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齐慧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与幸福感、获得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巨大跨越,中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行业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国运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当时,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民航航线只有12条,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
要想富,先修路,我国几代人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青藏公路、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等一批标志性交通工程,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有力支撑了中华民族“站起来”;改革开放后,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民航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着力破除瓶颈制约,使交通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了“够不够”的问题,有效支撑了中华民族“富起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强起来”的时代需要,交通行业发展更加强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强调当好“先行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约16万公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覆盖99%城区超过20万人的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
在日渐完善的交通路网支撑下,我国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修建川藏、青藏公路时,我国尚未摆脱“一穷二白”面貌,物资匮乏、技术落后,11万筑路军民凭借着顽强的斗志筑成了这条奇迹之路。
如今的中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500万公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路建成。这背后除了国力的提升,交通科技实力的进步也功不可没。
在持续大力投入下,我国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得到锤炼。“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等一批国产交通工具和交通装备不断涌现,书写了“中国制造”新高度;交通建设及维护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世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铁路建成了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了运输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现代导航信息技术在民航运输、物流配送中广泛应用;网约车等交通新业态方兴未艾,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为交通领域带来了变化,便捷的出行方式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幸福感和获得感。”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岑晏青表示。
有了技术的加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质量越来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日趋顺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跨越式发展。
2020年9月,交通运输部宣布,经过各有关方面艰苦卓绝的合力攻坚,交通扶贫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已经基本完成了“两通”任务。
“两通”指的是农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这是交通扶贫的两个兜底性目标任务。虽然这些路等级不高,大都不长,但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巨大。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三五”时期,累计对贫困地区投入车购税资金超过9500亿元,占全部车购税的68%,其中超过2700亿元车购税资金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交通项目建设。
在不懈努力和巨大投入下,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了435万公里,“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和“快递下乡”工程加快推进,“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双向运输服务进一步打通,一批特色产业乘势而起,助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城市文明、基本公共服务随着交通的改善逐步向贫困地区纵深覆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交通运输行业未来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交通发展之路。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如何更好谋划推动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沿长江通道集合了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要注意加强衔接协调,提高整体效率;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规划纲要》注重统筹协调和融合发展,注重整体效率提升,注重综合、立体发展,提出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规划纲要》是指导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建设纲要》描绘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交通强国建设的“总战略”。《规划纲要》以《建设纲要》为基础,擘画了未来我国陆海空交通网络的蓝图,是指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总规划”。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底,综合交通实体线网总里程527.9万公里。铁路覆盖98.8%的城区人口达20万人以上城市,高速铁路覆盖90.1%的城区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民用航空颁证运输机场238个,运输机场地面100公里覆盖91.1%的地级行政单元以及83.2%的县级行政单元;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结构有待优化,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亟待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者”。
从一穷二白到交通大国,我国交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交通大国,并向着交通强国迈进。两组对比数据能说明这点:3.79万公里高铁让人振奋的同时,81列慢火车承载着温情在大山中蜿蜒前行;16万公里高速公路构成快速物流网络的同时,435万公里农村公路充盈着乡村交通的毛细血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当前,我国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交通发展的需求也不一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初心就是要矢志不渝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管是高大上的高铁高速,还是贴地气的小桥小路,都满足了群众对于出行和运输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力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十四五”已经开启,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完成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交通的要求又有了新变化。这其中,有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期待,也有对绿色交通的要求;既有规范交通新业态的呼声,也有降低物流成本的需求。
满足这些新要求,需要交通行业在技术上更进一步,在管理模式上实现新突破,既要统筹把握全局,也要关注细节。要心怀人民,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交通向着更加安全、智能、便捷、绿色的方向发展,向着人民满意的方向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