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平
未来,所有画家都将成为手工艺人。这是不久前我在某知名艺术学院和老师座谈时提出的一个命题。当时,在座的老师有不少就是画家,他们明显感到有些蒙,表情里透着疑问:“我们画家,尤其是在高校当老师的画家,那都是备受尊敬的艺术家,怎么能和手工艺人混为一谈呢?怎么能从腾云驾雾的‘家一下子跌落到凡间变成‘人了呢?”
是的,在一般的语境里,“家”是高“人”一等的,如出版家和出版人相比,出版家是更有学识的资深出版人,而出版人可能仅仅是履行一定职务的出版工作者。文艺家和艺人同样如此,文艺家文化修养更高,还要有一定理论水平,文艺家的作品是在更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艺人则更多的是实践,更多的是动手。话说到这里,也不怪乎大学教授画家对于“将成为手工艺人”的说法不理解、不接受——“家”在“人”之上。
但是,现实是具体而“残酷”的。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进展,智能绘画、智能设计已经愈发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工智能成为艺术品的创作者。事实上,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接受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早在2018年10月,人工智能生产的《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中经过55次竞价,以43.25万美元成交。这是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成为收藏品的一个例子。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鹿班”更是带来了设计师失业的风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成为美化环境、给人以精神愉悦的消费品,这在公园、酒店、商场越来越多地可以见到。不仅有被人们认为更易于人工智能化的设计作品,而且绘画这一类原本被认为不容易人工智能化的艺术品也屡见不鲜。绘画和设计相比,绘画更多地要表达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设计更多地要表达实用的内容,这是认为绘画不能为人工智能艺术品所代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艺术品在表达情感方面是一个短板。
事实上,人工智能生产的书画作品,一方面完成了书画之于社会的主要功能——美化空间(装饰)和收藏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现这些社会功能的同时,不可能不产生情感的相互作用:艺术品给人以愉悦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讲,人工智能生产的书画作品不仅实现了和手工书画作品同样的社会功能,而且在实现手段上,尤其是技法、色彩、结构、布局等方面,比某一位艺术创作者有更多的选择。随着大数据优选算法的提高,这些优势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工智能既可以有齐白石,也可以有八大山人,还可以有(齐白石×范宽+文徵明)的二次方等等无数种选择,只要我们定义好目标和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和艺术家的前途怎么样?正如黑格尔早在19世纪就预言的那样:艺术将终结于哲学之中。在这里,哲学将为艺术创作生产提供观念、思想的原动力,决定着艺术品的走向,而人工智能则是操作者、执行者。艺术家呢?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则更多体现其个性(包括品质、行动方式、个人观念等),这是给欣赏其作品的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传递,同时作品更有其人性和手工的温度。所以,书画家将成为手工艺人并不是由“家”到“人”的跌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蜕变,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更有其手的温度、人性的光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的來了,旧的会去。让我们共同迎来新的艺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