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晶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意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数学活动也应重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过程性能力,将重点落在幼儿是怎样学的。基于此,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在关于主动学习课程研究与落实的过程中,发现优化师幼互动版块中的“提问策略”是帮助幼儿有效思考和提高过程性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数学领域集体活动中通过“提问”提高幼儿的过程性能力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开放性提问,促进幼儿有目的地交流
虽然幼儿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但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是我们本次研究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在园期间的数学发展水平与师幼互动时使用的数学语言有关。为此,教师应利用身边的数学信息与幼儿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发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的数学活动应该是生活化的,应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同时,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使幼儿思维开阔,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此外,教师给出的关于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多个、不能是唯一的,这样幼儿才能在提问后充分地思考,主动去发现更多的答案,并从多种答案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实践证明,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幼儿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加的自信,在答案不是唯一标准的情境下进行交流,幼儿是轻松的、大胆的、积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模式活动中,一般开放性的问题会出现在识别环节,而这个环节也是让幼儿获得自信的最好环节。
指向性提问,促进幼儿有推理地论证
推理论证是一对连词,它们是分不开的,并且有着相互印证的特性。当幼儿在数学活动需要推理、论证一个问题时,就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相关推理论证的经验,通过不断探索最后得到答案,这也是数学活动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提问,给予幼儿有充足的推理论证的机会,完成提高幼儿推理论证的能力发展这一目的。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目标性,不能是盲目性的观点。同时,数学活动需相对严谨,重在培养幼儿严谨的逻辑思维意识,让幼儿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多元化提问,提高数学表征能力
在数学模式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探索操作,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一个模式。首先,教师提供的材料要考虑不同维度,如颜色、形状、图案、大小等,从而激发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创造。其次,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提问,提高幼儿的表征能力,促进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表征的形式有很多,如实物、图片、图画、符号、动作、声音等等,教师要针对表征的不同形式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征同一个模式。这时,教师的提问往往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维度的,从而有效帮助幼儿进行模式转换。鼓励幼儿通过不同方式表征的目的在于给幼儿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当幼儿能够将实物、图画、文字等多种维度表现同一个模式的时候,说明幼儿真正地理解了模式的含义。幼儿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数字、符号实际应用。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在生活中注重运用提问,促进幼儿更多地进行转换和表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建立了对数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境性提问,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性能力中有一项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创设一个情境性的提问,带入幼儿主动思考,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的活动创设一个将要发生的问题情境即可达到发展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穿糖葫芦”模式活动中,教师在拿出糖葫芦的时候说:“你们看这串糖葫芦,我不够吃了,你们谁能帮我再串一点?”教师创设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幼儿带入思考。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是不知道的、没有预测的,完全是在师幼互动的情境下自然产生的。
目的性问题,提高数学联系能力
联系能力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的某一种联系,它需要有两个内容才能产生联系。因此,在数学模式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联系其他核心数学经验,将模式和其他核心经验进行有效联系,从而帮助幼儿在这两者之间自然地建立联系。
总之,如果一节数学模式活动能够运用以上五种提问策略,幼儿就能在教师的提问后深入思考,逐步发展过程性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因为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是细致斟酌、有目的性、有目标性、有发展性的;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上蕴藏着教师的深刻思考,包含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发展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及过程性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