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一直是伴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17
从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确立到创新能力的获得,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思维仿佛架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桥梁,起着极其重要的联结作用,是由此及彼的中介。而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有效的训练,特别是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忽视和偏离课堂教学这个创新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将只能舍本求末。笔者认为,要加强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训练,只有凭借教材,精心施策,才能落在实处,显示实效。
一、选准练点,激发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从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看,人们总是特别强调照章办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殊不知,我们在过于注重“章”“部”“序”的思维和方法,享受其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种种好处时,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由此带来的因循守旧、刻板单调的了无情趣之中,甚至最终碌碌无为。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也就学会了平庸,凡事老按常理、常识、常规去想去做,而不太肯动脑子,不太愿反常理,不太想违常识,不太敢破常规,这其实是思维性的形象表现。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思维兴奋起来。正所谓“不愤不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教师要交给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一个话题、一件物品、一项活动、一次事件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产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和主动探究的热情,并由此迸射出创造的火花。这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点。甚至可以说选准训练点,创新思维训练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务必深读教材,静心研究,充分发掘教材包含的创新思维和训练资源,并将之构建为教学的亮点。
1.以教材中得不到统一答案处为训练点。教材中得不到统一答案的地方,就是那些无定见、可争议、待发散的地方。作者和读者(这里的读者就是学生与教师),常由于生活年代、人生经历、社会阅历的不同,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认识差。而这个客观存在,又恰恰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自由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比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孩子们学习渔夫在经过思考后对妻子桑娜说:“……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个内容时,笔者问:“同学们,渔夫的这个决定,是在桑娜的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前面说潜伏必须纹丝不动,这里又说我扭头一看,这前后两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我心中一喜,顺势将其作为一个训练点,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特定的环境与形势进行讨论分析,课堂异常活跃。
再如,学习《夜莺的歌声》时,我让学生勾画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想想其不同的作用,这时学生发问:“老师,小男孩一路上从头到尾都在学夜莺叫,丛林里的游击队员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数,才能准确掌握敌情呢?”我立刻让学生给予掌声鼓励,孩子们随即开始自觉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如停顿、抑扬等多种向游击队员提示的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以教材中的艺术空白为训练点。语言文字,内涵深广。不同读者,体悟各异,课文的艺术空白,有的是作者有意为之,有的是读者细心发现。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研读,细加揣摩,选准,用好。常有的艺术空白,如文中使用省略号的地方,让学生们猜想省略了什么;进行侧面描写的地方,推想正面描写的情景;概括描写的地方,添加细节描写,给予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改写、续写、补写……如此种种的过程,都是创新的尝试。只有在这样个个落实的创新活动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可靠的培养。一篇课文,无论它的出彩之处有多少,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研究取含,选取其中一两个闪光点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点,并精心设计成创新思维训练模块加以实施,一堂课也就有了亮点,有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情节。不要贪多,而要求精。善于放弃,方能有获。如此坚持,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因创新思维训练模块的强力影响,而无愧于创新教育主阵地的美称。
总之,教师要有允许学生质疑课文、否定教师、探讨问题的勇气,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不能轻易地否定他们,斥责他们,而应当耐心地引导他们去思索,去甄别,去质疑问难,去讨论交流,坚持下去,会形成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氛围,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有效培养。
二、精心诱导,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选准创新思维训练点,就要精心组织训练。训练过程必须扎实,避免流于形式的通病。这就全看教师的组织与诱导了。组织得力,训练才能井然有序;诱导巧妙,创新方可水到渠成。有的问题,要让学生再想想再作答,应要求学生冷静思考;有的话题,不是一个人可以辨析的,就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有的疑难点,学生难以击中要害,教师要画龙点睛式地点拨;有的方案,学生难以跳出束缚,教师应抛砖引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一定广度的基础上达到应有的深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对创新思维训练点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任何形式的輕描淡写都是对教材中异常宝贵的创造思维训练资源的浪费。教师的教育艺术、教学机智,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创造思维训练点的创造性使用上。
如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问:“同学们,要救出站在桅杆顶端横木上的孩子,你还有什么办法呢?”学生们发言踊跃,说出了十多种办法。教师又进一步问:“同学们,把你们这些办法和船长的办法比一比,谁救孩子的办法好呢?”学生们在教师的指点下,对刚刚想出的许多办法逐一评说,最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这个训练过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养成了广泛思考,精心比较,选择最佳的思维习惯。教学《凡卡》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续写,即《凡卡寄信以后》,孩子们为凡卡安排了20余种未来,其中相当多的是因为种种巧合与偶然,凡卡的人生大获转机,从此步上幸福的结局。笔者先安排学生在组内、班内作介绍,充分肯定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引导大家联系当时时代的历史背景,深层次地探讨造成凡卡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们终于明白了,如果不推翻黑暗的沙皇统治,俄国人民是不可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即使小凡卡因偶然而幸福,但成千上万个如凡卡一样的孤儿和俄罗斯百姓,其命运也是摆脱不了苦难与艰辛的。这个先发散再聚合的思维过程,既达到了创新思维训练的目标,又诱导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倍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这个例子看,创新思维过程训练可以和德育教育有机渗透融为一体,这或许也是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子。
由此,小语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诱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严密、高效,更易于产生新颖独特的结论或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诱导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照顾者、欣赏者、评析者。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疑问,所以对很多语文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实,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不是不尊重教师,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反,勇于提出质疑是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品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事实证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语文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诱导时机,讲究诱导方法。要让学生反复地感受思维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生活与劳动的品位,这才是我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高追求。
三、重视小结,培养创新思维的聚合性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训练后,要对本次训练进行简要的小结,是整个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从当前的小语教学现状看,这个环节常常被很多教师忽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要知道,我们在创新思维训练的具体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各有招法,发散得多,聚合得少,总让人有纷杂散乱之感。如果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如此的零散,则易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对学生并无太高的价值。相反,我们应当在学生经过积极思维探究出一定的成果性结论时,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甄别、归纳、概括,而经过上升和深化的归纳和概括后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精髓,才具有普适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用。因此,在每一个训练模块的结尾进行小结,意义非同寻常,我们一定要倍加重视和珍惜。这种小结的方式很多,可由教师小结,也可由师生共同小结,还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进行小结,或回顾训练过程,或整理思维路径,或归纳知识技能,或拓展内涵外延,以使本次创新思维训练更加完整、有序、实用。坚持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地想、触类旁通地想、各个角度地想、海阔天空地想、由此及彼地想、由表及里地想的广泛发散的基础上,养成聚合思维的好习惯,此即所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而不是散得一塌糊涂,散得离题万里,散得一无所获。
巴尔扎克说:“思维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这一学科特性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分外重要的创新思维训练任务,同时也决定着语文学科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必须也只能依托语言这个载体。由此,选准练点——精心诱导——重视小结,可以构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三个环节。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围绕这三个环节下工夫,堅持努力,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必将更加璀璨夺目,我们的教育也将因此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