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篇目分类原则研究

2021-05-24 10:37杜仁彬
江苏地方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志书篇目常州市

◎杜仁彬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常州213022)

篇目是志书编写的蓝图、编纂的大纲,成书时作为志书卷首的目录和内容分类检索的主要渠道。篇目是否科学合理可行,是志书编纂能否成功的基础。方志学者梅森说“方志编纂学研究中篇目框架研究是方志界研究分量最大发表文章最多的研究分支,这多因为篇目拟订是方志编纂重要的第一个环节”。[1]志书篇目分类要合乎科学分类,也是时代发展决定的。历史上方志学家、修纂者都十分重视志书篇目设计。篇目分类的主要原则是按照科学分类与社会分工、行业管理体制,兼顾当地的体制与事业、工作的实际,分门别类排列事物主题,拟定卷(编、篇)与章、节、目,科学准确精练的标题。志书篇目分类的标准是力求做到“横分门类,分类合理,门类齐全;归属得当,结构严谨,首尾贯通;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符合逻辑;横不缺门,以横为主,纵横结合;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时代鲜明,特色突出”。[2]本文以“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入选志书《常州市志(1986─2010)》等二轮志书为例,对篇目分类的系统性、科学性、政治性、特色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创新性七个原则进行探讨。

一、系统性原则,是建构志书资料性著述宏大结构的原则性要求

志书是对地方行业或单位各类事物的全面系统记述,所记述事物都具有系统性,是由多个小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因此,志书篇目分类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篇目分类就是根据记述事物的属性,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把相同相近事物归类,整理得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历代志书对记述事物“横排门类,事以类聚”都有较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一)整体性

在篇目分类设计时,要保证所记事物与内容对地方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各行各业与各类人物覆盖的完整性、全面性,篇章的层次力求做到“横不缺项”,节、目及以下层次做到“横不缺要项”。在设目列标题时,除列全重要事物外,需记述的其他事物可设“其他”目。志书的分类就是依据记述事物的属性或其他特征,揭示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起来,把记述的事物安排到合理恰当的位置,使志书成为排列有序、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如《株洲市志》(2017年版)对“工业篇”从第二章起设有“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煤炭工业、电子工业、电力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和食品与包装工业”共12章,与《常州市志(1986—2010)》“工业卷”的章名大同小异(参见“《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业”章节一览表”),两部志书该篇(卷)章下各节分别按行业设了59节和49节,说明两个工业制造明星城市的志书都做到了横不缺项,保证了工业篇目的整体性及其内容记述的完整性。[3]

(二)层次性

层次性包括层次的数量、层级关系和升降格处理。

一是层次的数量。篇目分类设计一般设到目,层级越高的志书和越复杂、越专业的部类、行业所设层次就越多,如省、市级综合志书一般设卷(编、篇)和章、节、目4级,目下根据实际需要设子目、支目甚至细目,合计七级;如《株洲市志》(2017年版)的“地质”章设有章、节、条目和子目4层,“水文”章增设一个支目层次。层级越低、越单一的志书所设层次越少,如县级、乡镇街道级志书和部分行业志、专业志及部门志,一般设章节目,目下根据实际需要设子目、支目,不设细目;《伊宁市志(1991—2010)》(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水文”章设章、节和条目3层。

二是目的层级关系,即俗称的辈分。篇目分类时要求相同层级(即辈分)的事物放在同一层级,如章或节的层次,要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否则辈分不清、层次混乱。如《江苏建置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按设区市设章,章下再按市辖区和代管县(市)平行设节,节下则根据该志实际按历史时期设条目和子目。

三是升降格处理。对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鲜明的事物可作升格处理,如二轮《盐城市志》《常州市志》等志书将“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升格到卷(篇)的层次;《伊宁市志(1991—2010)》将“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升格为编,下设“机构与概况”“投资环境”“开发实绩”3章。对本地缺少或单薄的事物可作降格处理,可以从卷、章层次降到节、目或子目层次,如《伊宁市志(1991—2010)》的“房地产业”作为服务业,从房地产业不太发达的实际出发,只设为“城乡建设与管理编”的第三章。

