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当人们谈到美国,会想到硅谷、好莱坞,想到微软、苹果、戴尔、谷歌、亚马逊、特斯拉,想到CPU、操作系统、六个西格玛、7S现场管理;当人们谈到日本,会想到“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内部工会制),现场主义,6S管理,TQC(全面质量控制),灵活生产方式;当人们谈到德国,会想到隐形冠军。而当人们谈到中国,总觉得创新不足,只是汗水经济。
但事实上,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公司数量第一;500多种工业产品,220种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正向创造、智造和中国品牌跃升。
观察中国社会与中国商业发展,简单极端的看法,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的方法是从对事物动态复杂性的理解出发,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观察现实当中到底是怎么创生出新的知识以及知识的载体的。
基于这种理解和观察,我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创业者和创业环境非常有信心。
我经常跟很多企业家交流。最近我关注了下上海均瑶集团做的陶铝材料。众所周知,基础材料是我国的一大短板。目前,919国产大飞机用的还是美国最高端的铝锂合金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方面的一位教授,研究了几十年,试图找到一种更轻量化的,但在强度、韧性、抗高温和抗腐蚀等能力比铝合金更好的材料。这位教授耗时多年,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在电解铝生产的过程中,同步地把陶瓷融化在铝水中,两者在某个时点上融为一体。在上海交大实验室里做成了一些材料,做成器件以后确实更轻,效果更好。均瑶集团就和这位教授合作,淮北市政府也邀请来投资,已经签约了。919大飞机在今年有84个零件都会用到这种陶铝材料。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什么呢?第一是说明我国很多领域里的科学家与研究人员数十年如一日,他们是在做研究的,他们是有东西的;第二,中国有非常大的应用场景,中间缺的是技术和应用的结合,怎么用起来,这个是难题。
中国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总工程师怎么能够愿意去试本土企业做出来的东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引申来说,中国社会有内生的主体性的实践,可以做出创新的东西,可能在某些范畴具有颠覆性。
有人认为,美国做出了从0到1的创新,中国只是在搞应用。似乎是说本土没有创造力和创造性,很能做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东西。我曾经和一家化学公司董事长交流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有很多专业,比如化学,说到底其实就是元素周期表。任何新的东西,也就是元素周期表里的那些元素怎么重新地组织。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这种知识是全世界都已外溢出来了,变成了全人类的财富。问题是更多的知识创造是在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如何去应用。而在这个地方,大家都是在同样的平台上。
现在的中国有这么大的应用场景和这么多的尝试机会,原有体系里的知识在中国的场景里得到应用以后,慢慢就会变成活的知识。因为大量的知识需要针对具体场景不断地改、不断地试、不断地迭代,包括生产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现在的中国有这么大的应用场景和这么多的尝试机会,原有体系里的知识在中国的场景里得到应用以后,慢慢就会变成活的知识。
最后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就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不是说谁一开始有知识就永远有知识。谁能够在后来的场景里中反反复复地去应用,它可能会变成新的知识。改革开放之后,把这些知识拿过来,中国复杂的应用场景和动态的差异化带来很多实验机会,不断地试和改,容错性强,慢慢变成很多新知识。
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卡脖子”,但这并非意味著无法超越。比如原本有一种活塞,德国制作最厉害,但现在中国也可以生产出能够替代这种活塞的产品。原来我们觉得这个根本不可超越,因为材料这个底层如果没有突破的话是没有用的,但如果在底层上取得了突破,就可以超越了。
中国的创造力、创新性很强,但在商业文明发展方面还有漫漫长路。我们总感觉“衣食足而知礼节”,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才能进入文明。现在感觉似乎有点不太对。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企业家,印度软件巨头Infosys公司创始人穆尔蒂,他是在1981年创业的,刚创业时而不是等到发展起来之后就严格遵守公司治理原则。
当年印度从国外进口软件要交纳150%的税,很多印度软件公司把软件包拆成软件光盘及操作手册,因为操作手册不用缴税,他们就把手册定价在整个软件包售价的90%,这样就只要缴交本来150%进口关税的10%。Infosys决定还是卖整套软件包,因为要遵守公司治理原则。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包括创办企业之初就让全员持股,让更多人去分享,在国际上树立了一家受到尊重的印度公司的形象。
那么,我们自己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房地产商跟我讲过,过去怎么改容积率,在空地盖停车场再改成商业的内幕操作,没想到这还不算什么,最近碰到的一个开发商才真正算开了眼界。
这位相信“捂地才无敌”的开发商死活不开发,等着土地升值,为了不让政府收回土地,他灵机一动,找了几个朋友谋划,用公司名义向他们借钱,故意违约不还,让几个朋友到法院申请冻结他的公司财产,土地就给冻结了。如此一来,一个官司打了N年,地捂了N年。
