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2020 年11 月14 日,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举办“神话学与反种族主义”高端论坛,暨两部新书的发布——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中文译本第一版①[英] 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图1)和与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第二版②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图2)。策划“神话学与反种族主义”这个论题,为的是给2020 年这个不太平的年份,留下某种永久的学术纪念。
图1 《黑色雅典娜》中文译本第一版
图2 《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第二版
种族主义是一种以自我种族为中心的偏见话语,认为人类群体彼此之间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造成优劣高下之分,并据此认为自己所属的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
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种族主义形成于19 世纪,可以看作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毒瘤,200 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屡屡发作,也是当今时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系数的主要威胁。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目睹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灭族屠杀惨剧,应该不会忘记种族主义价值观直接导致战争和屠杀的历史教训。正是在战后时代,出于对二战爆发的纳粹意识形态根源的深切理论反思,催生一批具有极强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或有人以为中国境内只有为数极少的犹太人,也没有遭遇过德国法西斯的灭绝犹太人的血泪史体验;但是中国人民不会轻易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同类法西斯罪行,并且每年都要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数十万同胞之冤魂。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人称为“东亚病夫”或“支那人”,其措辞中隐含的种族主义蔑视心理,昭然若揭。
本论坛首先要效法钱学森之问,发出我们的追问:为什么中国学界,学者人数众多,却没有人写出像《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这样的警世大著?该书作者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原籍波兰,在反犹太运动中被解职和驱逐,流亡英国,以50 多部著作跻身于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列。鲍曼对现代性社会制度之合法性的大胆质疑,充分继承着19 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质疑精神,也给《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的写作带来重要启迪。这部书的写作属于2002 年立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新世纪全球文化格局与中国人文建设”子课题。
在全球反种族主义浪潮日益高涨的2020 年,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举办这次“神话学与反种族主义”专家论坛,其宗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时代留下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危害,尤其是要反思鸦片战争背景下发生的西学东渐运动,100 多年来遗留在中国现代教育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迄今为止,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任何规模性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反思批判举措,而国际的学术史上已经出版里程碑式的著作,非常值得借鉴。
20 年前,笔者从西方文化自我再寻根的意义上,聚焦到人类学的《金枝》和后殖民批判的《黑色雅典娜》。20 年后,本论坛再聚焦的是:贝尔纳的《黑色雅典娜》(1987),德里达与罗伯特·扬的《白色神话》(Robert Young,White Mythologies :Writing History and the West,1990)。
前者认为,西方文明发生的根,不仅在希腊半岛的城邦,也在西亚和北非的更早文明;后者更尖锐地指出,由于帝国主义霸权话语的作用,迄今为止的世界史是欧洲中心主义支配下的白人征服世界的神话史。未来的世界史,有待于觉醒的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共同参与。
本论坛的策划,围绕《黑色雅典娜》在中国学界的传播史而展开,其3 卷5 册中文全译本在2020 年之春的抗疫语境下问世。笔者早在20 年之前就向国内引荐这部英文著作的第一卷,发表了评论文章《从〈金枝〉到〈黑色雅典娜〉》,之后在2009 年拓展为专著《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①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并在2020 年得以再版,这就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叶舒宪学术文集”之一。