二、科学性原则,是修志法规和质量标准对志书结构的必然要求

《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业”章节一览表

科学性要求在篇目设计分类时突出事物的种、属、类的划分,对志书篇目进行科学有序的排列。横分门类应当符合科学分类、符合社会分工与行业(机构)管理体制的实际。因此,志书分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逻辑性、专业性方面。以《常州市志(1986—2010)》“工业”卷第一至七章的篇目为例,对科学性原则的逻辑性与专业性要求进行分析(参见《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业”章节一览表)。

(一)设计篇目应遵循逻辑性

篇目设计者先要弄清楚事物的概念、范畴及其内涵、外延,搞清楚上位类概念与下位类概念的种、属、类关系、层级关系、包含关系及其穷尽关系(未列全的主要事物建议设“其他”目名,或记入相应的综合文字中)。“中国志书精品工程”《常州市志(1986─2010)》在篇目设计、调整和统稿过程中,弄清了若干事物概念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定义和解释,又准确把握住了其在现实生活的关系、体制机制方面的关系等问题。

(二)篇目设计应遵循专业性

志书记述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记述要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拟定篇目时,对当地的自然与社会方面的事物都要认真梳理,审核专业性问题。一是学科的专业性,如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部类与文联、科协与社科联的学术组织等的分类要尊重学科的专业性,但又不能唯学科的专业性是从。二是事业、行业的专业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部类的各行各业都有专业性,在设置一级目(卷、篇、章)、二级目(章、节)和三级目(节、目)时都要高度重视专业性,参照其专业性划分。部分二轮新方志仍沿袭过时的分类来记述的事物,造成篇目分类科学性、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有些县(市、区)志和镇(街道)志,把属于第三产业的“金融”与政府管理的“财政、税务”归为一类[4],违背了“事以类从”的专业性分类要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专家组在《常州市志(1986─2010)》进行国家级评审时,提出“工业”卷行业门类的划分、命名要按照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执行,是志主编遵从评审专家的全部意见,字斟句酌,逐条落实专家们的意见。

三、政治性原则,是保障记述内容思想观点基础的必然要求

(一)符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路线和大政方针

志书政治及其他部类的分类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符合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民族宗教政策、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等大政方针。

(二)符合中国的政治体制

人民政协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联盟,应在政治部类单独设篇,而部分志书将“人大、政府与政协”并立为“人大政府政协”篇,或称“政权政协”篇均欠妥;有部县志把政协归入“政权”篇或与之并列亦不妥。劳动人事与残联、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都涉及政治或政府管理,都应该遵循政治性的篇目设计原则。

(三)学习借鉴现代政治学、行政学(政府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志书篇目设计和调整要根据现代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类政治、行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真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再对政治机构架构进行专业分类。

四、特色性原则,是突出志书篇目和记述内容特色的原则性要求

志书篇目分类设计的特色性原则,要求把握好地方特色,把握住时代特色,把握准行业特色。

(一)把握好地方特色

全国34个省级政区、300多个市(地区、自治州、盟)和2000多个县(市)区的地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特点,志书篇目应该多元化多样化,突出本地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产业、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的主要特色及其风物,设计篇目时对本地最具特点特色的事物、产业行业要升格,彰显地方特色。全国既有旅游商贸城镇、工业城镇、消费型城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如《苏州市志(1986—2005)》第七卷“园林”设置有古典园林、现代公园、外建园林景观和项目、古树名木、盆景五章,充分体现了苏州作为世界著名园林城市的特色;《无锡市志(1986—2005)》第四卷“胜景旅游”所设风景旅游名胜区、历史文化旅游区、特色旅游资源、其他四章;还有港口城市及资源型城市,如作为海洋渔业城市志书的《南通市志(1983—2005)》《连云港市志(1986—2005)》,分别设立第十七篇“海洋开发与渔业”和第十二卷“海洋经济”,分别下设渔场渔港、渔业生产、渔业科技、海洋管理、渔政管理五章和海洋渔业、海岛与滩涂开发、海水制盐、海水化工、海域管理与渔业执法五章,均体现了其海洋产业特色。全国还有面广量大的普通城市。城市志、城区志要突出城市及其园林绿地、商贸、居住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等特点。农业地州县要突出“农字号”特点的篇目,矿业资源型地(州)县和山区县、林区县、渔业县要分别突出矿山矿业和山区、林业、渔业等产业的特点。

