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村集体记忆口述采集编纂的样本实践

2021-05-24 10:37马文媛杨干才
江苏地方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浦口区档案馆村民

◎马文媛 杨干才

(南京市浦口区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31)

乡村田园是中国人情感的港湾与归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力推进,原先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一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落渐行消逝,甚至整体拆迁全部消失,原先的村民融入城市的社区生活,村落聚居时的熟人社会已彻底消解,因此挖掘、抢救、记录、保存淹没在岁月中的乡村记忆,记录“三农”工作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文明交替之际的重要工作。2017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在全省部署 “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原五里村成为全省乡村口述史采集标本村,浦口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积极组织实施口述史采集试点工作,至2020年9月,由其组织编纂的30多万字《乡音乡情——五里村的集体记忆》一书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南京出版社2020年度“十大主题出版图书”。这是南京市首部乡村口述史,也是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的最早的成果之一。

一、五里村作为乡村口述史采集标本村的缘起

五里村曾是一个行政村,位于原江浦县县城珠江镇城区西南部,因境内曾有座五里桥而得名,总面积4.3平方公里。村庄拆迁前原有13个村(居)民小组,计755户,2815人。2012年7月,五里村(居)委会撤销,并入新的虎桥村(居)委会,地界归并于浦口科工园(今浦口高新区)。到2017年4月底,五里村最后一间民房拆掉,原来的五里村彻底消失,居住这里的村民都已搬迁。拆迁后唯一留下的是南京行知小学的几排老校舍。校长杨瑞清是位有心人,在民房拆除的时候,他们将锅、碗、瓢、盆收到学校里来了,办了一个行知馆。每年南京市都有几万城市学生、上千外国人来参观,这个馆成为活教材。在此,可以了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可以了解长江边上已经消失的五里村历史。

但是五里村的往事并不只是收藏在行知学校里的生活老物件,还有昔日村民对五里村的记忆。相对于千千万万告别旧居故土的农民,五里村村民是幸运的,他们的新居离原来的村落并不远,而且刚搬离一年多,2018年浦口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就及时启动了乡村口述史采集。五里村曾经是浦口区最先抓住了改革开放机遇,乡村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乡村教育特色显著、乡风淳朴文明,也是农村城市化进程最早的村庄之一,具有历史记载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因此而被选定为采集样本村。

五里村乡村口述史采集项目的初衷,是以口述为载体,将乡村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历史,以图文音频影像等方式留存下来,记录与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浦口区乡村发展变迁的历程,宣扬与传承勤劳智慧、朴实善良、孝老爱亲和淳朴文明的乡风民俗。通过集体口述的录音和文字记录,构建乡音和乡愁的记忆,让曾经沉寂的乡村历史鲜活起来,让逝去的历史重回人们记忆中,说好乡村故事,激活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浦口美丽乡村发展。

二、乡村口述史采集项目的实施

2017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部署“百村万户”口述采集工作,浦口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从史志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保护与利用的初衷出发,不仅要做好口述史的采集和建档,还要选材加工、编纂出版,开发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口述历史资源,更好地留住浦口乡村记忆。经过前期调研准备,周密制定工作方案,2018年全面启动五里村的口述采集工作。

对村民的口述采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几个条件。首先,受访者需要精心选择,其一阅历要丰富,其二情感要充沛,其三记忆要清晰,其四叙事能力要强,其五要有真诚而放松的心态。而对访谈者而言,其一要愿意并学会倾听,其二能够理解受访者回忆的价值,其三能够勾连起受访者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其四要会整理、甄别、补充、加工与创造。

浦口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首先组建了以采访经验丰富、善于挖掘人物和故事、工作激情高的媒体人为主的采集团队,在街道、社区的有力配合支持下全面拉开入户采集工作。在一年的采集工作中,采集团队按工、农、兵、学、商、政六大类确定采集对象,拟定了百人采集名单。围绕村庄发展、社会变迁、乡村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乡情民风等主体内容,突出特色亮点,求精求细求实。紧扣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入户采集,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100人的入户采集,并同步推进了录音的文字转换与编撰。

