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4 06:30高原
科技风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VR技术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现状分析,深入研究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开展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将VR技术融入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构建中,并结合VR技术的特点,总结归纳VR技术与高校教学和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融合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构建;VR技术;河南省民办高校

1 VR技术概述

1.1 VR技术的概念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简称,是利用高速计算机系统构建的一种集3D摄影、虚拟成像技术于一体的三维立体图像,并通过这种三维图像来模拟虚拟环境的一种现实虚拟技术。该技术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是触觉进行感官刺激,使用户拥有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VR技术除了强大的感知系统外,其仿真系统也明显优于传统计算机辅助系统,既可以虚拟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实现多感知的信息交互,还可以虚拟人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物质,使用户收获不同于现实的体验和反馈。

1.2 VR技术的分类及特征

VR技术的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分别是: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及构想性(imagination),因其首字母都是I,又称3I特性。

1.2.1 沉浸性

沉浸性是VR技术中最主要的特性,同时也是用户体验VR效果评价标准之一,所谓沉浸,是指用户完全沉浸在VR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通过对用户感知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刺激,来营造超仿真的现实氛围,从而使用户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共鸣,达到身临其境的用户反馈。

1.2.2 交互性

VR技术的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自身实际行动操控虚拟环境中的事物,达到与虚拟环境中物体和场景的交互,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反馈[1]。它主要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触控等形式来发出指令,使虚拟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当用户伸手去抓握虚拟环境中的某一物体时,不仅人手有抓握物体的触感和重量感,物体也会随人手摇摆的幅度进行相应的移动。这种自然交互更加巩固了用户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情感联系,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现实世界,还能够收获不易于在现实中体验的感受和经验,从而提高人们对事物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1.2.3 构想性

VR中的构想性也称为自主性或想象性,构想性是指VR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户可以依靠主观能动性在虚拟环境中创造客观世界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出现的环境或場景,通过VR技术可以使人类跨越时间、空间以及生理上的界限,去探索更多现实中不能够实现的领域,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创新能力。这也是VR技术应用的目标。

1.3 VR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智能化教育,国家发展和改革教育委员会及国家教育部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大力支持各类学校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鼓励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开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构建未来教育教学的新模式[2]。这些指导意见为探索虚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使得一些高校和教育者开始了将VR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尝试将VR技术应到了思政课程中,台北医学大学成立VR解剖教室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教学体验。对“VR+教学”的研究,为传统教育开拓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同时也是未来新教学时代的改革手段,更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发展现状

2.1.1 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在国家大力推行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各个省级地方也在不断加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几年来,河南省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纵观全省乃至全国,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更多的是在如何保护传统的物品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重物质轻技艺现象严重,对其传统技艺传承方面的保护工作不够,很多技艺已濒临消失。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商家利益至上,一味地对传统手工艺大批量快速生产,致使产品粗制滥造,降低了产品的品质,失去了原本传统手工艺的精致。其次,产品创新不足,目前这种传统手工艺企业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上,都缺乏创新意识和现代意识,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缺少市场竞争力[3]。

2.1.2 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

目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在这些传承人中,大多都年事已高,传统的技艺大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教的传教形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静下心来花费时间和经历来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从而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和日渐减少的现状[4]。另外,由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大多数传承人都是民间艺人,学历都相对较低,无论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在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传承人的思路不够活跃,创新度不够,很难与现在的市场趋势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停滞不前的状况。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方面,也亟须高学历人才的加入。

2.2 河南省民办高校融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必然趋势

高校在培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优势,推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学历,高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打破传承人老龄化的窘境。高校作为理论基地,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丰富的资源配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理论支持和保障,与传统的传教方式相比,高校更具备培育科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优势。

