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靖媛
【摘 要】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强的专业之一,也是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做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从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艺术设计类行业的发展,是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长久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教育 艺术设计 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71
纵观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人类自身的需求变迁来看,人类的第一需求往往是物质方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到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这在当前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最基本的社会层面来看,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核心理念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足且快速的发展,整个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各行各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进而带动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衣食住行方面从最初建国时期的缺衣少食到基本的物资充裕,再到奔小康。而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大程度上给予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腾飞的动力,构建起更大的发展舞台。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发展中,能够从各个方面具体感受到人们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总而言之,如哲学所讲,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走向。
本文所探究的是大学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精尖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明追求的升级,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出现等,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在社会发展中的审美作用开始凸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教育中艺术类专业开始兴盛,尤其是艺术实践类专业更是成为热门。就如本文所探究的艺术设计专业,其融合了美术的艺术审美和设计中软件操作的技术实用性,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所以本文结合当前此专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谈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及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从上文中能够看到,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专业,其迎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生,所以不论是专业构建还是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都是新的开始,新的趋势、新的发展目标,都是建立在短暂的探索基础上。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深入探究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从最基础的专业特点了解开始。
(一)艺术性和专业性
艺术设计专业,仅从字面的意思就能够看出其包含了艺术和专业两个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从狭义来看,主要是以美术和信息技术软件方面的内容做基础,其艺术性大部分体现在美术这方面,如空间、色彩的感知、搭配、创新等,需要构建学生专业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专业性则体现在软件的运用方面,尤其是绘图、设计等软件的运用。
(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成人教育,而对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新时期的艺术设计和以往的传统艺术设计有着较大不同,所涉及的行业更多,所应用到的工具和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如工业设计、建筑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所以新时期的艺术设计更强调创新,在求新中求变,才能适应当前快节奏的行业发展变化需求。在整个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不论是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基于应对行业需求挑战的需要,都要做到教学上的改革和创新,从而真正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当前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是大学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大多是成年学生,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避免“灌输式”教学,而是变教为导,更多地以教授方法、启发点拨为主,变教为导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和自身素养的要求很高。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缺乏高精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类人才支撑专业教学,部分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存在“半路出家”的情况,这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必然造成教学结果的不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不言而喻。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局限性
相对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来说,大学教育中的专业教学改革难度更高。就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来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是由于前文所提到的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过关的情况造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乃至专业教师的缺乏,势必导致教研效率低下,在应对新的教学变化和较为复杂的教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效果有限。另一方面,还存在部分大学整体缺乏创新性,在教学模式的制定方面“画地为牢”,如更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缺乏针对性
大学教育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定更多地是依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而当前众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反而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目标和方向上的针对性。一方面,忽略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设置过于单一,如艺术设计专业仅仅是针对艺术和设计两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教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和艺术相关的文學、审美等方面的教育,无法拓展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潜能,高瞻远瞩地为未来艺术设计的灵活性、创新性和艺术性提供内在驱动;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缺乏方向上的针对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对应的行业广泛,但是也有一定的方向性,而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行业,尤其是对新近趋势缺乏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方向产生偏差,导致人才和行业需求的对应性低,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当前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来看,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培养更倾向于应对市场需要,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性的人才,而对于新时期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展开教学探究,从而应对以上分析的多种问题,切实提高培养的人才和社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
(一)打造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首先,从整个院系专业队伍的打造来看,一方面院校要结合自身实力和需要广泛引进人才,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标准,进而在教师人才引进过程中做到精确、精准,对应专业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因为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采取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辅助的教师队伍,从而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吸收范围,有利于引进一些专业化人才。另外,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院校要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合理化构建,结合市场需要,结合专业基础教学需要,融合艺术类、设计类乃至艺术美学等多个品类去引进、培养人才。
其次,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个人角度出发,通常院校都会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更多元的进修途径,如教师学历提升、专业进修、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师资交换等等,教师要抓住一切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另外,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大局观,一方面,自身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要以艺术设计本专业知识为圆点不断向四周拓展,可以多项选择,也可以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几个专业去拓展,从而提升自身多方面的实力,为教学中的多元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学不仅仅针对专业,更要研究学生,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进入市场经济的需求,研究行业人才需求,进而使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
(二)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专多能”为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专业要求更高,所以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创新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旨在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在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实践性、实用型人才。比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和探究相结合的艺术设计项目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个人探究的形式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形成项目报告,进行团队分享。利用这一形式去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的共同提升。
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一专多能”过渡到学生的“一专多能”。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专业教学中除了本专业,还可以结合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在艺术审美、工程、机械、材料等方面的设计和操作能力,最终以艺术和设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三)校企联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大学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对社会、面对行业,所以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就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及时收集行业信息,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和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如在新媒体兴盛的时代之下,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增加甚至倾向于网络艺术设计,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
其次,在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校可以直接和对应的多个企业联合实现定向培养。即结合某一企业需要,拓展到企业所对应的一类行业,打造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育,直接和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的对接,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够获得对应的企业实习机会,而在即将毕业之时可以联合对应企业进行全职工作实践,大大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吸收对口人才。
总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近些年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教学上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准市场需求,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培养对应的實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敬华,李素芳,董龄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人才,2013(06):153-154.
[2]王峥.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园,2017(12):55.
[3]徐舒平.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赤子,2019,000(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