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玉,张玉青,韩冰
(1.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女一病区,山东淄博 255100;2.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男二病区,山东淄博 2551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躁狂和抑郁,其中抑郁症状最常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该病患者有较高的自杀率和致残率,且该病极易复发[1]。 疾病本身、社会歧视及他人排挤等因素会给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带来强烈的病耻感,加重其负性情绪,不利于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对患者康复不利,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常规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对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有肯定疗效,但尚缺乏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措施。 该研究以该院2018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80 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病耻感心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积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0 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诊断标准;表现为明显抑郁症状。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者;原发性抑郁症者; 经评估患者有高风险自杀倾向者;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患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对各种量表调查不配合者。 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两组,每组 40 例。 观察组: 男 21 例 (52.50%), 女 19 例(47.50%);年龄 23~62 岁,平均(41.76±9.43)岁;病程1~8 年,平均(4.52±2.38)年;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 54~69 分,平均(59.72±6.35)分;文化程度:小学 5 例(12.50%)、初中 7 例(17.50%)、高中 11 例(27.50%)、中专 7 例(17.50%)、大专 6 例(15.0%)、本科 4 例(10.0%)。 对照组:男 23例(57.50%),女 17 例(42.50%);年龄 24~60 岁,平均(42.47±8.65)岁;病程 1~9 年,平均(4.63±2.25)年;SDS 评分 54~68 分,平均(59.36±6.47)分;文化程度:小学 4 例(10.0%)、初中 6 例(15.0%)、高中 12 例(30.0%)、中专 6 例(15.0%)、大专 7 例(17.5%)、本科5 例(12.5%)。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SDS 评分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精神病常规护理,包括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工娱疗法、自理能力训练、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病耻感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评估: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首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入沟通,评估患者的病耻感程度, 分析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家庭背景,帮助患者分析产生病耻感的原因,与患者共同制定针对病耻感的心理干预措施。(2)积极心理干预:①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积极情绪及积极应对方式对改善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纠正患者对情绪障碍与疾病产生、发展及预后关系的错误认知,重塑正确观念。 4 周治疗过程中一共干预 2~3 次, 每次 20~30 min。②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学习正念冥想训练,带领患者在静卧放松状态下,冥想自己置身于蓝天白云下、漫山红叶中、雨后丛林等心旷神怡的场景中,引导患者关注当下,放松情绪;引导患者接受音乐疗法,按照自己喜好欣赏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激昂奔放的戏曲;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暗示。有目的地借助与其他医护人员、病友交谈时,夸赞患者动手能力等长处或优势,并让患者听到或发现, 从而帮助患者找到自信心,引导患者逐渐走出病耻感。 每周干预3~5 次,每次20~30 min。 ③主题谈话:在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与其进行主题谈话,引导患者回顾以往在生活、工作及学习中曾经取得的成绩,或令人愉快的回忆, 鼓励患者将令人愉悦的主题内容分享给他人,也可指导患者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记录主题内容,增强患者获得感及自我存在感。 住院期间共干预2~3 次,每次20~30 min。 ④社会支持: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及情感支持,构建家庭支持系统,引导患者逐渐融入家庭生活,尽可能让患者参与家庭事件决策、从事力所能及家务劳动;指导患者同事或朋友或社区人员,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参与聚会、讲座、社会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⑤同伴支持:请康复效果较好的同病种患者通过文字或录制语音分享个人培养积极情绪的心得体会,鼓励患者积极模仿同伴正性行为。 每例患者至少提供1 次同伴支持。
两组患者均干预4 周。
(1)积极情绪:干预前、干预4 周后,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3]中的正性情绪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积极情绪,该量表包含了自豪的、热情的等10 个体现正性情绪的形容词,每1 个形容词后面有5 个答案,评分标准:几乎没有为1 分;比较少为2 分;中等程度为3分;比较多为4 分;极其多为5 分。正性情绪评分高表示个体处于精力旺盛、积极的情绪状态,正性情绪评分低则表示个体处于情绪淡漠状态。
(2)应对方式:干预前、干预4 周后,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4]评价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2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评分范围0~50 分,评分越高,表示相应量表应对方式越强烈。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的正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两组的正性情绪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正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正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t 值 P 值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21.68±5.64 21.39±5.71 0.229 0.714 30.59±6.83 27.46±6.25 2.138 0.043 6.362 4.535 0.000 0.000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周后,两组患者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多处于被歧视的状态, 进而形成患者自身主观负性情绪体验,即病耻感,导致患者更加情绪化和偏执化[6]。 研究显示,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较高的病耻感,应对方式明显消极,负性情感体验更加明显,严重影响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7]。因此,寻找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病耻感,对培养患者积极情绪及应对方式、改善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的时间大约是躁狂发作时间的3 倍,表现为严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状态[8-10]。该研究中,首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耻感程度进行评估,并帮助患者分析产生病耻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主题谈话、家庭支持及同伴支持等一系列针对病耻感的干预措施。认知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错误认知,重塑正确观念,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培养积极情绪[11-12];主题谈话能够引导患者从回忆中寻找自我价值观,树立积极信念;家庭支持能够通过家属帮助患者融入家庭生活[13];同伴支持可通过榜样效应或示范效应,引导患者积极模仿正性行为[14-1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上述措施可发挥集成作用,引导患者淡化病耻感,缓解负性情绪,逐渐培养和强化积极情绪。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积极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病耻感心理干预有助于培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积极情绪。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或环境变化时而采取的符合自身情绪及思维习惯的应对策略[16]。负性情绪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选择积极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长期的负性情绪导致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偏移,患者多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7-18]。 该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集多种心理干预措施于一体的病耻感心理干预,增加患者积极情绪评分,为患者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病耻感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的养成。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积极应对方式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消极应对方式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26.83±5.87 26.59±6.13 0.179 0.785 32.67±5.74 29.76±6.52 2.119 0.044 4.499 2.240 0.000 0.039 32.43±6.75 32.82±6.31 0.267 0.675 27.05±4.62 29.57±5.79 2.152 0.042 4.160 2.400 0.000 0.037
综上所述,病耻感心理干预有助于培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积极情绪, 养成积极应对方式,对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病耻感心理干预涉及到的方法较多, 如正念冥想训练、认知行为干预、积极心理暗示等,如何有效整合多种心理干预措施, 最大化发挥病耻感心理干预效果,还需要后续深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