2.3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高,当下年轻人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这些传统技艺,对其关注度越來越低。应该鼓励将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技艺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去,鼓励和支持高校组织相关的学习和参观活动,支持有关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材编写。从而激发年轻人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特别是民办高校,更加注重人才与企业和社会的结合,使得高校对学生文化及艺术情操的培养有所忽略。很多高校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大多针对艺术类学生,限制了学生第二专业的学习发展。匮乏的师资阻碍了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的设置。目前河南省高校中没有安排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的教师,这也是目前高校开设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遇到的难点。

3 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构建中的应用

3.1 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调研环节中的应用

一方面,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的是基于文字描述和文件保存的阶段,虽然保留了部分录音录像,但也因年代过久,出现了难以修复的问题,对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另一方面,河南省大多数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分布在非遗村落,地理位置不集中,交通不便利等问题,为高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的调研考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VR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这些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全新的更为长久的、且富有特色的数字化内容,它利用计算机大数据手段和三维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将现实场景植入虚拟情景中,更能够将已逝去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原,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使这些技艺类遗产瞬间“活现”眼前,从而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全面的调研平台。

3.2 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师资匮乏的问题,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1)校内师资在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更多的是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对相关的技艺仅仅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或短期培训,很难达到传统艺人的技术境界。(2)邀请传统艺人进行授课,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举办,过于形式化。VR技术能够很好的构建符合教学的场地、环境、设备和工具的虚拟教学环境,并植入三维传统艺人教学操作动画,学生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直观的看到老师演示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置身在这个虚拟教学环境中,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降低教学成本。

3.3 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时,往往会受到实践场地、实践设备昂贵以及实践材料消耗大等条件的限制,例如汝瓷、洛阳唐三彩的上釉需要专业的窑厂进行烧制,在民办高校建立窑厂难度很大,无论是资源还是资金成本都非常高。另外,像陶瓷上釉、皮影、烙画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操作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在制作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失败率,反复的实验一方面造成了实践材料消耗较大,另一方面重复的工作会大大地降低工作效率。VR技术的融入,既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实训基地和实践设备,仿真模拟实训环境,能够更好地开展操作复杂、成本高、周期长的技艺类实践课程,大大地增加了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的机会。同时VR技术的自由化应用能够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实现反复的、无危险的情景式实践教学环境,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安排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3.4 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互动环节中的应用

VR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的特点,且在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对用户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且使用户得到动态的反馈,较好的动态人机交互,能够使学习的沉浸感得到提高,使学习者一直处于环境中的角色,而不是单纯“听”和“学”。从而调动了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例如在介绍唐三彩的历史起源的时候,可以通过VR技术建立的虚拟情景,使学生进入唐代去感受当时唐三彩的魅力,这种三维加时间的四维虚拟环境,不仅能够实现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和实践,还能够穿越过去探索和总结经验。相比二维,更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VR技术还可以构建虚拟展厅,当学生完成课程项目,也可以通过虚拟展厅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们共享作品,从中总结经验、开拓眼界,从而有效地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

4 总结

VR技术与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一方面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新领域和新技术,对民办高校软实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河南省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拓了新的思路,使传统非遗更加迎合现代高速发展的时代,真实的沉浸式体验,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对年轻人在传统文化学习和认知上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金铭.VR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东数字化博物馆为例[D].山东大学,2018.

[2]逯明宇,王敏.“新一代虚拟现实+高等教育”生态圈的构建.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5):3238.

[3]贾志远,张瑞,牛佳佳.河南省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转型模式研究.创新科技,2018(4):1013.

[4]王艺.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南北桥,2018(2):107.

[5]邢丽梅,缪冬旦.“R+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传播研究——基于苏南地区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现状调查,新媒体与社会,2017(2):277293.

[6]蔡梦虹,VR技术在非遗传播与传承中的运用——以潮州非遗为例.记者观察,2018(24):3839.

课题:课题来源: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名称:VR技术在河南省民办高校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构建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ZDJH388)

作者简介:高原(1988—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VR技术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ESP课程体系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VR技术现况及其未来对游戏设计的影响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VR(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影响研究
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
动画技术在室内设计表现中的新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