该书对当今的全球化社会提出风险预警式的判断,最大的风险有两个:瘟疫和战争。瘟疫的罕见大流行,出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失衡;战争的起因,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失衡;其导火索,往往是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
回顾2020 年,瘟疫和战争这两大阴云笼罩全球,人类遭遇到的社会危机是前所未有的。走出危机的希望,除了公共卫生方面,也必然包括思想文化领域对抗政治病毒的严肃斗争。当某大国领导人公然宣称“某国优先”的处世态度时,其逆全球化的表态背后有一条潜藏的逻辑,这和二战发动时的“日耳曼族优先”逻辑,何其相似也。
人文学者如果面对这些严重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病毒而视若无睹,无动于衷,那就会有失职之嫌。在“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VS 国际主义”的二元对立中,马克思主义者毫无疑问始终站在国际主义一边,并将解放全人类作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
为何说种族主义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观念毒瘤呢?这要从战后涌现出的这一批坚定的反殖民立场的思想者说起:
1.《黑色雅典娜》。作者在“前言与致谢”中透露:自己写作这部书的故事,足以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有趣个案。其个人教育背景是英国的中国学,即我们说的西方汉学。为什么一个即将冉冉升起的汉学家,其父亲还是李约瑟的密友,他自己也在大跃进年代来北京大学学习。却在后来完全放弃了中国研究,转向犹太历史研究呢?他隐约暗示的原因是,他自己就有犹太血统。在研究中他意识到,犹太史需要和埃及史、近东史相结合的视角。这样的视角转换,给自己带来重审希腊史渊源的新课题。
《黑色雅典娜》中译本序和《白色神话》作者一样,在反讽的贬义词意义上使用“神话”这个术语:
但很久以后,古希腊人在历史编撰上深深陷入19 世纪北欧制造的“神话”中,这一神话使得他们迥然相异于他们南面和东面说闪米特语和埃及语的文化。①[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郝田虎、程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第2 页。
本文开篇已经说明,种族主义作为一种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兴起于19 世纪。贝尔纳为何要点明现代西方史学“在历史编撰上深深陷入19 世纪北欧制造的‘神话’”?他之所以在书中尖锐批评所谓“雅利安模式”,难道与德国纳粹标榜日耳曼民族代表纯种雅利安人的种族主义偏见之间没有因果关联吗?
我们先看看这部书目录中的小标题:
第1 卷:
· 作为“进步”的欧洲
· 种族主义
· 19 世纪初期的种族主义
· 古埃及人是什么肤色?
· 反犹主义
· 20 世纪的雅利安主义
第3 卷:
· 雅典是赛斯的一个殖民地?
这些小标题已经清楚表明作者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和态度。按照贝尔纳的看法,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编纂,有意地切断了古希腊历史与西亚北非历史的有机联系。而《黑色雅典娜》的副标题,就是《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这个副标题的中译文,若能在“古典文明”前加上定语“西方”或“古希腊罗马”,就会更加意义精确。为什么这位具有犹太血统的英国白人学者,要为西方文明起源的人种肤色问题,大做翻案文章呢?
根据考古新发现的材料,揭示出孕育希腊文明的整个地中海文明的复杂脉络,这和中国学者在20世纪后期以来对中国文明寻根的考古学新认识,如出一辙。中国考古学界针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孕育出华夏文明国家的传统旧观念,重新提出一种称为“满天星斗”的理论模式,以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为代表,这和《黑色雅典娜》面对整个地中海文明为西方文明再寻根到西亚和北非的做法,有异曲同工的对照之妙。在此基础上,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团队更进一步,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理论范式,于2018 年提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的重要新命题,在2019 年再提出“万年中国”说,给华夏文明的寻根的大课题带来另一种新思路。
2.《白色神话》。原为法国思想家德里达1972 年发表的长篇论文当代标题。18 年后,后殖民理论的宗师罗伯特·扬借用这个题目写出专书。在德里达和罗伯特·扬二位理论家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犹太人的特殊历史命运都是始终挥之不去的。为什么两位作者要非常勇猛地批判攻击西方文明引以为自豪的核心价值观呢?莫非他们的个人出身和撰写《黑色雅典娜》的贝尔纳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3.罗伯特·扬《白色神话》。对于上面的问题即使没有正面回答,也至少提供了解答的线索。其第一章“白色神话”开篇,是从追溯当代法兰西国家的后结构主义之历史背景入手的。一般的认识是上溯到1968 年的“五月革命”,而罗伯特·扬则认为更重要的关注点是被法国殖民的非洲北部国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且看,一场反叛欧洲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如何牵动当代学术思想的敏感神经。其第一页引述如下:
