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军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湖南长沙410003)
提 要:本文以湖南省特色志丛书编纂为例,探讨了特色志的概念,编纂特色志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结合湖南省特色志丛书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从特色志的志书名称和篇目框架、记述内容和写法等方面进行剖析,强调要跳出地方综合志书的编纂思维,在篇目框架、内容、写法、文字上求特,尤其要突出“著名”和“特色”的内涵,达到以简驭繁、文约事丰、便于阅读、利于传播的目的,最大限度发挥地方志的作用。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随着全国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各省除了编辑出版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志书和综合年鉴外,都不同程度在组织编纂出版各种特色志书。每编纂一部特色志,编写人员都会碰到什么是特色志、如何设计篇目框架、写什么和怎么写等问题,本文就笔者在编纂湖南省特色志丛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求教方志界同仁。
何谓特色志?特色志是记述一地特有的山水名胜、人文古迹、地域文化、物产风俗、传统工艺、著名工程、拳头产品等内容的专志,有别于省、市、县三级区域性综合志。特色志主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发展和自然资源特点而设计,它是地情资料中最精华、最具地方特色的事和物,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作为志书中的一类,特色志仍然必须坚持志体,遵循横排纵写、横不缺主项、纵不断主线、通典不录、以志为主、述而不论、秉笔直书、不越境而书、生不立传等修志的基本原则和志书的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基本体裁,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是资料性的著述,否则就不是志书,是学术著作和旅游宣传等方面的书籍。
除了坚持上述志书的一般性要求外,特色志还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应在体裁、内容和语体上突破一些传统做法,进行适度创新。内容上要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人强我优”的编纂思想,形式上要体现“美观、活泼、轻松、鉴赏”的编纂思想。力求一改过去志书呆板、枯燥的面貌,体现现代志书装帧精美,版式活泼,行文有文采的风格,使特色志成为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型志书,把特色志打造成为宣传、推介地方的方志名片。二是要坚持求“特”的原则。要跳出三级志书的编纂思维,在篇目框架、内容、写法、文字、装帧设计诸方面求特。
以湖南省为例,首轮《湖南省志》整体设计在86部省志分志外,增设了《洞庭湖志》《南岳志》《岳阳楼志》《武陵源风景志》4部特色专志。这是基于4个专题在湖南省的历史和现实地位考虑的,称之为“一湖一山一楼一景”。洞庭湖关乎湖南的国计民生,南岳、岳阳楼着眼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武陵源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建风景名胜区,在全国风景旅游业界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为了全面准确的记录湖南、宣传湖南、推介湖南,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教化”的作用,推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地方志走出“象牙塔”和故纸堆,2015年初,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正式启动湖南省特色志丛书编纂,这是深入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发掘地方文化、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湖南省特色志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系列丛书,将组织相关单位陆续编纂出版有关湖南特色的志书,第一批准备重新续编出版“一湖一山一楼一景”即《洞庭湖志》《南岳衡山志》《岳阳楼志》《武陵源志》[1],后增加《炎帝陵志》《舜帝陵志》《岳麓山志》《沩山志》《韶山灌区志》《土司城志》6部。第一批10部特色志主要是山水湖楼、风景名胜、著名古迹和著名工程等,以后还要扩充到地域文化、地方特产、名人名家等方面,成熟一部出版一部,目前,已经出版了《岳阳楼志》《洞庭湖志》《舜帝陵志》《炎帝陵志》4部。通过“湖南省特色志丛书”的编纂、出版、发行,把湖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全国了解湖南,让世界了解湖南。