这是很多中国商人的脑筋。本质上是无原则,就是在他看来财富最重要、怎么挣钱最重要。
这些年大家都在讲企业家精神。我自己有一个定义,企业家是经营管理企业的专家,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家。企业家首先要把企业当作家,即自己的家和员工的家,其次要把经营管理做到家,还把责任担到家,对广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对于企业家的认知普遍存在着常见的几个误区:“企业家就是富豪”“企业家就是董事长总经理”“企业家就是私企老板”“职业经理人不是企业家”“企业里才有企业家精神”等等。
企业家精神,按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任何有勇气作出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有三个特质:第一是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第二是创新,采用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以及建设新的组织;第三是机会的警觉,可以说企业家是创业者中的创新者。
我一直关注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度量企业家的价值,最主要的是看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要素资源,通过创新管理运营为消费者和社会创造出了怎样的价值。这个东西需要思考以后真正去相信,相信了以后一以贯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总体上看,我们原创性的东西确实还不够,但是中国制造已经向创造中国品牌的方向在延伸了。今天很多的中国创业者基于自己土地上所获得的营养,有很多的打法,他们正在做出很多世界性的成就。
曾经的中国创新是成本创新。所谓成本创新有两个含义:第一是用低成本的方法搞创新,第二是用创新的方法搞低成本。麦肯锡曾经对33个工业领域开展过研究,认为中国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创新方面建立了优势,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型创新上相对落后。后两者已经在慢慢突破。中国是有创新的,而且中国创新的浪潮正在展开。
很多人一谈创新,就把创新理解成颠覆式的、革命性的变化。但也有大量的创新,其实就是从1到100的系统化改进。我认为,中国正在展开丝毫不逊色于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战后德日崛起的创新革命。
中国的创新也开始成为世界灵感。从江门开始的喜茶,从一开始就以茶作为一种灵感,慢慢走向世界,是把生意作为自主精神的一种表达,它是有追求的。另外比如欧莱雅在上海张江的研发中心,一开始来解决本土化的问题,现在基于中国消费者研发出来的一些东西也受到欧美市场的喜欢,原产地效应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中国社会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创新和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停滞和衰退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韧性。
为什么很多“Made in China”“Design in China”可能会变成世界喜欢的东西?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代际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偏好具有一些世界性的意义。
中国社会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创新和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停滞和衰退的力量,这就是中国的韧性。透过表面去看,这种生长创新的力量是很强劲的。中国制造的韧性来自高性价比、高履约率、人力资源、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大疆Mavic Air 2无人机里的230种零件,约八成是通用品,软件频频升级,大幅改进飞行控制技术,1块10厘米×4厘米的基板高密度安装了控制和通信半导体、传感器等10个半導体零部件。中国巨石成功开发出E6无硼无氟无碱玻璃配方,将单吨配合料成本降低62%,显著提升产品强度、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被批准为美国专利。
我还调研了生产打火机的企业,也是极其震撼。三件事把我震住了:30年来打火机在中国一般的零售摊点的售价一直是1块钱;日本客户(如7-11便利店)要求的不良率是百万分之一,每一只都要检测,而非抽检;第三最让我震惊的就是,一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加工成本从1毛5变成现在3分钱,这个就是竞争力。
所以我说,中国创新已经发生,只是经验有待总结。经过了以拷贝创新为主的1.0“创新海绵”阶段,不定时爆发的2.0“创新火山”阶段,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的生态自净化阶段,新一代企业家成为舞台主角,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对商业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将是创新一代、国际化一代。
在这些新一代企业家眼中,红利刚刚开始。真正的红利是:基础设施很完善,但需要优质的供给时,企业能够真正地出来。他们看到的机会非常之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于中国的新基建和新的观念,把各行业重新做一遍,这个空间就不得了。在新的时代,不是有什么资源做什么事,关键是有什么目标、有什么创建,你可以做什么事。
在中国,跳出固定思维束缚、被梦想和未来驱动的新一代正带来商业创新的涌动,基于中国主体性的创新力量已经出现。
我们依然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是非常幸运的。创新不远,创新就在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