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下具有地方特色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1-05-23 08:30赵祯安德慧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1期

赵祯 安德慧

摘要: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开发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有了技术上的突破。如何培养民族数字化开发的高技能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研究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如何通过学分制改革培养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人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软件与信息服务;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1-0054-02

1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受设备、网络等硬件和技术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途径仅仅局限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介,但是这样的途径影响面小,不方便留存和传承。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开发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有了技术上的突破[4]。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以Unity3D引擎技术为基础,依托“一平台、一工坊、两中心”,校企深度融合,集“产、学、研、用、创”为一体,开展“蒙古文化元素数据驱动、精准服务区域”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

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对接区内外民族文化传承和数字化开发的行业和企业,了解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路线,结合学情分析,本专业培养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服务区域经济,从事Unity3D引擎开发、交互设计、蒙文网站建设、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具有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软件行业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抗压和终身学习的非专业能力,掌握Unity3D开发、蒙文网站设计、产品规划、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能力。毕业3到5年后,能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和技术骨干。

2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实施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工匠工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形式,教师辅助企业的师傅完成对学生也就是学徒的高技能培养,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理实一体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采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虚实结合指的是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采取的企业真实场景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是将企业真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项目分解后按照知识点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工程实践项目的同时代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要求,让学生学有所用,分组完成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准职业人。

工匠工坊指的是在完成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考核选择24名学生进入民族数字化开发工匠工坊学习,进行精英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真实工作场景,真實工程案例、真实工作过程、真实商业项目,真实企业考核,真实企业项目经理带队,开展工匠工坊教学过程,最终通过工匠工坊考核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学分的置换和合作企业认证证书。

“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培养民族文化数字化开发领域内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合作进行工程项目联合研发、创新项目联合开发的支撑平台,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项目研发能力。

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开发

通过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及任职要求的分析,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教学标准,考虑到中职对口升学专业的衔接性和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设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满足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的基于“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新工科 ICT 信息服务技术中心”,打造了“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与创新应用”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搭建了“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应用开发创新中心”和“民族数字化开发工匠工坊”校内实训基地,“校企众筹”共建了“民族地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了“蒙古文化元素数据驱动”的双语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证融通 能力递进”的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与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整合了校企资源,扩展了实践基地,实现了精准服务民族地区中小微企业的目标,提高了培养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与创新应用人才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高职双语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为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微薄之力。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创。引入工匠工坊,在现代学徒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梯队,通过学分置换,提升技能,引入工作实境实现产学研创。该方案把项目实际开发过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习和实践互相渗透,从技术技能入手,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熟练掌握Unity3D开发技术和蒙文网站开发技术;通过专项技能的培养,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工匠工坊的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项目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在顶岗实习环节,通过技能训练、面试、简历等的指导培养学生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体系[2]如表1所示。

4 培养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人才的意义

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同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蒙古族文化也从原来的少数人知道了解,慢慢地步入大多数人的视野,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而且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面对需求量日益增大的认知需求,怎么快速、准确、直观地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校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通过蒙古族文化数字化开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创新开发5G时代下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和触觉冲击的蒙古族文化展示产品,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点燃传承蒙古族文化的热情[5]。

参考文献:

[1] 路树萍.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22-223.

[2] 黄仙德,刘丽,王梅芳.学分制改革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26):12-15.

[3] 王立强.高职院校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探索——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技艺专业(风筝方向)为例[J].智库时代,2019(1):54,56.

[4] 王丹.试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J].黑河学刊,2016(5):151-152.

[5] 莫晓静.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J].教育观察,2020,9(26):86-88.

【通联编辑: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