特色志的志书名称本不是问题,但是在编纂过程中有几部特色志为此十分纠结,《岳麓山志》和《武陵源志》最为典型。《岳麓山志》曾改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志》,理由是编纂该特色志的单位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该局管理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5.2平方公里,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寨子岭景区、后湖景区、咸嘉湖景区共八大景区,岳麓山景区只是其中之一,承编单位认为“岳麓山志”名称不能涵盖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所有景区。《武陵源志》由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承担具体编修任务,张家界市、区(县)政府及其史志工作部门主管领导一致要求更名为《张家界风景志》,理由如下:一是有利于完善特色志编纂工作;二是有利于科学界定《张家界风景志》编纂范围;三是有利于正确理解“风景”的定义;四是有利于根据张家界市旅游空间布局构建篇目框架;五是有利于记述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简史;六是有利于记述张家界市旅游文化精粹。湖南宁乡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承编的《沩山志》,也是同样的理由要求更名为《沩山风景名胜志》。
志书名称问题直接影响到篇目框架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造成名称问题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特色志与部门志和行业志的区别。湖南省特色志丛书,不是部门志和行业志。
以《岳麓山志》为例,该志既不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部门志,也不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行业志,而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自然实体志——山志,主要以记载麓山景区为主的特色志,其他七个景区作为岳麓山的外围景区略写,因此,志名不能改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志》或者《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志》。评议稿内“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地区”“岳麓山公园”“岳麓山”“麓山”“麓山景区”等名称的使用在一页内或一个自然段内交替出现,概念混乱,这些名称各代表什么,其概念必须在凡例中予以说明和界定,志稿中使用时要有明确的概念,不能随意混用。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杨家界景区组成。武陵源被称为自然的迷宫、森林的王国、植物的百花园、野生动物的乐园、地质的博物馆。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授予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张家界市风景名胜的精华和代表。《武陵源志》就是主要记载上述四个景区的特色志,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无关的内容略记或者不记;《张家界风景志》不是特色志,而是整个张家界市的风景名胜行业志。《武陵源志》初稿篇目:概述,大事记,第一章自然环境,第二章景区景点(第一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第二节索溪峪景区、第三节天子山景区、第四节杨家界景区、第五节永定区景区景点、第六节慈利县景区景点、第七节桑植县景区景点),第三章景区建设,第四景区管理,第五章旅游服务,第六章旅游文化,第七章民俗风情,第八章名人揽胜,附录。初稿的篇目和内容将张家界全市的风景名胜都记载了,名称为《张家界市风景志》可能更恰当些。《武陵源志》和《张家界市风景志》是两个作品,《武陵源志》是张家界市核心景区特色志,《张家界市风景志》是全市的风景名胜行业志。按照志书“不越境而书”的原则,《武陵源志》原来的篇目第二章除了武陵源的四个景区的四节外还设立了三节,分别是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景区景点,这三节以行政区域名称为节名,也与前面四节以景区名称为节的立节标准不一样,并且这些景区不属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这是“越境而书”,最好不记;如果实在不能忍痛割爱要保留的话,只能以“近邻景区或者周边景区”为一节,略写三个景区景点情况,或者以附录的形式附在该章后面,这也是志书为现实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让读者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周边景区乃至对张家界全市的旅游景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保持事物的完整性。
