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志 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
刘轶华 上海海事大学
鲍献文 中国海洋大学
张建民 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运输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海浪(风浪和涌浪)、海冰、洋流、风、气压、气温、水温、湿度、能见度及天气现象等。海运航线要实现智能决策,就需要对船舶运输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采集数据并实时传输,构建运输环境观测与数据传输系统。
运输环境观测与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运输环境数据观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等三个子系统,其构建分为三个方面:大气和海洋观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研发,观测系统实船安装、调试、试运行和示范运行,观测数据落地(接收)、存储(数据库管理)、分发(反馈)。
目前,目标航线上运行的远洋船舶其对运输环境观测能力相对较弱——观测设备主要为分离式的早期产品,有些要素为人工观测(或读数);观测数据主要记录在航海日志上(通常4小时一次记录),但不能无线发送。器测自动测量的运输环境要素有:经纬度、气温、风速风向、GPS速度、船舶对水的速度;目测的运输环境要素有:海浪(风浪和涌浪)、洋流、海况、天气现象;人工观测的运输环境要素有:湿度(干湿温度表)、气压(空盒气压表)、水温(读数)。这些运输环境要素基本涵盖了系统要求的观测要素。
图1 系统组成示意图
Email发送已经成为了远洋运输船舶主要通讯方式,每天的“船位报”均通过Email发送,具备了自动观测数据的发送条件。
首先,是将除目测项目(海况、能见度、天气现象)外的其他观测要素变为自动器测,即通过传感器和模数转换技术,实现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降水、GPS速度、船舶对水的速度(模数转换)、水温(模数转换)的自动采集和记录。然后,通过程序将自动采集的观测数据与每日“船位报”合并,经Email发送回陆地。对于目测要素数据采用触屏选择的方式,形成数据记录,并与自动观测数据一并发回陆地端。
陆地端,在接收到Email后,通过程序自动将观测数据与“船位报”分离,“船位报”仍按原有方式处置,而观测数据则自动记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观测数据,并按不同用户或单位的实际需求,通过SQL的组合实现数据库的检索查询,实现不同文件格式(Excel、TXT、CSV等)的导出,或可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分发”为不同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观测要素包括:水温、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海浪(海况)、能见度、天气现象等,参照原有观测要素,包括GPS速度和船舶对水的速度,共计为10个观测要素。其中,目测为4个要素:海况、洋流、能见度、天气现象。其余的均可为器测,由综合气象传感器观测要素: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可作为天气现象的补充)。表层海水温度可在原有温度传感器的基础上,通过加装模数转换模块转变为数字信号。船舶对水的运动速度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而GPS速度则可通过导航GPS的输出或通过程序采集位置信息,通过计算得到对地速度。
系统包括2大部分,一是船舶方面的软硬件总成;二是陆地端接收Email和北斗发送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检索、导出、分发),参见图1。
上图中,左侧为船端的数据/信息输入,数据采集和控制将定时采集传感器数据(如每小时一次),并记录采集数据。每日,结合定时发送的船位报信息,进行发送前的编码。编码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Email发送,既将船位报信息与数据打包形成一个邮件;二是按照北斗卫星发送规则编制的短报文。然后,分别通过Email通讯链路和北斗通讯链路发送。
在陆地端,分别通过Email通讯链路和北斗通讯链路接收。北斗卫星的接收信息,通过串口直接进入服务器,由程序解析并输入数据库。
系统建设分为2部分:一是涉及船舶方面的观测、数据采集、数据发送等“采集发送系统”的建设内容;二是涉及陆地方面的数据接收落地、信息分解、解析存储、检索处理、分发共享等“陆地接收系统”的建设内容。
涉及船舶方面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电缆线路,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改造工程。需要加装的器件包括:(1)气象传感器;(2)数据采集、控制和显示单元;(3)北斗收发一体机;(4)模数转换模块(水温、船对水速度);(5)无线接力传输模块;(6)船舶航行GPS输出信号隔离模块;(7)系统供电来自船电(交流220V或直流12V,系统总功率小于50w)。
主要功能包括:(1)承担气象传感器、北斗一体机的直流供电;(2)通过触摸屏选择方式完成目测项目的人工输入(尽量简化操作);(3)实时显示观测数据,为航海日志记录提供信息;(4)需要与Email发送发生连接关系,以便将观测数据记录编码附加到定时船位报(Email)后部一并发出,这些工作需要了解定时船位报(Email)的生成和发送过程。
数据发送和传输分别通过现有的Email通讯链路和北斗卫星通讯链路来实现。
在通过现有的Email通讯链路时,需要与船位报合并后发送,落地时再将观测数据从邮件中分离出来,形成2部分内容。分离出的船位报文,将保留原格式,不改变原报文处置方式。而观测数据则写入数据库,这个过程由程序自动完成。
在陆地接收端,主要涉及到数据接收和数据共享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现有网络和服务器等环境条件不明,因此需要根据陆地接收端的实际情况讨论、补充和修改这部分内容。
如上所述,观测数据接收(落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接收船舶发送的Email;二是接收北斗卫星通讯数据,因此在陆地端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器和局域网。收到的Email后,首先经部署在服务器上的“邮件分离”程序自动处理,分成船舶报文邮件和观测数据2部分。
(2)程序的安装和部署。“邮件分离”程序、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备份软件、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共享程序(内部共享和外部共享)、北斗卫星数据接收入库和指令发送程序,都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安装和部署。
(3)北斗异地接收。北斗数据接收与Email接收可以为异地接收方式。这样带来的问题是需要通过网络使两个接收,滚筒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考虑到项目评估、评价、预报改进的目标,示范船的观测数据必将涉及到数据共享的问题,需要通过网络实现观测数据的分发共享,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按照上述描述,在硬件方面主要研发的是“数据采集、控制和显示单元”,主要包括:(1)数采和控制单元;(2)系统供电;(3)其他模块和器件。
软件方面,船端软件由于缺少维护条件,需要运行稳定并具备一键重装,或远程重装功能。陆地软件尽管维护方便,但同样应运行稳定可靠,通过充分测试,尽量减少Bug。仅从数量上讲,软件研发要多于硬件,主要软件如下:(1)数据循环采集和控制程序;(2)邮件自动分离程序;(3)北斗卫星数据接收程序;(4)数据库数据检索程序;(5)数据内外部共享(分发)程序;(6)服务器安装部署程序;(7)数据库。
船舶运输环境观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的构建,需要明确陆地环境条件(网络、服务器情况等),确定观测数据共享的规则,编制开发技术文档的设计输入,安装、测试、系统调试,最后系统进入实船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