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是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其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重点在于“找”,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簡单的数学规律。为了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组活动,并在我班进行了试教。
活动一:
课堂伊始,教师以游戏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个游戏。请伸出你们的一只手,我们每两根手指夹1根小棒,你的一只手一共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们纷纷动手忙活开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举起来,几乎是异口同声
生:四根小棒。
师:对,我们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4个空挡,这样我们一只手就能夹住四根小棒。
学生的反映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下,教师很成功地由“夹小棒”的活动引入课题。
师:手指5个,空挡4个,手指数比空挡数多1,空挡数比手指数少1,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兔宝宝家去看看吧!
这样,教师引领着学生由游戏转入到例题的教学,再从例题中找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学生已觉得轻而易举了。
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活动让学生从简单的游戏中自己去发现规律,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活动二:
在教学例题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及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也有同学能归纳出: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于是教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来进行验证。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呢?取出你们的小棒和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说明这样的规律呢?活动过后,教师提问。
师:你们是怎样摆小棒和圆片的呢?
生:我把小棒与圆片间隔排列。两端摆的是小棒,中间摆的是圆片。
师:这样摆放的小棒和圆片各有几个呢?
生:6根小棒,5个圆片。
生:我也是这样摆的,我摆了10根小棒,9个圆片。
师:有不一样的摆法吗?
生:我是把圆片摆在两端,中间摆小棒。我摆了8个圆片,7根小棒。
反思:
此次活动是为了验证同学们所发现的规律。对于由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很希望能通过实验成功地得到肯定,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任务也完成得很好。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注意到让学生去处理实验过程,小棒与圆片的位置应该怎样摆放,由此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能理解这一规律。学生很快意识到要使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样的话就有两种实验方法:1.小棒摆两端,圆片摆中间。2.圆片摆两端,小棒摆中间。
活动三:
师:同学们,现在我想请五名男生到前面来做游戏。
指名五位男生到前面排成一排。
师:我现在想请几名女生也来参加游戏,但必须男、女生间隔排队,每两名男生中间站一名女生,需要几名女生来参加游戏呢?
生:四名。
指名四位女生,自己排到队伍当中去。
师:现在我们要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你们看还符合我们刚才的要求吗?
生:不符合,刚才排第一位的男生和最后一位男生靠在一起了。
师:所以我们现在还需要……
生:一名女生参加游戏。
再指名一位女生,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排好队。
师:现在我们就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了。怎么现在排队的男女生一样多了呢?
生:因为他们围成了一个圈。
生:前后两名男生围在一起,就多了一个空挡。
师:对了,那么也就是说当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时,两组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话,数量一样。
反思:
活动设计由先发现的规律作铺垫,学生已经能很好地运用已学过的规律了,能给男女生排好队。然后让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后发现问题,有两名男生靠在一起了,不符合一一间隔的要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也很快地找到了原因,发现了另一个规律,学习效果很好。
深层反思:
我们的数学课不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要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一些有趣且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吸引学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我们教师只有多研究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再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活动,并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从而喜爱数学。
湖北省孝昌县花园镇农庄小学 徐继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