志书篇目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大致有三个:科学分类、社会分工、便于操作。特色志篇目框架设置要突出“著名”与“特色”四个字,不要求面面俱到。要做到分类科学、主线清晰、主题突出,不能松散一大片,它与部门志和行业志的篇目设计——“求全”不完全一样。特色志,是地方志中的专志,必须坚持“专志贵专”的原则,特色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特征不明显等一般意义的内容略去不载。《岳麓山志》评议稿篇目:概述、大事记、第一章地理与人口、第二章建置沿革与管理、第三章历史文化遗迹、第四章教育科技文化、第五章规划与建设、第六章旅游、第七章人物传、第八章艺文,这个篇目框架的次序有点乱,随意性比较大,并且从篇目上看不出任何特色。评审会后修改的篇目:概述、大事记、第一章自然环境、第二章景区、第三章文物、第四章宗教、第五章艺文、第六章建设与旅游、第七章管理、附录、后记。篇目框架的次序理顺了,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不足之处依然从“章”这个层次看不出特色和亮点,似乎任何一部山志都可以用这个篇目。
为了突出特色志的特点和特色,在篇目上可以“越级”“升格”处理,在同类事物中,具有重点、特点性质的事物,也可以居前排列,以突出其社会价值。《洞庭湖志》对于与湖泊演变相关联的内容,升格为第十五章“湖区边界的勘定与调整”专门记述,系统记述因为湖区洲土的增长而导致的湖区州县边界的重新划分和调整,成为《洞庭湖志》中较有特色的章节。[2]《舜帝陵志》对考古资料的运用较为突出,“自秦汉以来,在九嶷山一带及其周边地区,与舜帝相关的考古发现接连不断……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上面明确标有舜帝陵庙,其地点在九嶷山。1993年,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村发现石钺等象征王权的小型祭器。2002年以来,古舜帝陵庙遗址在九嶷山玉琯岩被发现,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帛书地图标记的位置相一致。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指向一个共同方向,证实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下的千古定论:‘(舜)南巡狩,崩天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3]将考古材料集中记述,升格为第六章“考古发现”,用三节的篇幅再次证实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舜帝“葬于江南九嶷”的观点,十分有说服力,是《舜帝陵志》的亮点。
《洞庭湖志》在篇目框架安排上做得比较好。2008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重新启动《洞庭湖志》编修后,对《洞庭湖志》的功能定位基本达成共识,即《洞庭湖志》不仅要修成一部专业的 “水志”,而且还要修成一部专门的自然实体志,围绕湖泊做文章,而不是修成人文山水志。新编《洞庭湖志》的重点在记述自然实体,即以洞庭湖水体为主要对象,全面系统记述湖泊的自然状况,以与湖泊实体之关系的远与近,来考虑志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详与略,与湖泊关系近的是重点,要详写,与湖泊关系远的属非重点,要略记,或者不记。按照辐射关系的远与近,确立志书内容的核心、重心和非重点,即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为核心,重点记述河道、湖泊、水系、地质演变、江湖关系、水文,对初稿篇幅不定硬性指标,放开记述;第二层为与湖泊密切关联的内容,如堤垸、水利建设、航道、农业、渔业水产等,属于由自然实体所派生出来的经济、建设门类,重点记述,保证其必要的篇幅;第三层为人文、社会等门类,记述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史和现状,在篇目安排上尽可能归并,约束记载内容,起到保证《洞庭湖志》整体性作用。这种整体框架、篇目安排,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实现了道光《洞庭湖志》编修者的初衷,摆脱了旧志中人文山水志观念束缚,使《洞庭湖志》成为一部完整的自然实体志[4]。
入志资料真实、准确、丰富、典型,是修志的基本要求。特色志除了基本要求外,更应该注重选用特色资料、微观资料、调查资料和口述资料等。湖南省特色志丛书编纂过程中,特别强调收集区域内“著名”和“特色”资料入志。要跳出地方综合志的编纂思维,在内容上求特,在写法上求特,在文字上求特。