五里村口述采集能得以顺利进行,有几个重要因素。一是选择了适当的口述采访人。五里村的口述采访人张兴荣为浦口电视台的一位资深记者,他熟悉浦口民情,且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在情感上、话题熟悉度上、语言的沟通上,均无障碍,从而拉近了采访人与受访村民的距离,保证了访谈内容的深入、可信与丰富。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百余位五里村村民进行口述访谈,村民们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没有什么顾虑,不担忧自己所说的话是否符合主流话语,或者这些话传播出去是否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珍惜有这样一个直抒胸臆的机会,追忆自己与家人在那片熟悉之极的土地上留下的点点滴滴,流露出自己对故土的情感与眷念。二是选择的口述访谈的地点与人群有典型性。虽然五里村与华西村、大寨等知名度无法相比,另外采访的村民也是平凡朴实的农民与农村干部,但五里村在浦口颇有声名,村办企业、个体经济与教育水平等表现出色,特色明显。

2019年1月,浦口区档案馆在口述采集与文字整理完成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口述史的建设规范和要求,建立了以采集录音音频、录音转化文字以及数码照片为主体内容的数字化口述史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成了馆藏首个口述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与此同时,进一步对村民集体口述历史资源进行开发,对录音文稿进行选材编辑,转化并提升为编研成果,进一步挖掘、整理档案馆藏信息资源,增补了地名图、五里村概况、人物、历史和老物件照片、村干部名录、调研报告、大事记等原始材料,增加了村庄口述史的信息含量,既使人们能了解更多背景知识,又能够佐证当今口述人叙事的真实性,同时,书中配以大量图片,更是达到了图文并茂之效。

2020年初,五里村口述史的编纂初稿完成。2020年上半年经再次编辑、配图、校对,形成30多万字的口述史书稿《乡音乡情——五里村的集体记忆》,交南京出版社出版。

三、五里村口述史呈现的鲜活乡村历史

五里村的乡村口述史采集,使村民鲜活而丰富的记忆得以被详细记录下来。最终出版的《乡音乡情——五里村的集体记忆》集结68篇村民集体口述,以这个已经消失的村庄为样本,构建“三农”问题社会记忆,请村民口述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村庄的变化,村民们对故乡的事、家乡的情娓娓道来,以鲜活的、具体的、平凡的个体实例,透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变迁,从中可窥见中国农村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和发展脉络,展现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里村的发展变化。通过记录这个村的时代沿革和社会变迁,对村民们勤劳智慧、乐观善良、孝老爱亲的优良品质与良好家风进行宣传,讲述乡村故事,留住记忆乡愁。

作为被城市化消融的一个村庄,这部口述史中记载了很多这个村庄与南京城市的关系。五里村与南京城区仅一江之隔,但往来不便,以前只能依靠轮渡。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交通才便捷起来。改革开放前,五里村人主要依靠出卖体力去挣钱。书中记载了村民谭玉华讲述的拖板车的辛苦:从长江大桥上拖过来,一个人一个板车,一板车有一千公斤重。上大桥陡坡的话,要是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在前面拖。真是很累,最多一天拖板车走过54公里。早晨五点开始走,一直跑到晚上八点,一天跑下来腿都肿了。从他的回忆可以感知到五里村村民有多吃苦耐劳。

南京城区是五里村村民容易抵达的市场,白云亭、新街口等处曾经都有五里村人推销草莓、蔬菜等农产品的身影。同时,南京工业技术也辐射到了五里村。该村创办最早的企业五里电子仪表厂就与南京下放知青有关。尝到了办企业的甜头,眼光敏锐的五里村民纷纷投身其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五里村能人辈出,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显身手,他们的生活水准因此发生巨变。据拖拉机手方维和回忆,改革开放前四家合买了一部旧拖拉机,被人说成要搞资本主义,一直心惊胆战;改革开放后,四家各自买了拖拉机跑运输,在村中先行一步,富裕起来。两者比较,他感慨地说:政策好,只要肯干就能搞到钱,年轻的时候只要能苦到钱就高兴,再累也不觉得。