在这个方面,意味深长的是,除了其他人之外,萨特、阿尔都塞、德里达及利奥塔都或者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或者个人卷入了那场战争事件。不过,让我们从海列娜·西苏的著名描述开始,这是一个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犹太女孩对于那个时代的成长记忆:
我看见白色的(法国人)、上等的、有钱有势的、文明的世界怎样将自己的权力建立在对于底层的压迫之上,无产阶级、移民工人、没有好“肤色”的少数民族,突然变得不可见了……
历史的常识是:存在着两个种族,即主人和奴隶。①[英]罗伯特·扬:《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赵稀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 页。
这位犹太裔女性思想家海列娜·西苏,从自己早年的殖民生活经验中,解读出黑格尔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她所面对的压迫形式众多: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她能够成为当代思想界最激进的女性主义学术代言人之一,绝非偶然。
不彻底解除此种主人与奴隶关系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压迫,被奴役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此处需要链接另一位非洲裔法国思想家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一书中的论断:
一切被殖民的民族——即一切由于地方文化的独创性进入坟墓而内部产生自卑感的民族——都面对开化民族的语言,即面对宗主国的文化。被殖民者尤其因为把宗主国的文化价值变为自己的而更要逃离他的穷乡僻壤了。他越是抛弃自己的黑肤色、自己的穷乡僻壤,便越是白人。②[法] 弗朗茨·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年版,第9 页。
法农所论说的这个道理,对于一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应该都是有效的。因为他们都面临着改变殖民主义世界观和本土文化再自觉的难题。若不经历一场彻底的解殖民化的再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带来的殖民心态。近代以来中国建立的最早一批大学,都是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列强殖民化背景中孕育的。庚子赔款成为某些一流高校诞生的条件。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高等教育中还没有规模性的解殖民批判运动。欧洲中心主义观念也没有得到严肃的清理。多数人按照习以为常的惯性,在学术实践中不自觉地复制生产着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外来殖民话语。以100 多年来中国文学史编撰的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范式为例,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诗歌与散文二分的文类范式。但是所有的文学史编写都不加分析地套用这个反映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二分模式,结果就将完全出于口传文化语境的《论语》错误地当成圣人孔子写下的散文!殊不知《论语》根本就不是出于孔子的手笔,而是其孔门弟子的再传弟子,在战国时代竹简书写出现之后的才被追记下来,成为文字文本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著名中国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让3000 名演员再现孔门教学的壮观景象,每人手持一部竹简书《论语》并高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迎词。这是完全弄错时代的误导和误判,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所发掘的竹简,还没有一片是属于春秋时代的。换言之,孔子所处春秋时代还不存在私人著书立说的媒介条件。《论语》这两个汉字都从“言”,即口说的意思。《论语》文本中也充斥着“子曰诗云”的口头文化之鲜明标记,却被殖民化语境中西学东渐带来的学术误导作用,变成所谓“散文”了!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我们不能再让它继续误导中国学生和编剧导演们。本神话学研究院新成果《论语:大传统视野的新认识》③叶舒宪,萧兵:《论语:大传统视野的新认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就是为此解殖民批判的长远目标而推出的。这个案例表明,德里达所说的“白色神话”不只是西方学术界的痼疾顽疾,也早已经伴随着殖民时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痼疾。
4.反思。从法国的黑人思想家法农,回到“白色神话”这个充满张力的专业词语的初创者——德里达,再从知人论世的意义上审视一下德里达本人的出身情况,尖锐的反种族主义的思想斗士“为什么是他”的问题,以及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思想背景问题,就都可以找出迎刃而解的线索。
以下一段,类似罗伯特·扬《白色神话》第一页的内容,出自国内学者魏柯灵所翻译的《德里达传》一书译后记:
实际上,从殖民到独立(1830—1962),阿尔及利亚经历了与法国上百年难解的纠葛,对于20 世纪法国知识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人生经验与其相关者,如加缪、阿尔都塞、布尔迪厄、德里达、利奥塔、西克苏,而其中一些之所以成为所谓“后现代”的一代大师,与此经历不无关系。德里达生于阿尔及利亚,12 岁时因犹太身份被逐出学校,19 岁第一次抵达巴黎,不久经历了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困扰与撕裂。①[法]伯努瓦·皮特斯:《德里达传》,魏柯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538 页。