特色志要遵循“专志贵专”,入志内容抓住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要抓住详本业之所详、略多业共性之所略,重点记所管之事,述所成之业;二是抓住事物结构的主体,应是记载对象的本身实体,而不是某某的日常工作;三是抓住起伏、典型、阶段性的资料等。同时要突出三个特点:地方特点、专业特点和时代特点。《南岳衡山志》为了突出重点,在启动之初就明确规定:本志记述的范围,以传统的72峰为界,72峰均作记述。自然地理、山川形胜,以衡山山脉自然整体为范围,即衡山县的福田铺—南岳区—衡山县店门镇—衡阳县白鹭坳。衡山山脉自然整体范围之内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详写,之外的略写;以记述名山历史文化为重点,以反映祭祀宗教为特色。《岳麓山志》评议稿对岳麓书院是分散记述,在景观、文物、建设等几章内容中都会有记述,交叉重复不可避免。针对存在的问题,评审时提出了两个修改建议:一是按照现在篇目框架分散记述岳麓书院,把握好记述角度,以“景观”记述为主,“文物”次之,“建设”一般不写景观方面的建设,只写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二是把岳麓书院升格为一章,集中记述突显《岳麓山志》的特色和亮点,既突出岳麓书院地位,彰显岳麓山与湖湘文化的密切关系,又可以避免交叉重复。
入志内容彰显特色方面,《洞庭湖志》下了功夫,效果比较好。新编《洞庭湖志》首先把湖志和湖区志区别开来,即湖泊是专题,记述湖泊所涉及的关联行业、门类,但不是湖区各行各业,不能把湖泊志修成湖区行政区域志。即使湖泊志各重要门类的编写,与行政区域志和行业志比较,也有其不同。举例说明:《洞庭湖志》记述水利建设,着重记述湖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凸显湖南省在历史上形成的以防洪保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治湖、治水特色,也从中反映出湖区开发治理模式在理念上的相对滞后;记述湖区农业,重点写好农业的规模、特点、产能和产出,突出湖田的特色,基本不记农业支撑体系等内容;交通建设,原来设计有湖区公路、水运、铁路,后来经过几次试写研讨才统一认识,不写大交通,而改为重点记述水上交通,详细记述湖区航道、港口,注重反映运输的规模,突出湖区特色;对血吸虫病防治的记述亦是如此,记述好湖区血吸虫疫区范围,感染人畜数量,至于预防与治疗,则是专业卫生志的范围了;另外写人口,主要写好人口总量、移民、渔民、樵民。总之,行政区域志及其行业志求全,而湖泊志求特,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洞庭湖志》所统辖的每一个门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新编《洞庭湖志》体现新的时代特色,体现当代修志工作者运用新的理念认识湖泊这一重要国土资源的新视角。
特色志,都设有“艺文”篇,收录与名山名湖名楼名城名景名陵等有关的诗歌、散文、楹联、题刻、书画、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使其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但是艺文要避免滥收,一些旧山水志艺文过多,结构失调,有喧宾夺主之嫌,破坏了“以志为主”的方志体例。清道光《洞庭湖志》中艺文的比例很大,占全志的五分之三。新编特色志艺文篇要体现一个“精”字,选择有影响和能反映特色的佳作入志,做到两个原则:代表性和可读性。代表性一是指对有特色的事物总体或一个角度描写的代表作,二是指名作者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可读性至少让读者易懂、爱读和喜记。
从湖南省特色志丛书已经出版和评议的志书志稿来看,这些特色志的“艺文”部分分量都很大,有些收录太滥。如何解决其篇幅问题,除了提高收录标准精选外,还可以另辟蹊径,改变写法,《洞庭湖志》的写法值得借鉴,编纂者认为:“道光《洞庭湖志》设艺文篇,收录诗词1007首,文71篇,近16万言。凸显湖志编修者的人文兴趣所在。洞庭湖的诗文创作,蔚为大观,从民国时期到当代,内容和篇幅超越前贤,又不知多少倍。今湖志亦设诗文篇,但全文收录诗和文,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故另辟蹊径,缕述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沿革,阐释洞庭文脉的主题,俾读者大致了解洞庭湖的历史与人文。”[4]832《洞庭湖志》“诗文”章分为“沿革”和“主题”两节,重点是沿革的写作,依时纵述,既有历朝历代诗文的整体介绍,又有著名人物的重点诗文,2.2万多字,只占全志的2.14%。这种写法作者既熟悉洞庭湖的历史,又全部掌握歌咏洞庭湖的诗词歌赋,站有一定的高度,主次分明,“诗文”部分有点像诗评、诗论,娓娓道来。现代志书的“艺文”篇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全文收录诗和文,只有重点诗文或者重要句子才会全文照录,其余的点到为止,可以参照地方志“述”体的写法,高度提炼和概括,既有面上的综合性情况,又有点上的具体资料,合适的地方有画龙点睛之笔,把“艺文”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让读者了解一个区域的历史和人文,这或许是“艺文”部分编纂的新趋势。《南岳衡山志》也设有“艺文”篇[5],南岳从古至今仅仅诗词就有几万首,笔者建议采用《洞庭湖志》“诗文”篇的处理办法,主编旷顺年接受了,但是也感叹要高屋建瓴地写出这种水平,很难。