以讲南京话而知名的主持人吴晓平曾经全家落户在五里村。当他重返这片土地,不禁由衷感慨:当年走过的小河,当年走过的小桥,当年住过破败的草房,今天看都看不到了,但是,当年的记忆、当年的河、当年的树还在,这里已经漂亮得像花园一样了。

采集过程中,采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入寻常人家中,重点挖掘了五里村先进代表人物和秉承慈孝良善、勤劳淳朴乡风的典型村民,引领乡风文明,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档案史志工作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如对数十年如一日,尽心侍奉老母亲的刘贤奎、邹圣兰夫妻,捐肾给丈夫后获评江苏省“中国好人榜”的好妻子、好母亲王阴霞,悉心照料患尿毒症妻子的好丈夫,后获评“南京好人”孔祥树等重点人物进行采集时,主动联系新闻媒体同步宣传报道,使这些好村民的事迹因此传扬开来。知名媒体人吴晓平作为被采集对象,对此项工作评价极高,多次在其主持的社会新闻栏目《听我韶韶》节目中提及浦口区档案馆对五里村口述史采集与编撰工作的意义。

在该书的编辑过程中,项目团队注重在保留村民口述语言的特点方面下功夫,有意识地保留受访人的口语风格,反映口述人叙事时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使阅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如此,还对当地独特的方言土语词汇详加注解,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也符合口述历史的本真。书中农民话语鲜活、质朴、率真,叙述细节翔实,直白通畅犹如一阵清新之风,阅读起来生动感人,毫无枯燥之感。

四、五里村乡村口述史采集的标本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变迁中,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备受瞩目。五里村在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率先受益,之后又因这一进程而骤然消失,这种现象令人惊奇与感叹。从村民的口述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既有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殷切期待,又有告别传统村落的依依不舍,言谈间弥漫着浓郁的乡愁。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离开乡土进入城市,这种生活状态的大变革又一次改变五里村民的人生,其发生的影响值得长期跟踪与考察。

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李继锋对《乡音乡情——五里村的集体记忆》有这样的评价:

这些记忆不仅比再三过滤的文件、档案、文本更接近本真,而且其中充满着喜、怒、哀、乐的感情,是活生生的真实历史。新中国史波澜壮阔,内涵厚重,可每每写进正史,常会变成抽象干涩的概念与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口述史大大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从这些方面看,五里村的村民口述项目已经是首战告捷。村民的集体记忆记录下了一个村庄70多年来的变迁历程,也记录下了村民的生活、劳作与人生感悟。他们的话语质朴、率真,呈现着真实的力量。他们的经历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从贫穷到温饱,进而迈入全面小康的人生缩影。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精华已经浓缩在他们口述的鲜活故事里,从他们的诉说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大转折引发的心灵共振。他们的记忆还能资政育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资源。

由五里村的一斑可窥中国之全豹,五里村村民口述的价值不只属于浦口、属于南京,同样也是江苏乃至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缩影。毕竟那个时代同质性极高,可谓神州同此凉热,亿万人群是命运共同体,那些年我们曾一起走过。引起公众的心理共振,这样的历史记录才影响大众的心理乃至行为,才不是只能封存在图书馆档案馆或书房某个角落的故纸堆。该书作为新中国公众记忆的一部分,作为乡村变迁的珍贵史料对学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颇具文献价值。

猜你喜欢
浦口区档案馆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浦口区举办第二届迎新春“五洲同庆 云端送福”活动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风雨润侨路 硕果压满枝——南京市浦口区侨务工作掠影
2016年南京市浦口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南京市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