如此知人论世的历史语境的说明,非常有助于国内读书人去理解:以西方文明社会的“局外人”自居的文学家们,以倡导“他者”哲学而著称的思想家们,其思想发生的族群认同背景是怎样的。20 世纪后期国内掀起的“后学”译介热潮,由于缺失对这种解殖民批判现实语境的充分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流于昙花一现,难以为继。今天有必要对解构主义和“后学”的解殖民批判精神加以重估和弘扬,激发和促进各个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本土文化自觉运动。
2001 年德里达的中国之行有三个站点:北京、南京和上海。笔者有幸在2001 年9 月8 日在北京王府饭店会见德里达(图3),并参加了四人访谈(图4,当时四人是:德里达、其著作的中文译者张宁、清华大学教授王宁和本人)。
图3 德里达在北京(摄于2001 年9 月8 日)
图4 访谈德里达 (摄于2001 年9 月8 日)
笔者在2009 年提出“神话中国”说的理论命题,这是对德里达在上海讲学时公开表示的观点“中国没有哲学”命题的直接回应(德里达的法国同行弗朗索瓦·于连也对此命题做出理论发挥):如果我们中国自身的古代传统中没有哲学,也没有核心价值观,那我们有什么呢?答案一定是“神话”(秘索斯,mythos)。2019 年,“神话中国”从论文标题,拓展为专书的书名,即三联书店新书《神话中国》②谭佳主编:《神话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年版。。可以将此视为:解殖民批判的学术运动,在中国的现在进行时。德里达在2001 年上海的一个咖啡馆的电视里目睹了911 惨剧,他在《9 月11 日的概念》文章中公开表示对马克思的深切怀念;而如今打出“神话学反种族主义”旗号的我们,则在19 年之后的上海,一边怀念马克思,一边怀念德里达。
按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国逻辑,我们亚洲黄种人方面,虽然不会直接面对种族主义与反种族主义斗争的“黑白”二元选择,但是毕竟也有我们自己传统的辩证法呈现方式:即“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应模式,以《山海经》提供的天下大一统河山全覆盖的神话地理志为原初模型,划分为由内向外拓展空间的五藏山经和海经、大荒经。假如中国的多民族神话学研究能够借助这场发端于欧美的解殖民批判大潮,反思我们现行学术范式和学术话语中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并且同时发现和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原中心主义偏见和大汉族主义的话语霸权现象①参见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二章的相关批判认识。这是迄今国内文学研究界十分罕见的解殖民批判的本土实践。,努力摸索出能够让每个族群获得本土性文化自觉的契机和渠道,这将是本论坛的学术拓展意义与现实意义所在。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国古人的智慧金言。
从大历史和大传统视野看,近年来的分子人类学已经根据基因测序数据99%的重合度,重新认定当今全世界人群的同源同种属性,即所谓“走出非洲”的人类起源论。六七万年以来,走出非洲的智人,依次向东和向北迁徙,他们是后来分布于五大洲的人类的共同祖先。分子人类学和遗传学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认知,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伟业带来巨大的思想观念动力。②参看[美]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马向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年版;[以]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版。
为什么同源同根的人类会分化成不同的人种?为什么人类在分化数万年之后,在经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后,借助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又将重新整合为一个地球村居民的整体?五千年来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将以何种姿态迎接正在到来的全球市场产业链,如何调适其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总体关系,以及对抗逆全球化而动的、不断“退群”的美国霸权,如何为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莱斯特·布朗的著作名)做好心理的和价值观方面的准备?中国又如何将马克思时代的国际主义精神,创造性地拓展为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全球主义精神?
从文化寻根的学术意义看,世界神话学的丰富资源,将为思考这些未来学问题带来智慧和借鉴。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图5)已经将反种族主义的鲜明主题演绎为世界电影史的里程碑巨制。他让黑人演员出演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女主人公,并给处于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中的地球人,重新点燃移民外星世界以便继续生存的希望。由此可以预期,“人类学想象”和“反种族主义”的变奏,将给未来全球的文艺创作和创意产品,带来思想观念的双引擎。
图5 《阿凡达》:人类学想象与第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