特色志是否设“人物”篇,一直有不同意见。已经出版的《洞庭湖志》和《舜帝陵志》没有设“人物”篇,《岳阳楼志》设立“名楼人物”,收录了从三国到现在与岳阳楼有关的千年人物866位,人物中有能工巧匠、风云领袖、文化名流、政界精英等,篇幅占全志的18.1%。[6]其设立“人物”部分的想法是:让岳阳楼由物到人向外延伸,人物融入楼中,楼人一体,丰富岳阳楼人文内涵。该志“人物”部分存在的问题一是虽然整体篇幅不小,但是大多数人物传过于简单,有的只有三言两语,就是生卒年代、籍贯、职位,哪年到过岳阳楼或者写过相关的诗词等,没有多大价值;二是记述现代名人违背了志书“生不立传”原则。《岳麓山志》和《沩山志》评议稿都设立了“人物传”,收录了不少人物,一是收录标准不统一,二是与其他章节交叉重复多,尤其是与“文物古迹”篇的墓碑对主人的介绍机械重复最为典型。《炎帝陵志》设立第六章“名人与炎帝陵”[7],按照主题分为“祭祀谒拜”和“题字题词”两节,不是以传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写法呈现,读起来有趣,如赵匡胤修建炎帝陵、陈云为炎帝陵题词、江泽民题写“炎帝陵”字等。同时严格控制收录标准,只有十几个人物的事迹,如第二节题字题词只有陈云和江泽民两人,其他用“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炎帝陵题字题词”“省部级领导为炎帝陵题词选”“名人名家为炎帝陵题词选”三个表格记述,篇幅只占全志的7.7%,资料性和可读性兼而有之。《舜帝陵志》原本计划要设立“名人与舜帝陵”,收录1100多位相关名人,笔者建议不设人物传,将其资料采取以事系人、人随事出的写法分散在相关章节对人物进行记述。从湖南特色志丛书编纂实践看,“人物”篇的设置成功的不多,笔者主张不单独设立“人物”篇,因为特色志要记载的人物,不是该人物的一生盖棺定论,只记与特色志相关的活动,以人物传的形式出现只能只言片语,难免挂一漏万,并且挤占了其他章节的内容,采用“因事系人”的办法,分散记述,既可以避免交叉重复,又能丰富其他章节内容和增强可读性,还可以节约篇幅。
特色志在记述内容上,可适当增加图照的分量,以更好地满足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出版的《岳阳楼志》和《舜帝陵志》分别精选了181张(幅)和430多张(幅)图照,涉及主题照片、插图照片和珍贵图照资料汇存,[8]做到了图文并茂,图照大小相配增强颜值,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配有影像志,能够将山水的原貌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特色志语体选择上,有些部分可选择趋向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吸引读者往下看。直书其事,是志书最基本的章法。“述而不论”是志书有别于史书、文艺作品等其他著作的重要特点,总体来说编纂志书是应该遵循的。但是对于像南岳衡山和张家界市的武陵源山水、风景,如仍用传统的“述而不论”写法,则难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特色志基本笔法是叙述的基础上,还应兼有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力求“准确”“鲜明”和“生动”,在坚持准确性的前提下,可选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语言雅洁优美,生动形象,读之如见其物,让人赏心悦目,具有“方志文学”的味道,当然这需要编者有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大胆尝试的勇气。特色志的概述,是特色志重中之重,要具有一定高度和可读性,写好不容易,可以尝试散文体——语言精练、文采斐然。《炎帝陵志》“总述”有这方面的尝试,主编曹敬庄围绕“中华民族的炎帝,湖南株洲的炎帝陵”这一条主线,用散文化的语言分为五个部分依时纵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读来很有美感。如总述第一部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时代和活动范围;第二,炎帝神农氏的伟大功绩;第三,炎帝神农氏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炎帝神农氏是神,还是人?二是炎帝神农氏是一人,还是两人?或者说是几代人?三是炎帝和黄帝是什么关系?读者从写作的小标题就可以感知一二,有了阅读的冲动,从目前读者的反馈情况看好评不断。
总之,特色志的编纂在坚持志体的前提下,篇目设置、资料选择、体裁运用、随文附图、语言表述等作适当创新。根据不同类型特色志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记述区域内自然环境、历史风貌、古迹文物、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居民生活,重在突出其“著名”和“特色”的内涵,达到以简驭繁、文约事丰、便于阅读、利于传播的目的,最大限度发挥地方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