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 王璐 吴琼
摘要: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种有效措施。论文对工学结合的概念界定,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结合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的特点,详细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经过实践表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1-0158-02
1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与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1]。2005年10月,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学模式改革[2]。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都把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设计适合自身特征的,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契机,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2 工学结合概念界定
将学习和工作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内容,构建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4]。具体而言,就是侧重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学校的学习过程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教育理论和工作实践的有效衔接、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一致,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可以将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进而满足创新型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更高需求[5]。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3.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体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可以涉及软件研发与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网络应用与维护等诸多方面。因此,很多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是往往为了兼顾,对专业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将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大量课程都囊括进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学生涉猎知识很广,但深度不够,精度不强。在这样的方式向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很难符合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更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充分对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業是一个交叉学科,涉猎广泛,很多学校这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面都非常广泛,既有各类语言课程,也有网络方向的课程,还有诸如操作系统,组成原理这样的理论课程,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无法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项技能,学生看似知识面很广,但是没有形成自身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也不会有太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自然也就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 实践环节不充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侧重点必然是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需要很强动手能力的新兴工科专业。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依旧侧重于理论,教学活动中依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既不能很好地锻炼动手能力,更谈不上锻炼创造能力。而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部分高校的实践场所条件不足。第二,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并没有放在实践环节。而其中,尤以第二个原因更为致命。
3.4 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高校中理论能力强的教师很多,但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却很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或企业实践,如此一来,必然会影响对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影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1 明确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参照,将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作为学习的目标,设计一个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将学生引入该课程体系,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明确学习目的,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核心要求,现阶段课程体系的主线选取的六门课程,分别是《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truts框架技术》和《综合项目开发》。这六门课程每学期一门,将学生3年的在校学习有机的连成了一条主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都针对企业中典型工作岗位,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接近企业的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如图1所示。
4.2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由校内“项目综合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模块组成,企业导师,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完成实践内容的制定。第一到第六学期,每个学期都根据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能力课程设计项目综合实践的内容,学生全程参与这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构成,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践技能,同时锻炼了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岗位技能结合起来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学习。
顶岗实习工作主要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完成,这一阶段,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在企业和学校共同监督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通过合理设置的、专业对口的实习任务,进一步在实际的工况中锻炼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全面具体地了解软件的开发过程,在最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4.3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培養的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围绕着工学结合模式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淡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角色,逐步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了适应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于师资队伍需要进行深入有效的建设,通过诸如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将企业的资源引入学校,不但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还要将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引入高校担任专业导师,校企合作共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4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果汇报考核方式
在前文提到课程体系中六门主线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突出对于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即以项目设计考核代替传统的笔试考核。同时,改变用平时成绩加上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的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成绩评价策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而完成的若干个项目给出成绩。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落实到最终的成绩评定上,最大限度地督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重视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5 结束语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模拟企业工作流程的方式应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程中的教学任务深度融合企业的软件生产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运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显著效果,同时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璐.工学结合模式在Java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9):187-188.
[2] 于超,时庆涛,吴琼,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4):131-132.
[3] 王璐,董亚则,彭馨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Jav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6):20-21.
[4] 陈长辉,钟煜明.工学结合理念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8):76-77.
[5] 于超,时庆涛,王璐.计算机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19.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