(二)把握住时代特色

二轮志书篇目必然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特点,尤其是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还有对外经贸等开放型经济与产业开发、民营经济、商品生产、信息化等新生事物及其特色。尤其是三轮修志要重点反映新时期、新时代各个地方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科技、产业与其他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三)把握准行业特色

主要指部门编纂的专业志、行业志要突出专业、行业特色,当然综合志书中的专志也要体现本地区相关行业的特色。如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和农业、工业、建筑业、商贸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等产业,都要反映各行业的特色。《苏州市志(1986—2005)》第八卷“风景名胜”以虎丘、枫桥、盘门、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同里、玉峰山等14个景区设置条目,充分彰显了苏州作为旅游城市的旅游行业特点。有的志书在“口岸”篇或“出入境管理”篇仅设海关、港口两章,未包括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管理等。《常州市志(1986─2010)》专门设立第二十五卷“出入境管理”,全面系统地记录常州市的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和海事(长江海事)的历史和现状[5]。

五、历史性原则,是保障记述内容连续性和与前志衔接的必然要求

(一)部分篇目适当复载,追述前志部分内容

续修志书的政区建置、自然环境与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物等部类,都涉及断限以前的内容需要追述,在设计篇目时要遵从历史性原则,充分考虑、兼顾本地的历史与史料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设计篇目,注意在与前志篇目相衔接的基础上,适当对断限前的内容进行追述。

(二)对名胜古迹、环境资源和非物质遗产等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事物要适当彰显

《苏州市志(1986—2005)》第七卷“园林”下设的古典园林、古树名木两章,和第八卷“风景名胜”所设的虎丘山、盘门、石湖、木渎、穹窿山、东山、西山等14个景区。《无锡市志(1986—2005)》第四卷“胜景旅游”下设“历史文化旅游区”章,都在篇目分类时把有特色的事物放到较高的层次,占有较重的分量,内容记述都对历史文化资料作了适当的追述,彰显了苏州、无锡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六、现实性原则,是增强志书篇目可操作性的必然要求

志书篇目的分类既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但由于志书所记事物纷繁复杂,又不能完全按照学科、专业分类,否则可能成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脱离地方实际,不合水土。综合志书篇目要根据现实的社会分工、体制和管理实际确定,不应缺漏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事物。如“自然环境”篇应包括地质、地貌(地形地势)、气象、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等),而有的志书该篇遗漏了“植被”内容;又如有的志书“人口”篇遗漏了“劳动人口”。[6]已出版的二轮志书,部分设有“建筑业”篇,而不少志书将建筑业归于城乡建设、乡镇企业,有的志书篇目根本未设“建筑业”,未考虑到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的行业实际,都是欠妥的;已设“建筑业”的篇目仅包括建筑设计、建筑队伍、建筑施工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大多未对建筑业的线路管道安装业、设备安装业和装修装饰业立目。这些都是未遵循篇目设计的现实性原则造成的重大缺项和遗憾。

七、创新性原则,是志书篇目创新出奇、避免千志一面的原则性要求

每一轮修志的篇目设计都要在继承吸收旧志篇目优长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不同政区志书的篇目,在学习借鉴兄弟政区篇目的常规做法、特色处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地情与行业、事业特点特征,对篇目进行创新性设计,设计出一些具有本地特点特色的卷章节目,尤其是在体例、通用章节和特定章节的设置上要有所创新,以突出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改变篇目雷同、千志一面的状况。如《常州市志(1986—2010)》针对骨干行业的综合性内容缺乏记载载体的状况,在工业卷、商贸服务业卷的相应章节,设置了“综述”节[7]。

志书篇目分类的七项原则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系统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骨架,科学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经络,政治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方向,特色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活力,历史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传承,现实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基础,创新性原则决定着志书篇目分类的生命。一部志书篇目分类要坚持各项原则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志书篇目常州市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现象学视角下的教材比较研究*——以大陆、台湾高中语文《红楼梦》节选篇目编选为例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