹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多国对本土自主生产能力不足和对我国的过度依赖等问题进行反思,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调整,部分产能转出中国不可避免。面临日益严峻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利用和培育好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推动释放国内消费和投资内需潜力,成为提升我国经济韧性、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经济发展“内循环”重要性日益提升

我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2019年我国GDP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1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左右。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23%,是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来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国内需求,其中消费位居首要地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多年位居首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国,消费品市场规模与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零售及餐饮业销售额相差仅为43%。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目前拥有超14亿人口和12亿户以上的各类市场主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较强,对外部的依赖逐渐降低。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点6517%下降至2019年的不到33%。此外,我国持续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攀升,为企业在我国扎根发展创造良好土壤。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上年提升15位。

(三)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优势与挑战并存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优势地位明显。根据联合国数据,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35%,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程度较好。然而,我国仍然有一些重点环节受制于外:在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处于劣势参与地位;石油、天然气等核心战略物资的对外依赖程度较大;大豆等农产品进口结构较为单一,农业贸易企业在农产品定价方面缺乏国际话语权;在高端芯片、光刻机等一些重点领域的科研技术实力相对滞后,本土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薄弱,存在“卡脖子”现象等。

三、政策建议: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须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建议我国从优化供给水平和扩大有效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以需求牵引供给,增强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

(一)优化供给水平,加强国内大循环支撑

提高供给质量,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一是升级商品供给质量。鼓励企业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推進“品质革命”,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品牌发展之路,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中国“质造”。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大力推广各地名优特商品。鼓励代工企业创立品牌,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支持大型电商交易平台开设国货精品专馆,支持大型连锁商业实体开设国货精品专柜。加强国产品牌的宣传推广与市场营销力度,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中国品牌形象。二是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支持餐饮、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企业提供优质的多样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自身行为,满足民众服务消费需求。加快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业,支持社区零售、社区养老、社区餐饮等发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提升服务居民便利化水平。以步行街、特色商圈为核心,打造文化娱乐、餐饮购物集聚区、示范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夜间旅游产品、文化演出,丰富夜间消费供给。

提升供给效率,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一是推动流通引导生产。鼓励流通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精准刻画消费者群体画像,分析消费者的实际和潜在需求,引领生产企业进行智能化、定制化的柔性生产制造,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外包,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等综合服务商,鼓励各行业搭建提供交易、金融、物流配送、品牌培育、营销推广等服务的供应链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协调共享,促进产销一体化发展,提高各环节响应速度和供给效率,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从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升我国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优化供给结构,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保障。一是优化进口品种结构。适度增加国际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降低进口关税,利用好进口博览会及其他各类展会,适度扩大进口规模,增加中高端国际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优化传统能源、粮食等战略性重点产品的进口结构。推动重点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提前做好应急保障预案,减轻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进口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二是保障关键领域供给。确保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供给,提升对核心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以美对我出口管制清单为导向增加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突破“卡脖子”短板。进一步推动产业开放,扩大外商投资范围,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多渠道引进全球先进技术。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促进居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优化完善连锁便利店布局,做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小店经济,保障居民就业和收入,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做好农产品、医疗用品等必需品的保障工作,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和应急预案。培育一批大型跨国农业贸易企业,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定价的国际话语权。保障能源供给,提升新能源供给比重。完善新能源设施,提高核能、太阳能、风能供给比重,大力发展国内清洁煤产业,降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提升关键资源自主可控能力。

(二)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国内大循环动能

挖掘消费需求,形成国内大循环“牵引力”。我国最终消费率相对较低,提振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和吸引投資,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推动征收资产税、房地产税,对低收入人群精准发放消费券,进一步落实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范围,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增强其边际消费倾向。二是稳定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鼓励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为这两个群体开放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发展灵活就业、零工就业的模式,支持大学生去基层就职锻炼,发展共享用工,保障其消费能力。三是提振汽车、家电等重点产品消费,推动以旧换新发展。鼓励各地开展促消费购物节,逐步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鼓励居民进行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鼓励小家电、健康家电、绿色家电等产品销售。逐步放开公积金使用限制,鼓励居民灵活利用住房公积金,用于汽车等重点产品的消费。

扩大投资需求,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一是推进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消费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放开新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规范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二是加强推动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扩大产业投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培育区域核心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产业投资,支持都市圈周边城市承接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推进各类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三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扩大中西部地区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吸引东部地区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迁移到中西部,打造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闭环。

参考文献:

[1]王建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N].经济日报,1988-01-05

[2]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根源与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3):138-145

[3]江金权把握构建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N].学习时报,2021-01-25

[4]张威提升我国全球供应链竞争新优势[N].经济日报,2020-06-17

[5]姜照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外资,2020(13):68-70

[6]姜照后疫情时期金融如何支持小店经济发展[J].银行家,2020(04):26-27

(李海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政策分析
基于扩大内需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论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浅谈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个人税收负担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引导消费扩大内需的思考
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